Reading Wonderland|《罗生门》——神相?鬼相?人相!

健康   2024-11-13 17:29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START

“天冷了,又到了听《罗生门(follow)》的季节”。《罗生门(follow)》作为近几年最具代表性关于秋天的歌曲,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然而糊涂君今天聊的却并不是歌曲,而是芥川龙之介所写的,探究人性的《罗生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世界”。


READING


1

 写作背景

background of writing


讲到《罗生门》,对日本文学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它的作者是日本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作家,他就是日本的短篇小说之王------芥川龙之介。芥川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被广为人知的有《罗生门》、《鼻子》、《阿律和孩子们》、《河童》等等,他的作品主要透过一些简单的故事或者寓言,揭露社会上人性丑陋的一面。他生活在20世纪初,而其作品大部分创作于一、二十年代,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几十年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虽然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不少,但是国内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也仿佛进入了唯利是图的时代。芥川龙之介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作品中几乎都充斥着对这样社会风气的讽刺和蔑视


2

故事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tory


《罗生门》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作品讲述了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却偶遇衣衫褴褛的老妪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在古代中国和日本都尊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老妪这种行为在当时的背景下是非常没有道德的事情。走投无路的家奴虽然心里正在孕育着恶的种子,但面对这样的场景还是无法忍受,于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试图教训这个丑陋无耻的老太婆。没想到老太婆不仅不因此感到任何愧疚,反而与家仆辩论了起来,最终的结局是彻底悲剧的!家仆并未在这场善恶之辩中说服老太,反而认同了她的理论,选择了强盗的人生,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将老太猛然踢倒在死尸体上,逃离了罗生门,消失在了黑夜之中。


READING


3

写作手法

writing technique


读此书的时候,不由得赞叹《罗生门》用两人的相互作用影射大千世界和人性的善恶转换当真是精彩之极!芥川在有意无意之间塑造了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异常恐怖阴森的形象——白发老太。很多读者都说,《咒怨》里的白老妇身其实就有这个老太的影子。为什么这个老太的描写令人脊背发凉你呢?原因就是因为芥川采用了“动物化写作”,这是日本文学评论界对《罗生门》的艺术特色总结。实际上,芥川是按照一只动物的标准来描写白发老太的。在小说里,“身着黄褐色和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白发老太婆”,“她的眼睑发红,目光像鸷鸟一般”,特别是在和家仆对话时,她“皱纹密布,几乎跟鼻子连起来的嘴唇,犹如咀嚼似的吧嗒着,发出乌啼的声音”和“瘌蛤蟆般聒噪的声音”。以及在老太做拔头发的不道德之事的时候,他写道,“就像猴子妈妈给小猴子捉虱子一样,开始一根根地拔那些长头发,头发几乎是应手而脱。”



为什么要把白老太进行“动物化”的描写?芥川为的是要完成两者象征意义的统一。带刀的家仆良知未泯,象征着“人性”和“本性”的最终对决。而拔头发的白老妇则象征着“兽能”和“本能”的野性诱惑。两者之间的冲突也是一场“人性”和“兽性”,“本性”和“本能”之间的决斗。但是最终,白老太运用“强大”的逻辑闭环——“我这么做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这么做我就会饿死的”,而让原本站在道德高地上挥舞大刀的家仆最终败下阵来,选择了去做强盗。“动物描写法”就是这样简单、粗暴,人性的挣扎和撕裂也许原本就是这样吧



4

作品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


芥川龙之介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二十世纪日本当时的一些野蛮的社会现实,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芥川龙之介说他自己“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怀疑自由意志,一半怀疑宿命”。他用中庸之道来调和自由意志与宿命的矛盾,而一辈子也挣扎其间。正如鲁迅先生评价说,他的作品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人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生物,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有纠结,有彷徨,有不安,更有无可奈何。戈尔丁提出了人性是复杂的,既有恶的一面【鬼相】,也有善的一面【神相】,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人相】。与其说芥川龙之介是彻底的鞭挞他笔下的恶,他更关注的是这片灰色的雾霭——人性的复杂。人迷茫的是什么?善恶挣扎的心理历程是怎样?每个人善的底线是什么?它由什么控制?从何处产生?……都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


芥川龙之介有一句名句:“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波德莱尔虽然对丑恶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和揭露,然而最后依然回归于善和美,恶中有美,恶中有善。芥川的《罗生门》秉持了他一贯的对人性的悲观,他执着于人性的阴暗面,但阴暗,终归是光明的投影。


END

文案:徐烨函

排版:刘诺熙

文案部分摘自豆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
体验图书馆带来的不一样的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