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福见三明|走了30年的寻根路

时事   2024-11-06 16:28   福建  







11月4日,宁化县召开第三十届客家文化节暨世界客属情系祖地石壁大典工作总结会。“1995年以来,我们每年10月举办世界客属情系祖地石壁大典,现已成功举办三十届,世界各地150多万人次到宁化寻根谒祖、旅游观光。今年多平台直播祭祖大典盛况,网上观看人次超过700万。”宁化县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伊美兰介绍,今年参加祭祖大典的除了海内外客属宗亲约6000人,还有当地群众2000多人,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7个国家29个社团发来贺词、贺函。

祈福发彩




祭祖大典,30年不间断

宁化地处闽赣边界,属千年古县,是世界214个以上姓氏1.2亿客家人公认的祖地。“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民系,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是南迁汉人到石壁后,与当地土著人融合而成。”宁化县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赖洪林认为,石壁土地肥沃,交通方便,宛如世外桃源,为汉人南迁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


客家祭祖习俗源于明洪武年间,分为春秋两祭,具有凝聚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为了便于祭祀祖先,宁化至今还保留着65姓先祖所建的姓氏祠堂238座。


每年10月举办的世界客属情系祖地石壁大典,是客家人最隆重的公祭。在仪仗队的引领下,来自海内外的客属宗亲身披黄马褂,缓步走进石壁客家祖地祭祀广场。象征“客家祖地”的祭旗在祭祀广场冉冉升起,迎风飘扬。


升祭旗


宁化的祭祖习俗大致保存了古礼的模式。客属宗亲肃立在始祖神坛前,敬献花篮,行香礼、献帛礼、奠酒礼,客家长老恭献祭文,后生乐舞告祭。礼毕,客家长老手持寓意“发财”“发彩”的五色彩米,抛向空中,宗亲纷纷高举双手,或掀起衣角、脱下帽子,抢米“抢福”。


悠悠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全县114项非遗资源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年祭祖期间,客家祖地轮番上演民俗节目,舞龙、延祥花灯、木活字印刷术、河龙祁剧等非遗表演精彩纷呈,充分展示客家深厚的民俗文化。


客家非遗祈剧表演


新加坡茶阳何氏公会会长何振天认为,祭祖大典办得很好,海外侨胞从中知道自己的根在石壁,石壁是客家人的祖地。“祭祖大典,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更加了解客家文化。客家人要团结,要积极推广客家文化。”全国曾氏宗亲总会总会长曾文仲说。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情系祖地石壁大典,是目前客家唯一常态化的国际性大型客家文化节活动。1995年以来,宁化成功举办了三十届世界客属情系祖地石壁大典、十二届石壁客家论坛。2011年“石壁客家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客家人面对艰难与挑战,团结一心,相互扶持,生生不息。祭祖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客家人更加团结,富有向心力和凝聚力。”30年来,客家长老张标发一直参加祭祖大典,先后担任大典主持人和恭献祭文的长老。






寻根之路,30年不止步

宁化有1299年的建县历史,客家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晋永嘉年间开始,大批中原先民为躲避战乱,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结合地。客家后裔以石壁作为新的起点,向外拓展,现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2亿人。


客家绣娘精心制作绣花鞋


宁化有1299年的建县历史,客家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晋永嘉年间开始,大批中原先民为躲避战乱,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结合地。客家后裔以石壁作为新的起点,向外拓展,现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2亿人。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成为汉族的一支重要民系,有着“硬颈毅行、崇文重教、尊祖睦族、爱国兴家”的客家精神。以宁化学者刘善群编著的电视小说《客家葛藤凹》改编拍摄的32集电视连续剧《大南迁》,成为首部反映北方汉人大南迁和客家民系孕育、诞生的大型历史巨篇。


1995年11月,气势恢宏的石壁客家公祠正式落成,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内供奉着214姓先祖神位。


为什么要建客家公祠?“当年海内外的一些客家乡亲带着族谱前来寻根觅祖,却找不到同姓同宗的族人,也找不到原来记载的地址。”宁化学者刘善群解释说,找不到同族人的外地宗亲,离开时只好捧上一抔土、装上一勺水带回去供奉,作为对祖地的怀念与敬仰。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成为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和拜祖圣地。要进入石壁客家公祠,就要经过一条笔直的“客家之路”,它是一条长400余米、宽约5米的青铜甬道,上面详细记载着客家先祖迁徙的历程,让游客了解汉人南迁、民系形成、石壁创世、客家播衍等知识。客家之路两侧是翠绿的松柏、林立的“百家姓”纪念碑。


壮观的客家之路,由海外人士姚森良、姚美良捐建。1995年11月,姚森良和哥哥姚美良带领海内外客家社团代表140多人,到宁化参加首届世界客属情系祖地石壁大典暨客家公祠落成典礼,成立石壁客家公祠基金会。1999年,姚美良离世后,姚森良一如既往地支持客家事业。30年来,除疫情期间缺席三次外,姚森良已27次组团到宁化寻根祭祖,踏上熟悉的客家之路。


 台湾宗亲走在客家之路上


姚森良今年83岁,现任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名誉顾问。今年10月,他带着儿子一起来到宁化,一家两代参加祭祖。“看到祖国发展、祖地变化,我感到非常自豪,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客家祖地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姚森良表示,他将积极发动马来西亚和世界各地的客家宗亲回到祖地宁化,不断传承客家文化和精神。


上海三明商会会长谢海林移居上海30年,从未忘记自己是客家人,更没忘记祖地宁化,多年来致力于传播客家文化和精神。“相聚客家祖地,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地人的热情,感受到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为自己是客家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谢海林说。






闽台交流,30年不停歇

著名学者林嘉书在《客家摇篮·石壁村》中写道:目前台湾至少有60个常见姓氏中的600多万人与石壁客家有关,其中300余万是客家人,另外200余万是传自石壁,又从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台的闽南人。他们90%以上共尊宁化石壁始祖为始祖、一世祖或开基祖,台湾桃园县龙潭镇至今还有宁化村。


海峡两岸在客家语言、建筑、节庆、饮食、婚嫁、祭祖等民俗及民间文艺等方面基本相承。宁化现有台商企业7家、侨属企业11家,助推宁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30年来,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情系祖地石壁大典,吸引了100多个台湾客属社团、约1.5万人次到场参加。2012年11月,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在宁化举办,增强了台湾同胞对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根、源、祖、脉”的认可和依归。2013年10月,国台办在宁化石壁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今年10月,第三十届客家文化节列入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客家文化分院揭牌仪式在宁化客家祖地举行。


2014年10月,宁化举办“祖地情·中国梦”海峡两岸客家书画展,油画《两岸遍地黄金》的作者余秀雄来到现场。余秀雄是台湾知名画家,当年已75岁,满头白发,精神矍铄。“这次征集书画,我很重视,几易其稿。我的画要永远留在宁化,让客家宗亲进一步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站在自己的画作前,余秀雄深有感触地说。


2014年10月宁化举办“祖地情·中国梦”海峡两岸客家书画展


余秀雄说,作为一名客家人,他热爱客家事业,多次到宁化寻根谒祖。那年,他还特意带上年迈的妹妹到宁化参加祭祖大典,到宁化各地走走,回去时还捎上了宁化的泥土,告诫后代不要忘了宁化的祖先、客家的根脉。


海峡两岸客属宗亲交流紧密,在修建祠堂、续(新)修族谱、祭祀先祖、姓氏源流研究等方面密切合作,累计两地宗亲组团互访100多批次超过两万人次。2016年9月,台湾师范大学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客家研究学会理事长、文学博士邱荣裕带领台湾民间谱牒专家走进宁化,就闽台民间谱牒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进行调研。


近年来,宁化先后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五届“宁台”农特产品展示交流会、九届海峡两岸客家美食文化节、四届海峡两岸客家武术大赛。宁化组织编写客家话教材,举办“宁台客家山歌童谣大赛”和宁化县客家方言展示大赛,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今年8月,两岸一家亲、共抒宁台情——宁台青少年客家山歌童谣大赛在宁化举办,海峡两岸青少年歌手齐聚一堂,以歌会友,尽诉衷情。“两地歌手的倾情演唱,唱出了海峡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台湾选手彭采晴说。


今年10月,台湾400多名客属宗亲到宁化参加祭祖大典系列活动。“到祖地寻根,我们见到了祖先生活过的一些原始地。我们的客家话和大陆客家话有一点不同,但是我们都会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台湾新竹县客属会理事长潘鹏仁说。


闽台一家亲,融合向未来。来自台湾和海外的客家人走进宁化,参加祭祖大典,查阅当地族谱,拜谒先祖墓冢、祠堂,访问客家祖地文化古迹。“我愿与大家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光大客家事业;我愿与各界共同合作,促进两岸交流,为增进两岸民间福祉再作贡献。”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汤富龙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走了30年的祭祀路、寻根路,宁化人在走,海峡两岸客家人在走,世界客家人也在走,走深走亲也走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宁化儿女正与世界客家人携手奋进,世界客家人不断走向祖地,宁化客家文化不断走向世界。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图片: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新媒体编辑:陈淑杭

初审:陈淑杭
复审:张通翔
终审:黄春霖


三明日报
这里有三明权威的时政新闻,有用的生活服务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