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历经86年来代代“云师人”的艰苦奋斗,云南师范大学已成为“红土高原上人民教师的摇篮”“西南联大精神传承者”“云南教师教育排头兵”“云南基础教育领头雁”“服务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先行者”,是一所区域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历史沿革】学校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其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8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0余万,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科布局】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12大学科门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4个;工程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32个学科列入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是全国首批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专业结构】学校现有71个本科招生专业,包括2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卓越人才计划专业,4个专业获省一流(新兴)专业建设备案。91%的师范类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办学规模】学校设有呈贡校区、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2个校区,设有2个学部、20个学院、40个科研机构,55所附属和合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0295名、硕士研究生8278名、博士研究生492名,成人继续教育学生6000名、留学生449名。
【师资队伍】学校有教职工2447人,高级职称教职工1146人、博士学位教职工983人。在编在岗专任教师2164人,外聘专任教师676人,专任教师总数2502人。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2848亩。图书馆总面积6.95万m2,馆藏纸本文献414万册,电子图书12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92个。
【人才培养】学校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新文科和新工科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19门国家级和9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至今,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06项,获奖数量位居云南省前列。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3项。入选国家规划教材3部、获评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11部、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教材类一等奖1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共有472项“质量工程”国家级建设项目。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作,成立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创新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前沿学术研究。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科学研究】学校文科实力居中国百强大学行列,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青年成果奖1项)、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云南省社会科学奖69项(其中一等奖3项),实现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近五年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9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3.05亿元。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0项,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在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及出版社发表和出版1069项代表性论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进入中国百强报刊,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
中国边疆学研究
1.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
2.边疆发展史与边疆治理
3.国外边疆研究前沿理论方法
4.边疆发展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5.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边疆安全
6.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语言国情研究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和规划
2.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
3.海外华语与中华文化传承传播
4.关键语言研究
5.区域国别语言政策
6.中华民族语言接触融合
7.语言与文明研究
8.语言产业研究
哲学研究
1.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
3.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
4.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5.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
6.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研究
1.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2.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3.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4.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5.国际知识产权诉讼诸多问题
6.数据跨境流动及其治理
7.国际经济格局演变及其影响
教育学研究
1.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2.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3.数字化时代教育形态创新实践
4.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5.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
6.教育家精神与未来卓越教师培养7.西南联大研究
社会学研究
1.社会学前沿理论方法
2.人类学与区域国别学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
6.数字化背景下乡村的全面振兴
7.城市社会学
历史学研究
1.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专题
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3.中国-南亚东南亚互动交流史
4.区域国别史
5.跨国流动与全球史
文学研究
1.神话的跨界与神话学的跨学科
2.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AI辅助写作与文学伦理
4.新时代民族文学书写范式
5.文学比较与文明交流互鉴
6.生态文学与灾害叙事
区域国别研究
1.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
2.区域国别综合研究
3.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专题研究
4.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比较研究
5.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6.全球与区域治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本,160页,单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创刊于1958年8月。从创刊到现在,曾用名《红色教师》、《教育革命》、《昆明师院学报》,1984年4月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也因此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后一段时间正式成为双月刊。历任负责人或主编为王云、陈昌炽、张运贵、余嘉华、刘正强、陈朝慧、杨德华、赵云生、罗骥。现任主编:周智生;常务副主编:杨恬,副主编:黄龙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秉承西南联大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精神,关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努力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 ,注重文章思想性的同时也注重其学术性的创新与探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现为“中国百强社科期刊”“教育部名栏入选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云南省优秀期刊”。
本刊主要栏目:中国边疆学研究;语言国情研究;人地关系研究;西南联大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