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殿先后2次把爆破筒塞进敌人碉堡,都被推了出来,第3次将爆破筒塞进去后,毅然用身体死死顶住……”11月上旬,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82岁老兵、一等功臣杨志成来到该市民兵训练基地,给参训民兵们讲述“战斗英雄”王忠殿舍身炸碉堡的英勇事迹。英雄的壮举,深情的讲述,参训民兵听得入迷。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王忠殿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争当英雄传人。
王忠殿烈士是杨志成的同乡战友。1961年7月,二人一同入伍到新疆某部,分配在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1962年10月,王忠殿和杨志成又一起参加边境自卫作战。
战斗中,二人所在连队增援友邻部队时受阻,敌人暗堡里,密集的子弹像暴雨一样倾泻下来,战士们两次冲上去爆破均未得手。
“让我上,保证完成任务!”杨志成和王忠殿咬破食指,写下请战书。冒着呼啸的子弹,杨志成扛着炸药包,王忠殿背着爆破筒冲了上去。
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二人匍匐前进到了暗堡前。怒视着敌军暗堡中射出的火舌,王忠殿转身对杨志成说:“志成,你从侧面上。”
说完这话,王忠殿起身慢慢靠近暗堡射击孔,用双手将爆破筒塞了进去。可是,连续两次爆破筒都被敌人推了出来。
第三次,王忠殿先把爆破筒的引信拉开,再推进暗堡,然后,站起来用身体死死地顶住……
“王忠殿一边死死顶住爆破筒,一边喊着我的名字,‘你快撤下去,我下不去了’。”回忆起当时情景,杨志成眼里含泪,声音颤抖,“我滚下了山坡,他却牺牲了。”战斗结束后,王忠殿被国防部授“战斗英雄”称号,杨志成荣立一等战功。从战场归来,杨志成没有先进自家家门,而是去了王忠殿家里,看望他的爹娘。“咱俩是同乡,如果我‘光荣’了,你要是活着,就替我照顾爹娘;你‘光荣’了,我要是活着,你爹娘就是我爹娘。”杨志成始终记得进入阵地后,王忠殿拉住他说的这番话。这是他和王忠殿的生死约定,一诺千金。“爹、娘,我是志成,从今往后我就是您二老的儿!”自此,杨志成像亲儿子一样照顾王忠殿爹娘,直到两位老人去世。在部队时,杨志成给老人写信、寄营养品;转业回乡后,逢年过节,登门看望雷打不动;遇到二老有个头疼脑热的,总是跑前跑后;老人过生日,不忘定制生日蛋糕,给老人买新衣服……“我失去了一个儿子,又得到了一个儿子。”王忠殿的母亲张秀荣生前逢人就夸志成是个孝顺孩子。王忠殿的父母也把杨志成当成自己儿子看待,杨志成结婚时,老人做了10床新棉被,寓意“十全十美”;孩子满月时,送去一篮子红皮鸡蛋……王忠殿的父亲王风天病重住院后,杨志成在医院里待了两个多月,守在病床前照顾,瘦了十几斤。王风天去世后,杨志成披麻戴孝,守灵三天三夜。
戎装虽脱使命在,梦里常闻枪炮声。转业后,杨志成被分配到某国有企业工作。一次,在一所小学做报告时,他发现在场学生不少没听过王忠殿的名字,不了解他的事迹。一个个夜晚,杨志成辗转反侧,脑海中反复出现舍身炸碉堡的王忠殿的身影。“忠殿牺牲了,但他的战友们还在,他的精神仍存,他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能忘记的英雄。”杨志成下定决心,要用余生的时间去讲述王忠殿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他、了解他。自此,杨志成通过走访参加那场战斗的老兵,系统整理了80多万字材料,并参与编撰《永远翱翔在昆仑山上的雄鹰——“战斗英雄”王忠殿》《昆仑雄鹰——缅怀“战斗英雄”王忠殿烈士诗歌集》等系列丛书。这些书籍,被焦作市教育部门指定为市中小学国防教育教材。几年前,听说塔掌村退役军人国素中、陈海霞夫妇要筹建王忠殿烈士陈列馆,杨志成第一时间联系,表示自己要尽全力帮忙。杨志成住在市区,离塔掌村较远,但他经常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到工地,一直到天黑才返回。他说,“瞅上一眼,心里踏实”。杨志成还积极联系老部队和老战友提供资料、捐赠实物。2020年6月,王忠殿烈士陈列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杨志成召集王忠殿烈士健在的战友李宝镇、王家礼、申守业等十几位老兵,成立红星志愿宣讲团,在陈列馆义务宣讲,到学校、部队、工厂、社区作报告。40多年来,杨志成义务为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部队作报告500多场次,累计10万余人次聆听他讲述“战斗英雄”王忠殿的英勇事迹,一茬茬有志青年受此影响携笔从戎,报效祖国。“我老了,讲不了几年啦,以后还有人继续去讲这些故事,我就知足了。”越来越多人了解那段战斗历史,了解王忠殿的故事,让杨志成倍感欣慰,他说,“请别忘记他冲锋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