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投资者奉为“股神”巴菲特眼里,几乎每年的“致股东的信”里,这位老人都会反复向人们阐述一个不变的主题——“复利”带来的乐趣。
所谓“复利效应”源自经济学的概念,原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的情况,但巴菲特口中“复利”其实更像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思维,优秀的企业需要通过长期坚定地投入,在时间沉淀中,积累自身优势,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复利价值”。
如他自己所言:“很湿的雪,就是复利;很长的坡,就是时间。很湿的雪加上很长的坡,就能滚成巨大的雪球,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如果按照巴菲特的理论,寻找泛消费领域具备复利价值的长坡赛道,咖啡一定是很多人的答案。
一方面,与国外相比,中国咖啡的低渗透率意味着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不断涌入的跨界玩家持续印证咖啡赛道的吸引力。但在“咖啡真香”的另一面,中国咖啡面临着极为激烈的竞争格局——价格内卷、品牌闭店消息始终不断。
行业焦虑声中,人们也在疑惑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咖啡的“复利效应”何时显现?
刚刚发布Q3财报的瑞幸身上,我们找到了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
刚刚过去的三季度,尽管是传统旺季,但对包括现制饮品在内的线下巨头们而言,依旧是压力承压的一季度。
食品巨头雀巢今年前三季度大中华区销售额下降,另一边的星巴克,为应对复杂的竞争形势,新任CEO布莱恩·尼科尔就坦言:“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战略,这样才能恢复增长”。
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理性保守的消费风向叠加供应链成本的上升,也让不少现制茶饮玩家对发展前景持“审慎”态度,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在开店速度上。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9月底,全国咖啡门店总计达191361家,相比8月,仅一月就减少超5000家,行业媒体「咖门」也提到,最近一年,有4.7万家咖啡店消失。
相比之下,瑞幸依旧保持稳健的门店拓展节奏。最新财报显示,瑞幸第三季度净新开门店1382家,截至本季度末,瑞幸门店总数达21343家(包含45家新加坡门店),其中自营门店13936家,联营门店7407家。
在超两万门店的高基数下,除了领先的开店速度,门店的经营质量也在提升。本季度,瑞幸自营门店收入同比增长45.9%,联营门店收入同比增长27.2%。其中,自营门店利润率为23.3%,环比一二季度均在明显提升,2023年同期为23.1%,盈利水平显著提升。这无疑给投资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财报发布后,瑞幸报收26.50美元,涨幅超10%。兼具量和质的门店扩张,夯实了瑞幸的规模优势,这也是其“复利的基底”。在中国咖啡行业的“规模战”里,规模即壁垒,瑞幸规模优势的长期价值有二:一方面,门店是品牌的标识,依靠超两万的门店,瑞幸具备了覆盖更广泛消费者的能力。另一方面,依靠规模优势,瑞幸进一步提升了对上游采购端的话语权。作为咖啡优质产区的“采购大户”,今年6月,瑞幸就以合作备忘录的形式,计划未来两年从巴西采购12万吨优质咖啡豆。规模优势也进一步拉开了瑞幸与对手的差距,反映在营收端,瑞幸的创收能力也随门店规模扩张持续提升。延续此前的增长,本季度瑞幸的收入和利润均创新高,不仅首次单季收入破百亿,达101.81亿元,同比增长41.4%。盈利能力也有所提升。本季瑞幸净利润超13亿元,去年同期为9.88亿元,在美国会计准则(GAAP)下营业利润率为15.3%。规模优势外,瑞幸还通过长期坚定地投入供应链建设,以自建工厂、搭建供应链网络的方式,谋求“一杯咖啡”的品质和专业。今年3月,瑞幸保山的鲜果处理厂开始试运营;4月,瑞幸昆山的烘焙工厂投产,年产能超3万吨;8月,青岛城阳区瑞幸咖啡创新生产中心项目也正式动工,预计年烘焙产能达5.5万吨。短短三年内,瑞幸已完成了四家自有工厂的布局,包括福建、江苏与青岛三家烘焙基地预测将形成年产能10万吨的咖啡烘焙供应网络。前有门店的规模效应,后有供应链的深厚积累,二者构成了瑞幸复利的基本盘,可以说,瑞幸的稳定增长并非是偶然。在市场眼中,中国咖啡市场之所以诱人,还在于其无限的想象力。消费市场和需求总是瞬息万变,一方面,由于没有咖啡基因,中国消费者口味多元,这也意味着“咖啡菜单”远没有固化,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瑞幸在奶咖品类的创新。另一方面,在用户消费场景上,现制饮品也尚未覆盖用户消费的全时段需求。正如瑞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谨一在业绩沟通会中所言:“中国市场客户基数大、消费能力强、市场空间广阔,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咖啡消费习惯的加速培养,市场潜力不断扩大,中国咖啡行业发展天花板还在持续提高。”提高行业天花板无疑需要先发者找到撬动复利的增长杠杆,瑞幸给出的答案是拥抱变化——产品端的“无限创新”和品牌端的“更懂人心”,瑞幸正日拱一卒地拓宽自身和咖啡行业的想象力。来自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是,没有瑞幸跨不了的界。在产品上,瑞幸通过“咖啡+”的打法,将饮品创新玩成了一场“无限的游戏”。一方面,依靠高频稳定的上新和爆品机制,瑞幸不断满足消费者丰富的口味需求,第三季度瑞幸总计推出28款现制饮品及多款轻食,平均每周至少推出2款产品,瑞幸依旧是中国产品上新最快的咖啡品牌。另一方面,瑞幸还在探索新品类,融入更多元的消费者场景,8月推出的爆款系列“轻乳茶”就是最好的例子。
借“咖啡+茶饮”的跨界,“轻轻茉莉·轻乳茶”推出首月就售出4400多万杯,瑞幸以“上午咖啡、下午茶”,拓宽了消费场景,既盘活了咖啡以外的非高峰消费时间段,也顺势拓宽了自己的消费群体,截至今年三季度,瑞幸累计用户数已突破3亿大关,月均交易用户数也持续提升,达7985万。产品之外,在品牌端瑞幸也在持续通过多样化和创新性的营销联名,给足消费者情绪价值,从《玫瑰的故事》到《黑神话:悟空》再到“黄油小熊”,在“联名内卷”的当下,瑞幸依旧能通过站在热点话题和流量C位,持续为用户制造惊喜,年轻化的品牌价值也深入人心。近日,由《第一财经》杂志发布2024年“金字招牌”榜单也显示,凭借在产品与品牌方面的综合实力,瑞幸蝉联连锁咖啡“金字招牌”。拥抱变化,深耕产品和品牌上的持续创新,成了瑞幸撬动复利价值的杠杆,一方面,创新品类,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留存和消费频次;另一方面,通过品牌营销创新,和年轻人站在一起,也让瑞幸的品牌价值感得以不断提升。“中国的现状没有一个‘魔法数字’来解释,仅有许多数字和巨大的潜力可供利用。”这是近期国际咖啡组织(ICO)对中国咖啡市场变化的评价。与全球咖啡千年历史相比,中国咖啡的历史并不长,咖啡走向大众化也是这几年的事,研究者们也常对比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寻找中国咖啡发展的历史规律,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供给两侧存在发展的共性,但也需关注中国个性化的特征。当前,中国咖啡市场尚属发展的早中期,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下沉市场的机会以及咖啡和茶饮的融合,这些都是中国咖啡市场的新特点。在这样个性化和复杂性兼具的市场环境下,对瑞幸增长逻辑的理解也应该转向更长期的复利视角,而非仅仅只是关注财报的增长数据。毕竟,瑞幸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当前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也同样是中国咖啡市场的探索者、教育者和推动者。从这一点来说,瑞幸所在做的不止是自身谋求长期复利,也在推动中国咖啡行业收获更多的“复利价值”,走上一条破圈、高质、效率的发展之路。所谓的“破圈”是跟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拓宽“咖啡+”的生意边界,瑞幸以品类扩张的思路,不断跨界创新尝试,不止是做“咖啡的生意”,而是瞄准“全品类”的未来,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咖啡行业的想象力也绝不止步于“咖啡”。所谓的“高质”是指瑞幸对品质与专业的深耕,通过夯实供应链壁垒,垂直整合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选择。今年,在瑞幸的“一杯高品质咖啡”背后,不仅是“四家自有工厂”的建设,对供应链的全流程把控,瑞幸还在深入源头,在原产地的最前端深度参与咖啡种植采收、生豆处理、品质把控等各个环节,把控咖啡豆质量。截至目前,瑞幸的采购范围已覆盖中国云南、巴西、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巴拿马等优质咖啡地区,自2023年启动的瑞幸“全球寻豆之旅”也集合了专业寻豆师团队,不断为消费者寻找高品质的咖啡豆,这些都在助推中国咖啡迈向高品质和精品化。在高质和破圈外,作为中国门店数最多的连锁咖啡品牌,瑞幸在持续做大规模后,也在关注效率。与效率强相关的数字化也是中国咖啡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位于云南保山的鲜果处理加工厂就采用了全球领先的环保处理技术;瑞幸江苏烘焙基地既实现了在生豆仓储、分拨、烘焙、包装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智能化与自动化,还因高效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收获央视新闻的报道和点赞。除此以外,瑞幸还将数字化贯穿于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门店运营、食安管控等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数字能力也进一步反哺产品研发、品质管理和门店运营效率的提升。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言:“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它。”过往消费商业史已告诉我们,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在中国咖啡的广袤市场里,一定会诞生基业长青的伟大企业,瑞幸的稳健增长已向市场展现了咖啡行业的韧性与活力,在静待其更多复利价值的同时,我们也相信,中国咖啡在未来也一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