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有障碍?

文摘   2024-12-13 14:12   北京  
202467篇(共478篇)原创文章

12月8日很荣幸受邀出席灌南县举办的2024(连云港)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大会,成为圆桌论坛的主持人。

第二天有幸参观了灌南代表的生物制造企业,于是拍了一期视频与大家分享,探讨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往生物制造现代县迈进。
虽然我来灌南的次数不多,但当地领导的产业链招商和落地能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才有这个视频。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在视频中提到这位清华化工专业的领导了,可以见这篇视频最后的部分,好多朋友都猜出这位领导是谁,那就“懂得都懂”吧。
非常希望借这些视频,能给到各个地区的领导一些参考。
生物制造领域要遵循产业生态圈的建设思路,明确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需求与缺漏,扬长避短、查缺补漏,切不可成为“为招商而招商”的无本之木。
感谢生物制造创投圈的师长伙伴给了我很大的宽容与支持,让我能够“真心话大冒险”,于是我又来论坛和嘉宾们互相“灵魂拷问”了。
圆桌论坛的主题讨论:合成生物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

【对话嘉宾】

  • 马钦元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金城药业集团董事、山东金城生物总工程师及研究院院长)

  • 刘   浩 天津科技大学(昊禾生物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 孙周通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董树沛 上海市合成生物产业协会会长

  • 朱连明 百仑生物科技总经理

  • 魏嘉士 百开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嘉宾们的共同点,都是在创业的,或者为科创公司服务的领域专家。
我的“灵魂拷问”不仅得到了主办方魏东芝教授的支持,还得到了嘉宾们的坦承。
以下文字为我作为主持人的总结,才疏学浅,如有错漏,是我的问题,与嘉宾无关,文责自负,敬请批评指正。
圆桌论坛上我一共提了4个问题,嘉宾们贡献了很多观点和信息,因此我分成上下两篇与大家分享。
先把4个问题罗列在这里:
问题一:合成生物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已经是共识,各位都是合成生物技术在科研、产品、设备、政策方面的实践者,在这个圆桌论坛上大家更想听听真心话,合成生物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有什么障碍?克服的方向是什么?
问题二:我们有三位专家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任教,但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创业项目,从各位的角度看,合成生物领域的教授创业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我们有哪些扬长避短的宝贵经验?
问题三:我们有两位专家全职在科创公司担任总经理职务,从各位的角度看,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困难在哪里?需要各界提供哪方面支持?
问题四:董老师曾在高校和政府部门任职,在您看来,对于合成生物技术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促进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科学家、企业家和政府领导的理解存在哪些差异,应该如何磨合?
以下是针对问题一,各位嘉宾的观点:
  • 马钦元 山东理工大学
不少生物制品,从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的角度,比天然的提取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但是只要设计到基因编辑,审批流程就很漫长。
比如农业部监管审批用于饲料的虾青素,如果涉及基因编辑,法规要求特别严。
要做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毒理实验、环境释放实验、全基因测序及其注释等。
基本上需要2年甚至以上的时间,从生物制品商业化的角度看,效率比较低。
越是大型的、合规的企业,越要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执行,但市场充斥着不少小企业,已经不顾监管地“先行先试”了,这对市场秩序和生物安全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合成生物技术提高效率的障碍,体现在审批流程比较长,而市场监管比较难,导致正规企业往往在“抢市场上拼不过”不合规企业。
这不是某个专家或者某个企业面临的问题,而是比较共性的问题。
希望从学界、商界、政界共同呼吁和推动,让正规流程相对精简、市场监管相对严格,在符合生物安全性基础上,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对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的提升效率。
  • 孙周通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天工所承接的比较多是企业委托的项目,通常是我们从需求侧倒推,解决催化的性能问题。
但工业优化其实有很多细节,不是单一要求催化效率越高越好,其实有很多选择性。
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做了很多技术,效果很好,但为什么不能产业化?因为太追求转化率了。
我们在酶催化方面的转化率,费尽心思提升几个百分点,但实际在生产上,通过工艺优化,提升的效率高很多。
比如微流控连续流,就可以解决工艺转化率的问题。通道加长,多转几圈,可能原先50%的转化率,就能提升到100%。
企业的需求是全链条的,不仅是源头技术提升,更是工艺过程优化。
科学家往往从自身兴趣和擅长角度,把源头技术做得“太完美”了,反而在生产环境中“很脆弱”,不容易往下推。
因此,合成生物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典型障碍就在于:技术和工艺等环节不能很好的结合。
科学家有时候与生产侧、企业侧脱节了,只自上而下地考虑问题,还是应该以终为始,从生产需求、市场需求的角度倒推来做科研开发和技术应用。
  • 董树沛 上海市合成生物产业协会会长

以我此前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经验,事实求是地说:政策大部分时候落后于技术的发展,是比较保守的。
政策的适时推出很重要,才能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乱指挥”。
合成生物技术是赋能技术,要注重它的潜能发挥。而不是一窝蜂地去做一种产品,最后卷价格,因此选品很重要。
科学家做研发,要随大流(抓住大势),又不能随大流(避开大路货)
  • 朱连明 百仑生物科技总经理

我们做生物反应器的人,一直在陪伴着科学家做产业落地。
科学家都是充满热情地想把一个产品做出来,但经常面临困难,比如中试放大。
百仑正在与灌南县政府做一个中试平台,从10吨、30吨、60吨、100吨逐级放大,可以提供比较成本的价格,供合成生物领域的科学家使用。
产业落地,需要各界助力,我们希望能用中试平台为科学家实现梦想做支持
  • 刘   浩 天津科技大学(昊禾生物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理论上,几万种产品中的70%都可以用生物法制造,但产品要作为商品,就得考虑经营的价值,这就涉及到选品。
选品要考虑什么?一个是市场容量,另一个是市场特征。
市场是否足够大,能容下多少家供应商?
市场是存量还是增量,用生物法参与哪个商品制成环节更有优势?
生物制成品要取代存量市场的已有产品,必须提高产品的品质,比如乳酸的纯度提升、成本下降。大家都在追求物美价廉。
合成生物技术的迭代很快,再高附加价值的产品,高利润“保护期”都很短,因为国内的制造业非常齐全,只要技术能落地,成本和利润马上会趋同。
当整个产业都面对较短的高利润保护期时,我们就会思考,一味追求成本的降低,意义在哪里?
尽管是资本寒冬,但肯定比制造业成长初期要活跃很多。
这些年资本的大量投入,催生了产能过剩,因为很容易计算该怎么赚钱,但最终会搞得大家都不赚钱。
这其实给了科技界做产业很大的压力,研发周期长的项目不敢碰,大家都去卷短平快的项目。
最终创新力不足,技术壁垒也低,合成生物对产业提升所能发挥的作用被弱化了。

  • 魏嘉士 百开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前面几位发言的都是业内的前辈,我作为后辈做个总结:
首先,审评法规和知识产权,确实带来了很多瓶颈。
审评流程不清晰,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不仅导致了同质化竞争,也削弱了自主性原创。
其次,做项目还是要围绕第一性原理,比如抓住一个核心点——成本
就像刚刚孙老师提到的,不要追求完美,而是追求落地应用。
如果把成本核算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么从菌种设计、培养方式、发酵及后处理的工艺改进等各个环节,就可以从头到尾的统筹安排。
目标是在约束条件下得出最优的落地方案。
最后,设备是工艺落地的重要载体。
技术落地横跨了非常多的环节,发酵涉及到发酵设备,分离纯化的后处理涉及到后处理设备。
百仑的朱总用中试平台帮助科学家验证可行性、实现产业化,这是很有意义的。
设备与工艺的优化相辅相成,才能不断解决技术落地中出现的问题。
分享完来自于学界、商界、政界的6位嘉宾对问题一的观点,我总结一句:
合成生物技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确有贡献,但需要审评法规清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持续跟进、市场有效竞争、中试验证及产能放大等各个环节改善——
才能实现工艺优化、设备改进、品质提高、成本降低,并最终突破障碍、加速进程。

百仑生物
百仑是国内领先、数据驱动的智能生物反应器专家。产品覆盖实验室-中试-大规模生产的各类生物反应器,提供生物反应产业全流程、智能化、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立足提高生物反应效率、加速工艺开发过程,为生物智造赋能,是您值得信赖的坚实伙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