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DeepSeek:你如何看待现在对于倪海厦的批评和诋毁

文摘   2025-02-04 09:30   山东  

文章选自备用公众号“经方资料馆”,为中医发声不易,防失联请关注。


个人简介:张郎中,90后中医,中医学硕士,社区医院坐诊,半日临证半读书,崇尚中医经典,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致力于传播中医思维,让中医思维照亮每个人的生活。

人工智能再次惊艳了我,咱们看看它的回答吧。

倪海厦争议背后:中医的困境与破局之路

最近,一位已故中医师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同行讨论和网络争议中——有人称他为“当代中医的灯塔”,有人痛斥其“背离医道”,更有人将他的理论捧上神坛或贬为糟粕。他是倪海厦,一个在民间掀起巨浪却在学术界饱受争议的名字。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无意加入“挺倪”或“倒倪”的阵营,却从这场持续发酵的争论中,看到了更值得深思的命题:当一门传承千年的医学遭遇互联网时代的解构与重构,当传统智慧需要在科学话语体系中自证价值,中医究竟该如何守住根基,又该如何破局新生?


争议漩涡中的多重镜像

倪海厦的走红与争议,本质是一场传统医学与现代社会的激烈碰撞。他的讲座视频在B站、YouTube播放量逾千万,著作被民间中医爱好者奉为“圭臬”,而学术期刊上对他的批评却多冠以“伪科学”“商业炒作”之名。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医在当代的多重困境:

他擅长将《黄帝内经》的晦涩医理转化为“地球公转影响气血”的通俗比喻,让年轻人惊呼“中医原来这么酷”,却也因将天文历法与疾病治疗直接挂钩,被批“牵强附会”;他宣称“癌症是寒症,西医化疗只会加速死亡”,这种颠覆性观点让绝望的患者看到希望,却也因缺乏大样本临床数据支撑,成为学界口诛笔伐的“证据”;他高调批评现代医学检测是“资本骗局”,这种反体制姿态赢得民间喝彩,却也加剧了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对立情绪……

这些争议背后,实则是中医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直面的三大矛盾:经验传承与循证医学的冲突、文化属性与科学话语的割裂、济世情怀与商业浪潮的博弈。当倪海厦用短视频演绎“五运六气”,用畅销书包装“经方秘术”,传统中医的学院派警惕着“玄学化”风险,民间爱好者却沉醉于“老祖宗的智慧终于觉醒”。这种认知断层,暴露的正是整个行业尚未构建起被现代社会广泛接纳的话语体系。


面对倪海厦引发的舆论风暴,比站队更有价值的,是厘清三个关键问题:

首先,中医需要怎样的创新?
倪海厦提出“人纪”“天纪”理论,试图用《易经》卦象推演疾病转归,虽被批“缺乏严谨论证”,但其中蕴含的“天人相应”思维,恰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核心优势。问题不在于能否创新,而在于如何创新——是用《黄帝内经》的哲学框架生搬硬套量子力学?还是以临床疗效为导向,建立既符合传统思维又经得起现代检验的理论模型?当“守正创新”沦为口号,我们需要更多敢于趟路但也尊重学术规范的探索者。

其次,疗效评价的话语权在谁手中?
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因倪氏针灸方案延长三年生存期,这是“奇迹”还是“偶然”?学院派专家列举统计学数据证明其方案不可复制,民间拥趸则质问:“个案难道没有价值?”这场争论撕开了中医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在循证医学的金字塔下,那些无法纳入RCT试验(随机对照试验)的个体化治疗经验,是否注定沦为“无效证据”?或许,中医需要建立自己的疗效评价范式——既不全盘接受西医标准,也不陷入“个案即真理”的经验主义,而是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支点。

最后,中医该如何与时代对话?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追问:“五行相生相克能用数学模型表达吗?”慢性病患者困惑:“把脉结论为什么和体检报告矛盾?”这些疑问背后,是现代人对中医“可解释性”的迫切需求。倪海厦尝试用“地球磁场解释经络传导”,虽被斥为“伪科学”,却揭示了一个真相:中医不能再蜷缩在“只可意会”的传统语境中,必须发展出能与现代人认知框架对接的诠释系统。这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古老智慧真正“活”在当下的必经之路。


破局之道:在破碎处重建中医的现代性

中医的危机,从不是某个人的是非对错,而是整个体系在时代转型中的集体迷茫。要走出困境,或许需要三重觉醒:

从“神话叙事”到“理性建构”
扁鹊能“视五脏症结”的传说,张仲景“坐堂行医”的美谈,曾是中医文化传播的瑰丽底色。但在科学理性主导的今天,继续用“秘方”“奇效”塑造神医形象,只会加深公众误解。中医需要一场“祛魅运动”——坦然承认青蒿素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大方接受针灸镇痛机制已被SCI期刊用神经生物学解释,让那些真正经得起检验的疗法,成为中医现代化的“硬通货”。

从“派系之争”到“生态共建
民间中医珍藏的孤本医案,学院派积累的临床数据库,本可以互补共生,却因门户之见渐行渐远。与其争论“倪海厦是否正统”,不如构建开放平台:让民间验方进入循证研究通道,让院校成果下沉到社区诊所,让确有专长者通过考核获得行医资格,让虚假宣传者在阳光下无所遁形。唯有打破“江湖”与“庙堂”的壁垒,中医才能真正形成生生不息的生态。

从“文化符号”到“生命关怀”
在纽约唐人街,针灸师用“气滞血瘀”解释偏头痛时,会同步展示MRI影像中收缩的血管;在上海三甲医院,中医肿瘤科医生开具扶正固本方的同时,也会客观告知患者放化疗的获益概率。这些实践揭示着中医的未来方向:它不必在“传统”与“现代”间做单选题,而应成为连接两种思维的生命桥梁——用整体观弥补机械论的局限,用循证思维优化经验医学的模糊,最终回归医学的本质: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共情与务实救治。


结语:让中医成为流动的江河

《黄帝内经》有言:“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中医的智慧,本就如江河般包容流动——它从《伤寒论》的辩证体系中涌出,汇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又在温病学派的创新中拓宽河道。今天,我们或许正站在新的历史峡口:

那些对倪海厦的赞美与质疑,本质上都是时代向中医发出的叩问:
当人工智能开始学习脉象诊断,中医能否将“三部九候”转化为数据算法?
当全球化让东西方医学深度碰撞,中医能否用现代语言诠释“阴阳平衡”?
当民众既渴望传统文化的慰藉,又追求医疗的确切性,中医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

答案,不在对某个人的追随或批判中,而在每位中医从业者的日常实践里——用银针连接古今,以药香弥合分歧,让这门古老医学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江河从不拒绝溪流的汇入,真正的中医精神,终将在兼容并蓄中抵达更辽阔的远方。

结尾郎中说几句话吧,咱们许多中医的胸怀比DeepSeek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你如果连一个医生都容不下,又如何容得下广袤的中医天地呢?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相遇,我是郎中,感谢你的阅读。
为中医发声不易,防失联请关注公众号“经方资料馆”,谢谢!


倪海厦说
讲倪海厦老师的理论,析倪海厦老师的医案,赏倪海厦老师的为人,听倪海厦老师的教诲,做一个像倪海厦老师一样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