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中的感情律动 // 真情实感,比字正腔圆更重要

科技   2024-08-11 07:07   山东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朗诵者:陈彼得

视频版权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所有



作者:姜一郎

朗诵:付晓  

视频版权归:四川卫视 所有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作者:席慕蓉

朗诵:席慕蓉

视频版权归:哲别文化传媒



在朗诵中做到情感调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情景再现、语感敏锐、情感真挚和逻辑鲜明。下面将分别就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朗诵中情感调动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朗读者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在自己的脑海里连续浮现,形成活动的画面,从而引发相应的情感态度。

  1. 理清头绪:首先要对语言内容进行梳理,明确结构、先后顺序和主次详略。
  2. 设身处地:将自己置身于稿件所描述的情景中,缩短与稿件所述情景的时空距离,迅速投入到规定情景中,获得现场感。
  3. 触景生情:当内心的情感被具体的“景”刺激时,要能迅速引起具体的“情”,且完全符合稿件要求。
  4. 现身说法:当内心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要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亲身所感”的情景再现给受众。

二、语感敏锐

语感敏锐是指在朗诵中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韵律、节奏和语气等,从而更好地传达文本的情感和意义。

  1. 注重停顿:合理运用停顿,给听众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同时突出文本的重点。
  2. 控制语速:根据文本内容和情感需要,调整语速的快慢,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3. 把握语调:通过语调的升降变化,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三、情感真挚

情感真挚是朗诵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要求朗读者要真诚地投入到文本所描述的情感中去。

  1. 体验心境: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尝试代入文本所描述的情景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
  2. 声音控制:合理运用声音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如调整音量、语速和语调等。
  3. 注重节奏:通过控制节奏感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如加快语速表达激动、紧张的情感,放慢语速表达平静、淡然的情感。

四、逻辑鲜明

逻辑鲜明是指在朗诵中要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文本的逻辑结构和思路。

  1. 把握作品逻辑关系:了解作品的整体构思和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以及句群之间的关系。
  2. 强调关键词:通过加重语气或加长发音时间等方式来强调文本中的关键词汇,从而凸显文本的逻辑重点。
  3. 修辞方法的运用:注意文本中修辞方法的运用,如比喻、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往往能够增强文本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朗诵艺术杂谈

谢芳


  在各种表演艺术中,朗诵恐怕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一种了因为,它除了朗诵者本人以外,没有任何依附条件


一般来说,在朗诵者的身后没有布景,头上没有灯光,脸上没有化妆,身上没有装饰,手中没有道具,至多有一张便于记忆的、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台词的纸条,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了。


  但是,朗诵又是最自由、最方便的一门艺术形式。因为只要有人在,有比较好地掌握了这门表演艺术的朗诵者在,就可以随时进行演岀


朗诵作品短小精悍,语言经过高度提炼尤其是诗词一类的朗诵作品,它用词的准确、严谨,据典的巧妙、贴切,想象力的丰富、神奇,哲理的深奥、蓄远,皆是其它姊妹艺术所不能相比的,所以说朗诵艺术的文学性也是最浓厚的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朗诵这门艺术形式能够保留下来并为不少观众所喜爱的原因吧。



  朗诵在我作演员的生涯中,是接触得比较少且晚的。我觉得作为表演性的朗诵,在其选材上应该非常严格。现有的诗歌等文学作品,有可供阅读和可供朗诵两种。


在选择朗诵作品时,应注意在以下两类作品中考虑。

  • 一类是较长的、散文式的,韵律虽不很严整,但却有人物有情节、能够为朗诵者提供更宽广一些表演余地的长诗;

  • 一类是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富有幽默感、能够使人回味深思的短文。


在朗诵时,观众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朗诵比其它节目更怕观众不安静,这也是在综合晚会中,开场节目往往安排成交响乐、大歌舞、大合唱,而极少安排朗诵的原因。


如果参加晚会的观众对朗诵有独特的爱好,就象京剧迷听戏品味一样,能够逐字逐句地欣赏作品,能够细心揣摩朗诵者在作品的理解上、在朗诵艺术的技巧上所具有的各种独创之处,那么这种情况则是朗诵最理想的观众情绪了。

在具备了精彩动人的作品和静心欣赏的观众这两个条件之后,剩下的就是看朗诵者如何朗诵了。


      要想抓住观众,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朗诵者必须在理解作品和艺术处理上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要有独到之处。


艺术如果没有特点,人家就不爱看。看过一篇作品、一部电影,有时整个剧情可能记不住,但其中某些细节和某些镜头却令人难以忘怀,就是因为它有特点,也就是它的独到之处。


犹如逛峨眉山,别的人只到了山底下,你却到了山顶,这就叫独到。当然,既然是独到,你就比别的人要多走一点路,多花些气力。

      当接到一首诗或一篇其他朗诵材料时,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对作品的理解。


其中包括对作品內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风格样式以及作品中的精华、核心、重点所在等等的理解。

朗诵的任务主要是要把朗诵者从作品中理解和感受到的东西告诉给观众,从而感染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


因此,只有朗诵者自己明白了,才能使观众明白;自己明白得多一点,挖掘得深一点,观众的感受也就会强烈一些,深刻一些。


对作品内容的理解,除了凭作品字面上写出来的东西之外,还要理解和领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陈毅同志的《赠缅甸友人》诗中最后的两句“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如果作为一般自然景色的描绘去念,显然就很不够了。在这两句诗中,还包含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一种对于真理和正义事业的挚着的追求,它暗示人民总是向往和平与友谊、向往美好未来的,凡属光明的东西,进步的东西,不论其前途如何曲折,最终是会取得胜利的。


如果朗诵者在朗诵时把这些含义加进去,那情感会强烈得多。


  在对一篇作品的初次阅读中,朗诵者会发现作品有这样几种情况:


  • 一种是某些段落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目了然的,而且写得很精彩,朗诵起来易于听懂,也容易打动观众。对这些段落,朗诵者悟性要强,要抓住不放,重锤擂鼓。


  • 另一种是在段落之间,表面上的联系似乎不大,但实际上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在朗诵这些部分时,对一些关键性的字和词要说得特别清楚,要注意强调其重音、重点,以求把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出来。


  •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属于需要帮助观众进行理解的,由于某些用词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差异,观众不能立刻明白其中的意思,这就需要作一些技术性的调整和加工,需要用节奏、语调、面部表情,甚至人体动作等来帮助观众听懂这些词意。



  当你对于作品的全貌,即对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风格样式、作品的真正含义以及作品在艺术上的特色和成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对作品进行感性上的体验了,也就是说可以用声音来对自己的理解进行实践和检验。


这往往是朗诵者最有激情的时候,这里面,既有美的享受,也有情的拨动;同时,也是对于自己的理解作不断的调整和补充的时候。

朗诵者要利用自己的一切生活知识和积累,对作品里的诗情画意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和挖掘,努力琢磨艺术作品中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找到朗诵者在正式朗诵时良好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能够给你以饱满的情绪和信念。

没有经过真正体验的朗诵,只能是声音的机械传送,至多是某种情绪的一般化的表演,这是不能打动观众的。


  我曾朗诵过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声声慢》的词首,作者一气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句,这是她当年脍炙人口、震动词坛的成名佳句之一。时隔八百多年,又该怎样朗诵这首词呢?


既然是词,其音乐性原本是极强的,你只要掌握住一定的情绪,照着字面上的意思念去,也会达到一定的客观效果。但是,作为朗诵者来说,不能脑子空空、言不由衷地被这些单字牵着鼻子走,而要把诗文变成发自肺腑的心声,从而驾驭每句话、每个字,把表演与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每次朗诵《声声慢》时,我都先有一个情绪的酝酿过程。我要把我现实思想情感的温度和速度降低、减缓到那个时代的频率中去。于是,我仿佛看到了那阴冷、破旧的庭院,那盖满尘土的窗棂,那堆积如山的书籍,那满面愁容的妇人。她绝望地寻觅着,回答她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与冷清。她终于按捺不住內心的悲苦,从心灵的底端发岀了凄厉而又压抑的呐喊。

“凄凄、惨惨”这四个字是她对自己坎坷一生悲剧性的总结,也是她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愤怒控诉,而后面的“戚戚”二字,则是她对这一结论加重语气的肯定和补充…。

我就是在这样的理解、分析和体验的前提下,说下了这十四个字。如果简单从事,信口读来,可能就体现不出作者的真实感情,而只会出现“泡汤”的局面。


  

       当然,光有正确的理解和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适当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就朗诵而言,就是要解决一个“声情并茂”的问题。我们反对那种没有感情的大喊大叫,但也不赞成不经修剪的自我陶醉

所谓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就是说朗诵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朗诵和其它表演艺术一样,最忌平淡乏味。如果朗诵了三句话都是一个调,没有起伏,那么其结果也就十分可悲了

一篇作品中,有写得比较精彩,容易抓住观众的地方,也有写得一般,甚至毫无光泽之处,不可能从头到尾处处都好,即使在一个句子中,每个字的含义和作用也不是等同的。因此,朗诵者要学会抓住重点,善于扬长避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充分地表达作品内容服务。

有情的地方抓住不放,苍白的地方一带而过,有的地方可借用戏曲的喷口,有的地方又可近似电影的独白;有时几个字、几句话一块儿讲,有时一个字就要拖上好几个拍节,有时抑制住感情如同生活中的耳语,有时又需大声疾呼豁出杂声也在所不惜。

从头至尾,起、承、转、合,每句话、每个字之间都要安排和练习得十分流畅顺当,使之如同《琵琶行》里所讲的那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语,嘈嘈刀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使得观众被你的朗诵吸引。

当然,这一切都是从内容出发,由内容所决定的,而决不可人为地去追求节奏、音调的变化

例如,柔石在1930年为纪念被国民党杀害的一位少先队员而写的《血在沸》一诗,最后一段里有这样几句:

         “   ......冲向前!同志们,我们要为死者报仇,要为生者争得迅速的胜利。”


《早春二月》


  在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前面的几句话含义是十分清楚的,并且也都是属于一般性的近似口号式的词。这些话你无论是小声说,还是大声喊,都不会有什么差别,也不会有什么艺术特色。


于是,我在朗诵这段诗时,把前面几句词用一般的情绪和语调匆匆带过,而到了“为生者争得迅速的胜利”时,我把重音和重点放在了“生者”和“迅速”二字上,在此做了有意的强调和延长。

我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因为我想到: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敌人随时随地都在枪杀革命志士,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可能倒下无数的同志。在这种时候,早一分钟,早一秒钟的胜利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迅速”二字是动了真情的,它反映了作者对于取得胜利、挽救同志的急切心情。

又如《血在沸》的另一段诗句:


       “ 豪绅,买办,资产阶级,你们从此没有天明,你们从此不能见晨星,微笑你们自己的吧,黑暗,在临死的时辰。”


  柔石在这首诗里沿用了某些外国诗的格式,语法也有倒置的。这就需要朗诵者对某些不易听懂但又十分关键的词,异乎寻常地加以强调


上面这段诗句,用大白话来讲,意思是,资产阶级是没有前途的,他们的未日即将到来。作者还用嘲讽的语气指出在他们临死前不可能有少先队员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情,而有的只是对于自身罪恶的忏悔,对于死亡和讨伐者的恐惧。

为了把这段诗句的词意传达清楚,我借用了戏曲中紧拉慢唱的办法,在句与句之间接得很紧,把每个打了圈的字上都咬得很死,撑得很满。

这些都说明在朗诵中,重音的安排和设计是很重要的,重音找不对,是对作品理解的不够。

但是,有了理解,还要想办法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朗诵者所要做的事情。



  我还想谈一谈含蓄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朗诵艺术上的反色彩问题。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为他们的表演提出的三点要求:“再真实一点,再鲜明(强烈)一点,再含蓄一点。”

讲到了这个问题,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同志讲的“八要八不要”也是说的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的前辈们在表演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反对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的一种既具体又通俗的概括和总结。

现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朗诵和其它表演艺术一样,在语言的运用上已逐渐有所改进和变化。标志是调门下降了、紧张度下降了


  当然,调门的高低不是唯一的标准,最主要的是看朗诵者肚里有没有东西内心是否充实


空虚是含蓄的大敌,因为如果一个朗诵者对他朗诵的作品有比较充分、深刻的理解,对他们朗诵的作品内容有比较饱满、真实的体验,对整个节目在艺术上作了比较完美、流畅的处理,他的朗诵就会往心里走,走内线,而不是走外线,因为他心里有东西可取,如果以上所讲的这些他全没有,肚里空空、胸中无数,那么,他必然要人为地借助于声音和动作来掩饰和弥补自己的空虚和不足,随之而来的就是过火表演。
我们知道,观众对于演员产生的亲切感之于朗诵是至关重要的。拿歌唱家说,歌唱家从来有两种,一种是唱“音”,一种是唱“字”唱“情”,为什么唱字和唱情的比较受欢迎呢?就是因为他更接近生活真实,接近人们的思想感情。

一般的来说,现在表演上还是“过”的多、“假”的多、顺着一般正常情况演的多,而逆着的、反着演的却比较少。

在生活中,往往眼眶湿润就很够了,可到了戏剧里却非嚎啕大哭不可;在生活中可能一丝笑意就足矣,可是到了舞台上,即使没什么可笑的,也要笑一通,以示演员的轻松自如。

因为创作者们以为好不容易找到一点有趣味的地方、可以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想抓住不放,拚命渲染。岂不知你笑得过头了,把观众的那一份也笑了,他们就没得可笑了。同样的,如果你哭得太狠了,观众的眼泪也就出不来。

含蓄不等于平淡,不等于温吞、稀松。含蓄之中要见激情、闪火花。含蓄的目的是为了鲜明,为了更强烈地打动人心。

当然,应该说含蓄和强烈是有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药方是反色彩其实,这个方子也是从真实生活中来的,因为生活中许多情绪的激发和表露就是相反的。

人们的哭、笑、愤怒都是由于没有控制得住才爆发出来。为什么常听人在大笑、大哭或大生气之后说“我实在憋不住了”,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说他当时的动作是控制,而不是强逼;是不让自己哭结果流泪了,不让自己生气结果发火了

如果一味地“挤”感情,强逼着目己去哭去笑,那只能是假哭、假笑。


       在某种情况下用反色彩朗诵不但符合生活真实、符合人物行为的逻辑,同时也容易将感情深刻化、复杂化。


例如电影《第二次握手》中丁洁琼给苏冠兰写的最后一封信的结尾里有这样两句话:


        “ 不要为我担心,我会很好地生活下去的,我衷心地祝愿你和你的亲人们幸福。”


  如果按照一般常规,用一种低沉、感伤的语调来念这几句话也是可以过得去的,但我却用了相反的语调,一种为了让人们看不出自己的痛苦而强制出来的十分乐观、有信心,甚至近似快乐、活泼的语调,以求达到让亲人们完全放心的目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比按常规处理更要感人一些。



  在朗诵者对作品作了基本的理解和处理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和演出了。在这两个方面,我想讲讲初学朗诵者容易犯的几种毛病,也就是在朗诵中通常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口不对着心。


一位朗诵者走上台来开始朗诵了。只见他面带微笑、挥舞着手臂,他声音洪亮、字音标准、有起有伏、有轻有重,但听完了总觉得少点什么,不甚感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没有用心,没有驾驭作品。

如果是诗歌,总是有其韵律的,只要把字说清楚,按照一般性的理解照着念去,也是会有所声色的。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安排,心中没有自己的布局,不能把自己的朗诵放在有着深刻体验和表现的基础之上,你的朗诵就没有特色,没有真情。你就只能盲目地跟着字音跑,主动权全不在自己的手里。所以我们要用心来朗诵,无感宁肯不发,也不做言不由衷的表演。


       二是心不对着睛。


有的朗诵者在朗诵时,左一个动作,右一个手势,说山指山,说水比水,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他却忽略了打开心灵的窗户一一眼睛,朗诵最重要的是要把词读好,要靠声音和感情把台词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去。

因此,它不需要更多的外部动作和表情,他只要自然地站在那里,口对着心,心通过睛,抓住这三点,身子和四肢随着眼神自然地转动、舒展就行了。要用眼传神,要用眼睛去吸引观众、征服观众,让观众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你为他们准备的那个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是目不观风。


有的朗诵者在台下准备得很充分,但上台后却过于紧张,观众席里发生什么事他不知道,麦克风倒了也想不到去扶一扶。有的又似乎过于随便,脸上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表情,这和前者一样是一种紧张的表现。

为什么会紧张呢?除了缺乏临场经验之外,一般地说这是由于朗诵者存有个人杂念造成的,但最主要的我以为还是在朗诵者和观众的关系问题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果一个朗诵者的确不是为了个人名利,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把自己和观众摆在平等的位置上,把朗诵看成是一种文化交流,当作一种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那么他走上台来就会十分平稳、安详。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走到台前来,找到合适的麦克风位置,向观众表示感谢,然后渐渐深入到作品的规定的情景中去,把平日自己所练习的东西,重新进行一次体验。

他的从容使他在台上除了监督自己的朗诵情况之外,还能十分清醒地感觉到观众、观察着观众,根据观众的反映对自己的朗诵进行细心的检验和调整,并在朗诵之后进行不断的改进。再没有比朗诵者的从容更能撕掉隔在朗诵者和观众之间的那层纱幕的了。


       最后,我想用几句不合韵律的顺口溜结束这篇朗诵杂谈。那便是:


选材要适中,

体验应由衷;

处理在独到,

演出需从容;

口既对着心,

心又通过睛;

思想虽集中,

耳目要灵通;

情切不冲动,

自然又轻松。






情动于衷 莫贵乎真


01


朗诵一篇文章,如果缺乏内在的情感,即使技巧再多,声音也会显得干巴巴的,无法打动人。朗诵者要在朗诵时要通过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方法充分酝酿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感情随文字内容而运动变化,把握好态度和感情的分寸,形成感情丰富,变化自如,生动恰当的声音。




1、  情景再现

 

朗读者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想象,将文字描述的情景在自己的意识中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通过情景再现可以使朗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出相应的态度和情感。

 

例:暴风咆哮着,几次的,他都要被吹下深谷,大雨倾盆,险恶的岩石又光又滑,使他寸步难行,冰雹夹着细砂,无情地向他猛扑,他的头上脸上,已开始流血了,但他一点也不气馁,他匍匐前进,把普罗美秀斯拉上来。


朗读者对这段文字的情景再现,可以感到气候的恶劣和“他”的坚强,增强朗读时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情感。




2、内在语

 

在播音主持专业中,把语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称为“内在语”。生活中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演专业中的“潜台词”实际上都是内在语。

 

挖掘文章的内在语,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读稿件,确定播出目的。其次,在稿件的大层次间体现了承接的特点和意图,主要体现在语句的衔接上。最后,在每个具体的语句中探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看看作者在文字的后面藏着什么意思。

 



3、 对象感

 

对象感就是朗诵时设想到受众的存在和反应,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时与受众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呼应,即虽“目中无人”,但“心中有人”。朗读者有了对象感,才能把握对象的心理要求、愿望和兴趣点,融入真诚、尊重与关爱,缩短了传播与接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乐于接受。

 

那么怎么获得对象感呢?

我们要依据文章所反映的主题和目的设想和获得对象感。把握对象感的质与量:

质——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的个性要求。

量——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一般情况。

这之中“质”乃根本。就一篇稿件来说,对象感应该是稳定统一的。








怎样朗诵好这首诗?

我们还是应该从整首诗的内容来分析。

 

这首享有盛誉的诗之所以能够感人肺腑,就在于诗人所抒发的,是从心底里爆发出来的真情。

 

在诗中诗人呼天抢地地追问: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他用“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他痛哭着呼唤,最后,直到呕出心来……

 

显然,没有真情,是写不出这滚烫的诗句来的。还是闻一多自己最了解自己。他在给减克家的一封信中曾说: “…说《死水》的作者只长于技巧。天呀,这冤从何处诉起!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诗人所珍视的只是自己的一颗怦枰跳动的赤子之心,以及由这颗心喷涌而出的一片真情。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在朗诵诗歌时应该抓住并体现出的内容。

02

内心有了要把握的内容,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自己体会这些感受呢?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每个人在接触外物并受其刺激时,就一定会有感受;这种感受发而为诗,借物载情,以诗明志,是必然的。

 

这感受,这情,这志,来自沸腾的生活,酿自诗人的心底,是诗人储于心底、发自心底的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应该同诗人先进的思想、旺盛的斗志和高尚的品德融合一体,结伴而行。

 

真情的基础在于真实。固然,艺术的真实并不等于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的真实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作品中的一切"都是真正生活的流露"。

 

谈到真实,不禁想起了胡适的《梦与诗》来。在这首谈梦与诗的短诗中,他写道: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他在诗后的“自跋”中说:“这是我的"诗的经验主义。简单一句话: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做诗?现在人的大毛病就在爱做没有经验做底子的诗。”

 

胡适的这个观点还是正确的。一首诗,哪怕是一行诗,如果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就说不上什么真实的感受,谈不上真情。


03


“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与假恶丑是死对头,与伪善是绝缘的,任何意在骗人的谎言鬼话,无疑都是对诗的粗暴亵渎。

 

"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 ,所以,在我们的时代里,如果说做人的起码道德是诚实,那么,做一个以诗的力量去鼓舞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则尤其说不得谎话,尤其不能靠主观臆断来创作,更不能靠骗人过日子。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也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他主张写物,要忠实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挚而不虚假。言为心声,诗贵情真。

 

这种真情,应是人们在对现实生活独具慧眼的观察、开掘和发现中所产生的独特的、真实的艺术感受。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盟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我们以前的内容里就说过,朗诵无论是用怎么样的技巧,其实追求的都是那种最纯粹最本能的情绪表达。普通大众听一首作品不会在乎停连、重音、语气、对象感、节奏等技巧性的东西,在普通大众的听觉概念里只有好听与不好听,表达好与表达不好,发自肺腑的有感情与暴力煽情的区别。记得演员刘松仁说过:“很多演员最初靠真情成功上位,上位后舍弃真情用演技,变得很假,技巧多了,表演的就是假情,不能再感动观众,不能再进步,所以去到某个级数的演员要舍弃演技,返璞归真,这是一个演员最高的追求。返璞归真,有了夯实的基本功,有了技艺非凡的技巧,朗诵表演的时候忘记技巧做到以情带声 用声传情,这何尝不是朗诵者的最高的追求呢!





回归用心说话、用情动人的艺术作品的本质和语言的本质上来,没有浮夸的动作和表情,只遵循内容和内心感受的认真诚意之作,才可以感染感动更多的心灵。真实的演绎,与你是名家还是爱好者的身份无关,因为这里不只是技巧和章法,而是个人的感悟,文化,情怀。


一个朗诵者内心的情怀、温暖和度量不在于声音表面的高低、好听或者字正腔圆,而在于有没有爱和敬畏。只有内心有这份爱和敬畏,朗诵者的声音才不是型大于内的苍白空洞,听者才能透过声音直观的感受到朗诵者内心翻涌的这份真情实感。也就是说任何朗诵作品只有字正腔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代入自己的感情。


另外,我们想说,用心吐字,用爱归音,这八个字大家特别熟悉。出字要叼住弹出,立字要拉开立起,归音要到位弱收。这是百度给出的关于归音的要领凝练。可是,我们会发现很多朋友在表达作品中,在缺少内心感受的前提下,盲目的归音,这样的盲目往往会给人一种语感“僵硬”的感觉,一种缺少语言灵动机器发声拿腔拿调的感觉,完全没了语气语调变化里的绘声绘色。


朗诵表演过程里,技巧、手法是为情感服务的,没有真实的感情为基础,所有的表达和表演都是空洞的。如果你只让人记住了你,记住了你的声音,没有记住你在表达的内容,这样的作品呈现之后的结果就说明创作过程或某一细节是存在问题的。




字正腔圆、以情动人、声情并茂,这是表演艺术的基本要领,也是朗诵艺术的基础要领。但是如果只是字正腔圆,而丢失了以情动人和声情并茂,那么这样的朗诵者朗诵出来的作品的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一个人如果文化底蕴深厚,经历丰富,内心的情感足够饱满和真切,她或者他的朗诵即使不那么字正腔圆也会打动人心。艺由情生,由情入境,作品里的真情、真诚、真挚、真实才是我们最难抵抗的。作品想要动人必须入情入心。朗诵中的真情实感,比字正腔圆更重要,因为我们不是在播新闻 报天气预报,朗诵的主要推动力是情感。


情感没有模板,更不可模仿(复制),言由心生,本真就好;真挚朴实无须套路(设计),自然诚恳就能打动人心。朗诵绝不是技巧的突显,而是心灵对生活的捕捉。如果以情感为底色,那么高超的技艺(技巧)和突破自身个性的限制,一定会为“你的声音”磨练出鲜明的气质。唯有真实的感知,真诚的感情,声音诠释表达出的作品才会有色彩。这种真情流露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虚构做戏,而是朗诵者对生活真实的理解以及捕捉。


真诚朴质的朗诵表达,在什么阶段什么水平就呈现什么能力的作品,以真情呼唤真情的共鸣,相对于浮夸的表演和暴力煽情式的表达,人们更抵挡不住的是真实和质朴,不管技巧到了何种境界和高度,也唯有真实和质朴的情感,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17:49



播火者

——李大钊和女儿李星华的跨时空对话

编剧:王笑鹏

讲演者:陈宝国 万茜

视频版权归:江西卫视 所有


等待

编剧:李犟 

朗诵:刘琳 王洛勇

视频版权归:湖南卫视 所有

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

作者:杨开慧

朗诵:韩雪




06:38

生死交响 徐涛朗诵




你是谁

仰望苍穹的目光为何那样孤独

可以去国高就又为何选择故土流浪

衣袂飘飘秋兰为佩

又为何形容枯槁江畔彷徨


是因为“天问”没有答案

还是因为你的九歌没有回响

是因为被束之高阁的美政

还是因为蒙尘受辱的理想

人们都说千古艰难唯一死

都不知道活着也是需要理由的


面对生死

你不想选择

却别无选择

你认真思考

却无从思考

你想回避

却无法回避

于是你选择了超越



持剑问天

人为何而生

天亦无语

唯见星汉灿烂

俯首问地

人为何而死

地也无言

只有长河浩荡


你眼观世情

却心在九天

你本是名相

却化身诗魂

你渴望飞翔却死于大江

你纵身一跳

却拥抱了永恒

你说生命的高贵需要用死亡来支撑

但谁又能说死亡不是另一种飞翔



生与死互为起点

又互为终点

生与死互相回避

又互相印证

对历史长河来说

人的生死不过一呼一吸

但是你用生命拥抱死亡

用死亡礼赞生命

生活的无常无法征服你的高贵

死亡的残酷无法征服你的伟大

你用诗歌鞭挞世间的污浊

命运的无常告诉后人

什么是高贵的精神和纯净的思想

你不是走向死亡

而是走向永生


你的灵魂摆脱了漫长的黑夜

去找寻光明的天国

你的笔墨化作山川大地的嗓子

为沉默的人们歌唱

你的死是生命最绚烂的怒放

你的谢幕使你的声音成为

那个时代以及此后千百个时代最明亮的乐章



你走了

但山峦还在

河流还在

诗歌还在

这片大地的信念、勇气尊严还在


你一定不会相信

那些踏破郢都一统六国的秦军铁骑的后人们

此刻就站在江畔祭奠你的灵魂

和楚人一样岁岁竞渡

与九州一起年年粽香

转眼两千载风云散去

王朝的兴衰胜败被你超越成

一抹流云

一声风吟

秦时明月不复见

楚韵离骚犹在耳


可是到那里去寻找你的申椒兰桂呀

到何处去采撷你的蕙草兰芷

世人已不知道你的韶乐怎样舞起

你的九歌如何唱响



归去来兮

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花开花落呀

归去来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

归去来兮

舒展你诗意的翅膀带领飞翔吧

飞过汨罗

飞过橘林

飞过楚天万里清秋

飞过文脉千载兴衰

飞翔在中华民族的心灵苍穹







 关注微信

        广开智慧之泉      

      微信 liuguangquan6670  









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建议欣赏,请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好友





广开智慧之泉
临沂首家朗诵自媒体,涵盖书画艺术,人生感悟等综合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