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与电视
缘分初始
故事开始于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推出了世界上首台黑白电视,这个只有五英寸的电视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这台电视中正使用了康宁制造的玻璃阴极射线管(CRT)。
然而,电视的发明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立刻享受其带来的便利,真正让电视走入千家万户的是康宁发明的大规模制造阴极射线管的离心铸造技术。这项技术驱动了电视的量产,让电视成为人们能够消费得起的产品。
从诞生到普及,再到后来的数十年间,
阴极射线管(CRT)电视
几乎一直是电视机的主导形态。
直到上世纪90年代,
它都占据着电视市场的绝对霸主地位。
想必身为80后、90后的你,
一定仍有深刻的童年记忆。
消失的“大块头”
随着人们对观影体验的追求,在电视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从未止步。不仅要更大、更薄,还要更好的画质。而此时,CRT电视的短板显现出来——屏幕越大,就意味着显像管越长、电视越厚,如何才能让这个“大块头”消失呢?
各类显示技术纷纷冒头,其中背投电视、等离子电视等都曾是各大厂商追捧的对象。最终,在激烈的角逐中,液晶显示(LCD)技术凭借其优势占据了市场。
没错,在LCD技术的实现中,康宁再次扮演了关键角色。
1982年日本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开始尝试用平板玻璃制作早期的LCD显示屏。在文章《探秘丨精密玻璃制程的起源与修炼》中有提到,康宁创造出了专利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熔融下拉制程。
在看到这一市场的需求后,康宁哈罗兹堡的研发团队迅速确定了适合液晶显示的玻璃配方,并于同年6月的SID显示周展示了这片通过熔融制程生产的300x300mm的平板玻璃,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液晶电视其实就是利用背光穿透两片玻璃基板所夹的液晶层进行光线投射,从而让画面显现。康宁熔融下拉制程生产的玻璃具有轻薄、平整的特性,正是制造液晶显示面板所需的。
与数十年前的CRT一样
康宁助力了液晶显示产业的诞生
让液晶电视登上历史的舞台
渐入万家
“融入”未来
液晶电视发明后迅速占据了市场,时至今日,液晶电视仍是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
在康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下,熔融下拉制程生产的玻璃变得更大、更薄、性能更优异。不仅促进了液晶显示的蓬勃发展,更在包括QD-OLED、MiniLED、MicroLED等各类新兴显示技术的探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行业的不断快速发展,
各种各样的屏幕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康宁的产品也伴随着前面提到的
各种新兴显示技术出现在
你的客厅中,你的书桌前,你的车里。
一道道光线透过康宁显示玻璃塑造着,
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
扫码探索康宁玻璃驱动的显示未来
从“大块头”到超薄液晶电视,
康宁与电视经历了一个又一个
关于创新、挑战与成功的传奇故事。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康宁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康宁熔融下拉制程的故事
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