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康宁,
你会选什么?
很多熟悉康宁的朋友可能会用“创新”。
自1851年公司成立,170多年来,
“创新”已深植于每一个康宁人的基因。
从为托马斯爱迪生制作的第一个灯泡外壳,到世界上第一台电视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到如今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显示应用背后的玻璃,康宁的创新足迹深深烙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
然而,创新之路却是一段满布荆棘的旅程,在今年的中国(上海)国际显示产业高峰论坛(DIC Forum)上,康宁显示科技中国总裁兼总经理曾崇凯以其独到的见解,用5个“i”将康宁专利熔融下拉制程的创新之旅娓娓道来。
创新的开端是
坚持不懈地钻研。
1958年,洞察到平板玻璃市场机遇的康宁先驱们开启了这段旅程,历经六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64年成功发明了专利熔融下拉制程。康宁创新地使用“重力”让玻璃在空中成型,玻璃表面不接触空气以外的物质,保障了表面质量并无需额外抛光,为平板玻璃的制造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技术面世之前,是多年的发明创造之旅,是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重来。然而,这只是创新的第一步。
真正的创新并非止于技术的诞生,它更需找到绽放光彩的舞台。康宁最早的探索在车窗防护,熔融下拉的玻璃经过特殊的强化工艺,被应用在对安全日益重视的汽车领域。随后,熔融下拉玻璃又被用来制作有色镜片。
然而,这些应用都未能完全发挥熔融下拉玻璃的优势,也无法维系业务的持续运营。这项精密的制程仍在静静等待,直到20世纪80年代,液晶显示(LCD)技术的兴起,让熔融下拉玻璃开始光芒万丈。
纤薄、平整、高质的精密玻璃成为液晶显示玻璃基板的首选材料,助力了液晶显示产业的诞生。
康宁深知,创新永无止境。
多年来,在显示技术发展的历程中,康宁仍在不断优化工艺,精益求精,从原料把控、温度控制到智能升级,每一处细节都是多年经验的累积和对持续进步的不懈追求。
康宁熔融下拉制程生产的精密玻璃具有多重优异性能:
比两张特大号双人床垫还大
比一张名片还薄
卓越平整度助力实现非凡的
画质
寻找瑕疵犹如在足球场找一粒
芥菜籽
康宁玻璃始终驱动显示产业的发展,为未来各类新兴显示应用助力。
从发明创造(Invent),到寻找应用(Inspire),再到后续的持续精进(Improve),过去的几十年,是无数康宁人心血和努力的结晶。而贯穿这一旅程始终的,是持续投入(Invest)和不断创新(Innov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