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传千年”,木材蜕变为天籁

体娱   2025-02-02 22:00   福建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家住闽侯”



古琴
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
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之一
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
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视频来源: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在闽侯上街,有一位非遗传承人林文汉,他正用他的一双巧手,续写古琴的传奇。他的工作室,就像是一座古琴的殿堂,每一块木材,每一根琴弦,都蕴含着他对古琴艺术的执着。

▲视频来源: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古琴非遗技艺传承人 林文汉:

  古琴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历代以来都是文人墨士抒发情感的一种乐器。我们所谓“琴棋书画”中的“琴”实际上就是古琴,这个乐器属于宫廷的官斫,民间早期是不能弹奏的,后期才流传到民间文人家里,所以它在宫廷内叫官斫,在民间就叫野斫。





▲(林文汉展示古琴非遗技艺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古琴,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的思考,并且流传至今。

  古琴非遗技艺传承人 林文汉:

  古琴的形状本身就蕴含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比如它这个面板是圆的、底板是平的,象征着天圆地方。古琴的音位以徽位为主,一共十三徽,十三徽就是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琴长三尺六寸五,代表365天,它的声音,也分五音,宫商角徵羽,五音本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林文汉制作的古琴


  在林文汉的工作室里挂满了精心制作的古琴。这些古琴,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是他与中国古老文化的深情对话。林文汉被古琴那严格的结构和蕴含的丰富文化所吸引,26岁那年,他毅然离开了古建设计行业,投身于闽侯古琴制作技艺的钻研之中。

▲(林文汉的工作室里挂满了精心制作的古琴)

  古琴非遗技艺传承人 林文汉:

  制作一张古琴的周期比较长,首先要选材,就是木料,我们要选一个时间比较久的老木料,明代和清早期的最好。我们以轻松脆滑的特点来选材,这种木料,对发出好声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林文汉正在挑选木料


  制作古琴,是一项繁琐而精细的工艺。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的精心雕琢与无尽耐心。完成一把古琴,需要经过木胎、灰胎、髹漆和安装配件四大步骤,有选材、斫型、挖腹、裹布、推光、上弦等10多个主要环节200多道工序,其中,挖腹与髹漆等工序尤为重要,完整制作周期需要2年甚至更久。

▲(认真工作的林文汉


槽腹结构,是制作古琴的核心工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琴的音色质量。每一块木料都有其独特的纹路与木性,工匠需要按传承技艺,精心设计相应的槽腹结构,再配以合适的底板,才能确保木料发出纯正的琴声。


(制琴的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的精心雕琢与无尽耐心)


古琴,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更是一种国学传承的精神礼器。它美在形制、美在音色,更美在意境。一弦一音,都承载着文化与内涵。林文汉制作的古琴,不仅音质优美,更蕴含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如今,林文汉已经收了5名徒弟,他们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林文汉希望通过传授古琴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古琴。


▲(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古琴)


  古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之一,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悠扬的琴声,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林文汉用他那份匠心独运的执着与热爱,诠释着这项非遗技艺的文化魅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份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未来继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
2025乙巳蛇年也是首个“非遗版”春节
祝福所有市民朋友们节日快乐
新的一年
心想“蛇”成!“蛇”么都好!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张渺 文/编导 程强 吴林/摄像


编辑:林丹(小) 李晓龙

校对:李雯珺 林丹(小)

审核:王立强

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家住闽侯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帐号,权威发布本土新闻资讯。联系电话:0591-22988289;邮箱:mhgbdst@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