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故事 | 海南寺藏《永乐北藏》入藏记

情感   2024-11-01 12:30   山东  

文/杜云虹


山东掖县城西北社稷坛西有海南寺,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吏部文选司主事、进士姜仲轼建。该寺占地五亩,有三进殿宇,即山门殿、正殿和后楼,是当时掖县城内最大的寺庙。


19世纪30年代初,传言该寺所藏的一部完整的《永乐北藏》,不幸被焚烧大半,被认为是“山东文物之浩劫”“山东文物之大不幸”,时称“海南寺藏经之厄”。一时舆论哗然,《申报》《教育杂志》《图书馆界》等报刊,纷纷对这件事做了详细报道。


海南寺的这套《永乐北藏》,最早原非该寺所有,而是来自福庆禅院。福庆禅院即千佛阁,又名大悲阁,位于掖县城内东北隅村,是明崇祯刑部尚书张忻长子、清顺治年间大学士张端所修建。张氏父子皆为一、二品大员,且张端又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清人毛贽在《识小录》一书中曾提到:“吾莱藏书之富,首推文安相国(张端谥号文安)。”这部《永乐北藏》,是张端为其母祝寿而购置捐赠给福庆禅院的。


明成祖永乐年间曾敕令雕印过两部大藏经,一部刻藏的地点和经版收藏处在南京大报恩寺,称为《永乐南藏》;一部刻藏的地点在北京,称为《永乐北藏》,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祝崇寺内的汉经厂(寺内还建有收藏明版藏文《大藏经》的番经厂)。《永乐南藏》由于经版藏在南京大报恩寺,一般信众可出资请印,至明末清初仍在印行,故民间所传《南藏》零本较多;《永乐北藏》在初刻本告成之后,由于经版藏在故宫司礼监汉经厂,一直作为官赐藏经,由朝廷印刷,下赐各地寺院,故民间传本较少。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国内仅北平、崂山、江苏、浙江、山东省图书馆等处各藏有一部《永乐北藏》,且都是残本。惟掖县海南寺所藏,共计3万多册,是唯一的全本,当时价值在50万元以上。对这部《北藏》,日本人垂涎已久。张宗昌入主山东时,曾一度接洽收买,幸未成功。但日本人贼心未死,几年后,从别处购买了一部《北藏》的残本运回日本。


随着时局动荡、军阀割据,加之国民政府推行“庙产兴学”政策,海南寺藏经厄运连连。1930年,一支地方军阀部队占据了福庆禅院,不知这批藏经的宝贵价值,任意损毁。当时的掖县县长黄达得知此事后,派专人前往清点,并将藏经运到附近海南寺的后院存放。此后,藏经再遭厄运。先是海南寺被民团借住,不无损失。民团去后,1931年3月,该县县长以师范讲习所无房舍为由,借用寺院房舍。当修理房屋时,发现有三间屋内堆满了书籍。当时不知是传世珍稀的大藏经,以为是故纸,且无他屋可以移存,遂异想天开,用火焚烧。以为这样既节省保存费用,又可破除迷信。消息传出,一时舆论哗然。


山东省教育厅获悉此事后,一方面电告掖县政府详查,一方面委派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前往调查并加以整理,以期运回省立图书馆保存。


王献唐于1931年4月11日抵掖县,即至县政府拜见马镇藩县长,询问大藏经存藏情况,言明省教育厅派来调查、整理、搬运藏经的旨意,若不将藏经移运至济南妥善保存,恐怕名椠珍籍终有全部损坏之虞。马县长甚为赞同,但表示需和当地百姓说明此事。随即招教育局局长葛一民来县署,一同前往海南寺查看残余藏经。据葛一民及师范讲习所长等称,当时藏经散放于楼下,曾督令学生分别整理,将一部分完整的存放楼内,用木板砌藏;其余断烂残碎、无法整理的,堆放在寺内钟楼中,四面亦用木板垒砌,借以遮藏。查看完毕,王献唐即回客栈休息。不多时,葛一民前来告知,当地同意将藏经运至省立图书馆保存。获得许可之后,王献唐即着手藏经移运济南事宜。令人购买十多个木箱,定于第二天前往海南寺点装。


4月12日,王献唐在葛一民的陪同下,来到海南寺,开始点装,完整的佛经计二千二百七十五册,破烂残缺的则无法统计,共装八箱十八包。4月13日,令工友押运回济南。


这批从掖县运来的《永乐北藏》残本,与省立图书馆旧藏的此书残帙,配成一套《永乐北藏》。尽管两部合并后,仍不是一部完整的《永乐北藏》。但现存5098册,约占全书的近六分之五,已是相当难得。2008年,山东省图书馆所存《永乐北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一稀世国宝在历经磨难后,终于有机会向世人展现其迷人魅力。




山东省图书馆
构建书香齐鲁,推广全民阅读。山东省图书馆活动推广平台,帮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省图各项活动以及与阅读相关的资讯信息,与读者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