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张謇家书教子

时事   2024-12-10 11:42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徐新

张謇(1853―1926)是清末状元,他把“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深深地融入了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伟大实践中。他在辛苦操劳、日理万机的同时,始终不忘通过家书对独生子张孝若进行教育。

张謇和儿子张孝若




张謇中年得子,自然对张孝若疼爱有加,在他身上寄托了后半生的全部希望。他曾说:“我即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因此,张謇对张孝若的每一步成长都倾注了极大关注和无数心血。张孝若10岁时便离家外出读书,以后又多次赴日本、西欧、美国考察,而张謇常年在外,公务繁忙,父子见面机会少,于是,书信往来便成了父子俩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


作为读书人,张謇登上了读书人的最高峰——状元及第,因此他对读书学习非常重视。其时,其子正读初小,初学写信,与张謇书信往来过程中,凡有文字错谬,必能得父亲纠正。而张謇致儿子张孝若的家书函电,也少不了叮嘱儿子用功学习。“每日上课外能有两三小时安心用功,不愁不长进。儿其自砺!成人之基在是。”“勤学须有恒,不可或作或辍。”“国文须自于星期或课余温习,勿使荒落。”而张謇对儿子在外求学时的冷暖病痛也是时刻记挂在心:“天已大凉,寝时须盖略厚之棉被,须着紧身小袄;食少油,勿过饱。”“儿早晚眠食小心,丸药切须服完必有益。”他还经常提醒儿子注意锻炼身体,强壮体魄:“休息时可习已学之拳,既有益卫生,又不废学也。”自张孝若懂事后,张謇一方面不放松对他的严格教育,一方面又很尊重他的“自主权”,如张謇尊重儿子的选择,同意他放弃北上读清华预科的机会,真是情理交融,宽严有度。


张謇除了言传以外,还施以身教,告诉自己的儿子,“父生平待人坦怀相与,不事机诈。人之以机诈待父者,往往自败。然父仍含容之。所谓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也”。张謇平时待人诚信宽容,他要求儿子也要和他一样去做。张孝若曾经发出慨叹:“做名人之子难。”


张謇十分重视对儿子的传统教育,他给张孝若的信中说:“天下之美德,以勤俭为基。凡致力学问,致力公益,致力品行,皆勤之事也。省钱去侈,慎事养誉,知足惜福,皆俭之事也。”俭朴的优秀品德,也是张謇一生清正廉洁的重要原因。他的以身作则也给家人留下了极好极深的影响,他的儿媳陈石云曾回忆说:“翁起居不求适意,饮食不求丰美。对弟子恩威相济,常举先代寒苦适德为子弟勖。用钱于公益教育,虽千万不介意;不当用,虽寸钉断铁亦所爱惜。平时教人必勤俭刻苦。”


为了能让自己的“富二代”儿子进德继业,张謇对张孝若疼爱的同时,循循善诱教育儿子严谨治学之法及为人处世之道。在张謇的培养下,张孝若成了一位奋发进取的有志青年,20岁留学美国,就读于哈佛商学院,获商学士学位后即归国,襄助其父办理各项事业。1926年,张謇逝世后,他子承父业,主持南通各项事业,继续济世救国。张孝若的成功也不枉张謇的悉心教诲啊。


来源:各界杂志2024年第11期

监制:刘小龙

审核:刘   菁

责编:李   旌

编辑:史   音

制图:贾   怡

各界导报
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联系邮箱:news@gjnews.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