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盒装奶是950毫升,不是1000毫升?和这个男人有关……

百科   科学   2024-09-18 06:02   浙江  
撰文 | 苏澄宇

如果你去超市或者打开购物app买牛奶,你会发现多数盒装奶标的容量是950 毫升,而不是1000毫升,乍一看还以为是为了减少成本,但其中的原因远不止这么简单。

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标950毫升的奶都是盒装奶,准确来说这是可折叠屋顶式纸盒。

你会问,这和盒装奶有什么关系,这关系可大了……

因为盒装牛奶的最早生产可以追溯到美国。1915年,美国的约翰·范·沃默(John Van Wormer)获得了可折叠屋顶式纸盒的专利,开创了纸盒包装牛奶的历史。

图源:网络

他的设计使用纸板制作牛奶盒,这种盒子顶部呈折叠状,类似房屋的屋顶,因此被称为“屋顶式纸盒”。

图源:packagingguruji.

该纸盒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建筑的屋顶形状,它的顶部可以折叠,便于牛奶的存储和倒出。

图源:packagingguruji.

这种设计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玻璃瓶,特别是在冰箱普及后,人们更加青睐这种轻便、易存储的包装形式。

图源:librarianhats.

最早期的牛奶纸盒外层用热蜡密封,防止湿气进入。虽然这种创新在初期并未立即流行,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在冰箱变得普及后,这种包装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并最终取代了玻璃瓶。

生产盒装奶的机器 图源:Ex-Cell-O

这个设计逐渐被推广到全球,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挪威工程师Christian August Johansen获得了将这种技术引入欧洲的许可,并于1957年成立了Elopak公司,推动了这种包装在欧洲的广泛应用。

左为Christian August Johansen 图源:elopak

图源:elopak

关键点来了,美国的包装设备通常使用英制单位,如加仑(gallon)、夸脱(quart)和液体盎司(fluid ounce)。

尽管美国在1970年代制定了支持采用公制的法律(《美国公制法案》),但该法案并未强制性要求所有行业立即切换到公制单位。这使得英制单位继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尤其是在建筑、道路交通和食品包装等领域。

这就包括了我们的牛奶包装。

在美国,盒装牛奶的容量通常以夸脱(quart)为单位。常见的美国牛奶包装容量包括1夸脱、2夸脱(即半加仑,约1.89升)和1加仑(3.785升)。一夸脱大约等于946毫升(精确值为946.352946毫升)。

国内的一些牛奶包装沿用了美国的可折叠屋顶式纸盒设计,用的模具一样,那标注的容量也跟别人一样,取近似值950毫升。

那不是可以设计新的包装,装多一点牛奶吗?

既然可以少给一点,为什么要多给一点呢?这就是缩水通胀,即制造商在保持包装大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稍微减少产品的体积。这可以帮助公司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控制开支,而不会显著提高零售价格。


图源:网络

日清等泡面品牌在设计泡面杯时,采用了将面饼悬浮在杯中部的结构。这种设计不仅为面饼提供了缓冲,还使热水在冲泡时能够更好地覆盖整个面饼,从而保证面条均匀受热。同时,调料可以更方便地与面条充分混合,使食物口感更佳。

另外,泡面在冲泡时会吸收大量水分,导致体积明显增大。设计这种“空”的空间,可以让面条在加热水后有足够的膨胀空间,不至于撑破杯子或溢出,确保用户在冲泡和食用时不会遇到不便。


图源:网络

米象(Sitophilus oryzae),是一种常见的粮食害虫,主要以谷物如大米、玉米、小麦等为食。它们属于鞘翅目象甲科,成虫的体型非常小,长度大约为2到3毫米,呈棕黑色,身体上有明显的长鼻状口器。米象的生命周期通常为4到5个月,其中雌虫在大米或其他谷物表面钻孔,将卵产在米粒内部。孵化后的幼虫在米粒中进食并发育,直到变成成虫后从米粒中钻出。

很多人认为,密封米缸后就能完全避免米象的出现,但其实,米象的卵早就已经存在于大米中。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米象在农田、仓储或运输过程中,早已将卵产在米粒上。

当大米储存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虫卵孵化,米象幼虫便开始繁殖。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封闭严密,米虫依然会在米缸中出现。



封面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https://www.upmpulp.com/news-and-materials/blogs-and-stories/stories/pure-pak-carton--100-years-and-still-going-strong/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将【把科学带回家】设为星标✨,了解更多科学内容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bd@wanwuweb.com

长按二维码了解万物

把科学带回家
万物杂志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