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植系旗下的三家公司——中植国际、江苏盛信中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首拓融汇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向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一宗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诉讼。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具体原因尚未公开披露,但从中植系近年来的法律纠纷来看,可能涉及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合同违约、金融诈骗等问题。
今年8月,北京市检察院对中植系高某某等49人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起公诉。除了中植之外,今年还有海银、雪松等巨头爆雷、公开审理等,这些财富公司收敛上亿规模的资金最终都投向了哪里?本文根据公开信息进行了梳理。希望能给投资人及不良资产从业者以指导。
据证券时报报道,海银财富在全国91个城市拥有185个财富管理中心,1700余名理财师服务着4.66万名活跃客户;存量理财产品发行时间基本在2022年之后,涉及的发行人共计22家,发行的产品数量共计465只,总规模716.9亿元。这22家发行人所发行的465只理财产品全数违规,它们都是在被监管部门定性为非法金融的“伪金交所”进行登记备案。在销售端,海银财富依靠分布于90余个城市的180多个线下财富中心,聚集了4万余名高净值人群;在募资环节,数十个空壳公司以独立第三方的面目出现,投资人的投资款打入这些公司的账户,并构筑出一个双层嵌套结构的庞大资金池;在投资环节,资金所投向的底层资产,与募集说明书宣称的严重不匹配,大部分资金去向不明。海银财富在市场上存续时间长达18年,依靠“借新还旧”的资金池模式滚动,支付给前序投资人的利息、支付给理财师的销售提成等运营费用、底层资产的坏账等,逐步“抽干”资金池,直到借新还旧的模式无法运转下去。第一种是底层资产完全虚构捏造,无法向底层公司主张权利;第二种是与底层公司合同、资金已经两清,底层资产也已不存在;第三种是大规模的超募,底层融资方获得的资金远低于产品募资额,能向底层公司主张的权利非常有限海银财富理财产品傀儡空壳、交叉嵌套、底层空虚,所投向的大量底层资产,被证实完全捏造、虚构,所募集的大部分资金去向不明。经侦不公布,投资人无法知晓。10月28日起,轰动全国的雪松控股案,在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因为案件复杂,涉及违规理财产品超过350只,连续庭审了5天,一共近50个小时才告一段落。庭审里检察官指控雪松控股涉嫌犯罪金额造成损失的、尚未兑付的金额约200亿元,涉及投资者6800多人。11月1日,张劲称:按照现在所有资产变现来计算,能给投资人的兑付比例大约是3%。投资人的兑付比例为什么这么低?原因是金融机构和相关国企提前“抢”走了资产。根据财新援引检方的指控称,在雪松控股此前的融资中,真实的资产以及股权几乎全部抵押或质押给了金融机构或者相关国企,用于换取融资;而虚假底层资产则几乎全部用于针对中小投资者发行理财产品。雪松控股出现兑付困难之后,相关国企和金融机构迅速通过司法手段完成了资产转让和过户,得以快速“止损”,但中小投资者并没有从这些资产转让中获得补偿。据出席庭审的投资人转述的检方称,雪松控股资金池有84亿实为张劲控制的“小金库”,用途包含艺术品拍卖、在北京及美国购买房产、通过地下钱庄汇入在瑞士的账户等。中植定融的投资人超6万,涉及总资金规模2748亿,其中本金2300亿。中植系的定融产品主要通过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这四大财富公司来执行,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四大财富。中植系找了不少偏远地区的“伪金交所”作为渠道,融资的公司是中植系公司,担保的属于中植系,旗下的四大财富公司负责包装销售理财产品,于是定融变自融,借新还旧,中植系构筑起庞大的资金池。集团自融:中植集团通过资金池的方式进行各种投资的“混合运作”,其定融产品主要流向集团自融。资本市场PE类项目:中植集团在资本市场进行了大量的PE类项目投资。房地产:中植集团的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开发商,支持房地产项目的开发。2023年11月22日,中植集团公告称账面资产只剩约2000亿,而相关负债本息累计在4200到4600亿之间,仅账面亏损就超过2200亿。另外,据定融债权人调查,中植系历年来合作的部分产业基金规模合计约1760亿元。解直锟在2020年曾公开表示,三年内目标是达到2000亿元的规模。相比较之下,中植暴雷规模虽然大,但没有资金投向不明。进入公众号发消息“1”
获取人脉、项目、业务、活动等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