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铁十五局一公司各就近工程项目部深入践行央企社会责任,紧急集结,连夜驰援,奔赴抗震救灾一线,这一刻十五局与灾区群众站在一起,携手共克时艰,日喀则不再孤单!
「突如其来的紧急救援行动」
十天后,面对一排排建好的临时活动板房,刘建林回忆起了那个被“摇醒”的清晨。他所负责的一公司亚东项目部距离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430公里左右,1月6日,处理完手头所有工作上床睡觉,时间已凌晨1点。7日清晨,像往常一样,开早班会、吃早餐、线上阅处工作……,大约是九点左右,略带困意的他,觉得有点天旋地转。起初,他以为是没休息好有点“懵”,直到看到大量的尘土震落下来,他猛然惊醒察觉大事不妙:“不好,地震了!”
日常演练和工作经验在此刻派上用场,“所有人快速转移至安全地带,切断电源,所有设备暂停施工。”按照应急处置预案,项目部果断处置。“李伟,快向政府报告我们这一切安好,并询问下百姓们的受灾情况,如需救援,我们立即行动!”急促的电话沟通后,刘建林立即组织各部门负责同志召开紧急会议,着手储备应急救援物资,调配救援急需的挖机设备,按政府要求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援。
此时的项目部外,人群声、车鸣声、砖瓦的掉落声络绎不绝。项目部内,人人面色凝重,忙于手头事宜,一场行动即将展开。
「人数“超编”的党员突击队」
与此同时,距离日喀则定日县900公里的一公司山南公路项目部立即进行人员、设备情况排查,95后高昭一个个进行人员询问,详细了解情况。
“刚刚接到县政府的通知,希望我们派人运输一些救援物资。本次任务由临时组建的党员突击队负责,我担任队长,大家可自愿报名。”项目部陈继府声音洪亮、目光坚毅,向大家发出了号召。
“我报名!”“我也报名!”“还有我”在灾害来临时,不同年龄段的党员干部都想冲在最前面,勇当这场战斗中的“逆行者”。
“都不要争了!第一批突击队员只需要5人,去太多了反而误事,高昭、郑卫明跟我走,其他人原地待命!”
△震后灾区现场
“我家就在那儿,我想回家看看”项目务工人员赵永成颤颤巍巍说着。
“放宽心,我们送你回去!”
725公里,车程约16个小时,这支半数为90后的青年党员先锋队连夜驱车,将工友送回家中与亲友团聚,一同送去的还有大衣40件、棉被18床、400副手套、多箱方便面、水等物资。
△将工友送达家中,家人为队员们带上哈达以表感谢
“在赶往定日县的路上,场景让人揪心。”作为首次参与的救援行动,在没有大型器材设备、没有精良的通信设施、没有充足的物资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凭着一腔热血,靠着肩扛手刨等原始手段,陆续帮助了15名群众,并配合住建局,对灾后108间房屋进行评估检测。用速度、力度、温度凝聚起敢为人先的先锋力量。
△清理受灾现场
「“务必保障10到15分钟一间房”」
随着紧急救援转为群众安置阶段,各方调集的活动板房等物资都已陆续送达震区开始第一批搭建。
1月14日晚,震后的第7天,在定日县长所乡完成物资输送、帐篷搭建等驰援任务的亚东团队又马不停蹄,奔赴约100公里外的拉孜县锡钦乡岗西村,搭建第一批到达的22间板房。
△队员们进行板房安装
“搭建一间活动板房大概需要10到15分钟,目前机械设备尚不充足,零下低温和高海拔都是考验。”再难也要抓紧把板房建好。亚东项目12名救援人员未曾停歇,1台机械设备、3台车辆来回穿梭,平整地面,吊取板房……正午阳光下,黑了不止一个度的全员盘点好物资、分区统筹后,再次扎进集装箱安装工作中。2个多小时,抢险救援队完成了12间板房的安装任务,这样的板房他们预计共要搭设100间。
△机械设备吊运板房
据拉孜县发改委驻场负责人扎达介绍,每间板房可容纳6人,目前水电和床铺等物资正在进行调配并同步安装中,各方都在紧锣密鼓地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搭建好的集中安置点
在灾区安置点,90后总工张祥祥休息间隙,不时有当地受灾儿童争着试戴安全帽,一个小孩戴着头盔,神色凝重地说“叔叔,等长大了,我也要像你们一样勇敢。”
另一边,途经的受灾居民双手合十,向抢险救援队表达着感谢。
△张祥祥与孩子合影
一组图,直击现场
我们同携手 共渡难关
……
日喀则,藏语意为“如愿以偿的庄园”,17日,中铁十五局亚东、山南两支队伍已于日喀则市拉孜县曲下镇汇合,集中力量进行安置点搭建,放眼看去,一个个白色醒目的活动板房屹然挺立,红色的国旗和荧光色的身影交织在高原之上。大家坚信,不日,“天上的日喀则”又会回到如初的模样。
图文审核:集团公司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