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第一文豪”,告诉你人生的3种活法

情感   2024-11-20 07:06   山西  

作者 | 幸运星

首发 | 皓然读书(ID:growing-reading)


公元822年,镇州暴动,朝廷与叛军僵持不下,决定派人去和谈。


但叛军气焰嚣张,人人自危,众臣都不敢前往这虎穴,唯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请命去镇州谈判。


行至途中,朝廷派使者追上来,叮嘱他审时度势,不要急于入境,以免遭到不测。


而他却回答道:“止,君之仁;死,臣之义。”


之后,他只身闯入营地,一番唇枪舌剑,终于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大乱。


这个为国尽忠,置生死于不顾的老人,究竟是何许人呢?


苏轼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他不是别人,正是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昌黎。


翻阅韩愈的一生,前半生孤苦失意不断,后半生仕途坎坷无常。


官场沉浮三十年,多次为民请命、直言进谏却屡遭贬谪。但无论境遇顺逆,他都保持自己旷达洒脱的品性。


他以继承儒学道统为己任,以为民忠君为责任,凭着一腔热血与赤诚,在混乱的中唐留下不灭的传奇。


1

仰不愧世,于困苦中立志成才


韩愈出生在安史之乱之后,此时的中唐,外遭吐蕃入侵,内有藩镇割据,战乱不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韩愈的运气自然也好不了。


刚出生两个月,母亲便离开了他;官任秘书郎的父亲,在他刚满3岁时,也去世了。


接连失去双亲,让幼小的韩愈孤苦无依,他只能跟随兄长韩会及兄嫂郑氏,回到河阳老家。


兄嫂郑氏出身书香门第,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她待韩愈视如己出,这份真诚的关爱,修补了韩愈心灵的创伤。


韩愈7岁时,随兄长来到长安,开始读书习文。但没过多久,韩会就因元载案牵连被贬,全家人只能离开长安,开始漂泊动荡的生活。


韩会被贬到韶州,虽腹中抱屈,却没有怠慢政事。他组织当地百姓修渠灌田、捐资兴学,被人们称为是清廉为民的好官。


韩愈以兄长为榜样,默默立志为学。除了在家按兄嫂教导学习外,他还到州学向先生请教。不到两年,韩愈就已读了大量书籍,作文写诗也进步飞快。


本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持续下去,然而更大的灾难又接踵而来。


在韩愈12岁时,兄长韩会因公务劳累,在韶州病逝。


家里的顶梁柱倒塌,生活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顿。举步维艰下,全家人只好回到河阳老家,勉强度日。


兄长的离世,让韩愈既悲痛又身负重担。他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苦学经史、诸子的知识。不久,河阳战乱又起,韩愈及家人又来到宣城避难。


在宣城的四年里,韩愈的生活终于安定了下来。他潜心读书,以文会友,名噪江淮,成为了有胆识的士人才子。


古人云:“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逆益进。”


尽管痛失至亲,祸患不断,又几经流徙漂泊,但韩愈始终志气不减,潜心为学。


他从不哀怜自己的身世,也不抱怨命运多舛,而是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有用之才,坚定无愧地活在这世间。


公元768年,年仅十九岁的韩愈,怀抱才华与梦想,前往长安应试,开启他人生新的篇章。


2

俯不愧人,于坎坷中为民为贤


《论语》有言:“学而优则仕。”


韩愈苦读诗书多年,就是想参加科举,走仕途之路。


然而,天总不遂人愿,他四次应试,都未中举,到了第五年终于考中进士,却在博学宏考上失败。


求仕不顺,韩愈内心备受打击,又在长安举目无亲,生活窘迫下,他回到了洛阳。


在洛阳,他交友著文,认识了御史判官董晋,随后跟他去了汴州,做了观察推官。


推官虽是个闲职,但韩愈却为民做了几件好事。


他先整修汴州东西水门,疏通运河;后又主持汴州的选拔考试,为朝廷选送人才,其中诗坛名家张籍,就是在此一举扬名。


后来,担任监察御史,韩愈抓住参议朝政的机会,向皇帝呈递了为民请命书,直言官府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结果触犯龙颜,被贬至山阳。


虽然被贬,但韩愈无愧于民,活得坦荡自然。在山阳,他亲身参加百姓的渔业劳作,垦荒种田,还教授当地有志青年读书写作,深得百姓敬重。


韩愈一生心系民生,晚年被贬潮州时,他已年老体弱,但还是勤勉为政,在当地兴农办学,施政教化。


他的惠政,受到百姓的拥戴,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很多山水改为其名。


关爱百姓,是韩愈入仕的初心,除此之外,他还将教书育人,举荐贤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早在洛阳时,就有很多文人志士拜他为师,学习诗文,其中名士李贺,就在他的教导下,在诗坛留下独特的成就。


后来,他担任国子博士,为朝廷大量举荐人才,被誉为“荐贤伯乐”。


很认可一句话:“无愧于人,方能心安理得,感知每一刻的幸福,便是人生的真谛。”


韩愈一心为民,虽多次被贬,但他依然尽己所能,施行惠政;哪怕自己仕途坎坷,也不忘奖掖后进,向朝廷举贤纳谏。


这是他爱民爱贤的本性,不惧权贵,不畏艰难,执着己任,为他人着想。


虽身处复杂官场,却不被名利是非所困,所言所行皆光明坦荡,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己,无愧于人。


3

内不愧心,于危困中进谏平乱  


面对所处的世界,韩愈有一套自己的准则。


当他看到有冤情时,便忍不住想查出缘由,还人清白。但有一次,他因为华阴令申辩有失,被下迁为国子博士。


因为才华出众,名气响亮,韩愈遭到的诽谤接连不断。


面对流言蜚语,他自知问心无愧,于是主动闭门谢客,远离喧嚣。


元和十二年,淮西战乱又起。50岁的韩愈,不顾自身安危和战场凶险,与裴度一起前去淮西平乱。


在战场上,他帮助制定作战方案,协调军队,最终平叛胜利,韩愈立下不世之功,被升为刑部侍郎。


然而,战乱刚平息不久,宪宗又开始佞佛,使得京城乌烟瘴气,民穷财尽。


韩愈目睹此景,痛心疾首,立刻上书谏言《论佛骨表》,直言大搞礼佛,劳民伤财,败坏世风。


宪宗阅后勃然大怒,将其贬至八千里外的潮州。韩愈直言敢谏,却惹来大祸,自己的小女儿和侄子,皆在此次被贬途中丧命。


老年丧亲,韩愈悲痛欲绝,但他却从不后悔进谏,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敬佩。


长庆元年 ,河北又陷入藩镇自立的局面,朝廷下令平叛战乱,但无人敢去和谈,这个重担,又落在了已经55岁的韩愈身上。


韩愈担任宣慰使,赴镇州宣谕朝廷的命令。这一去,他不仅平息了战乱,还成功解救出很多王室成员。


这次完成使命,是韩愈此生最后一次为朝廷建功,不久他就因积劳成疾,告假休养。


屈原曾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韩愈生性孤勇,果敢无畏,他路见不平,便会挺身而出;纵然被流言诽谤,心有委屈,但也选择静心处世。


他心系国家,直言进谏,在朝廷危难之际,挑起大梁,以一人之力阻止战争延续,维护国家安定。


生有满腔热血,又怀有忠厚之心,直到晚年仍尽忠朝廷,勇夺三军帅,韩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无愧于心,无愧于国。


4


公元824年,韩愈在靖安府邸离世,享年五十七岁。


唐代“第一文豪”就此陨落,噩耗传来,敬宗悲痛万分,特赐谥曰“文”。


纵观韩愈的一生,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但他却活出了自己的旷达。


年少时,尝尽孤苦凄凉,颠沛流离,但他却不悲不怨,立志苦学,无愧于世;


中年时,仕途多遭不顺,他却总尽己所能,施行惠政,育人举贤,无愧于人;


晚年时,爱国心切,直言进谏,临危受命,亲自赴战场平乱祸事,无愧于心。


有人说他性情太过奔放,不懂官场之道,所以一生官不过四品。


其实,在中国古代,谥号“文”,是对一个人博厚才华的最高赞美,而韩愈就被人们尊称为“韩文公”。


韩愈一生的追求不是高官厚爵,而是继承旧传统,建立新儒学,捍卫民族思想;他发动和领导的“古文运动”,为诗和散文开辟了新方向,影响至宋朝,功在千秋。


他虽为文官,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披甲上阵,为振兴中唐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盖世时之君相。”


这些功劳,于他,是无愧坦荡;给我们,是不朽的精神力量。


因为坎坷艰难,所以坚守初心;因为人世浮沉,所以秉持本性。


或许,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


所以,不必哀叹,也无需计较,因为这世间所有的经历,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人生的路。




作者简介:幸运星。文章首发皓然读书(ID:growing-reading)。


关注皓然,一起成长 

皓然成长
认知,成长,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