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纳米孔测序的国货荣耀!联川生物成为华大智造CycloneSEQ首批合作伙伴

企业   2024-09-10 17:34   浙江  

2024年9月9日,在华大成立25周年这个特殊的纪念日里,华大集团举办了“华大集团生命科学全球新品发布会”。向全球发布最新测序技术——CycloneSEQ测序技术,两款小而美、小而优,拥有自主产权的新型基因测序仪——纳米孔测序仪CycloneSEQ-WT02(以下简称“WT02”,中文名“梧桐”)、CycloneSEQ-WY01(以下简称“WY01”,中文名“五岳”)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联川生物董事长郎秋蕾博士受邀出席本次全球新品发布会,与华大智造、华大序风共同签署合作协议,达成首批CycloneSEQ用户签约合作意向。联川生物作为首批完成签约的合作伙伴,未来将与华大携手开展纳米孔基因测序业务!

亮相本次发布会的两款小巧便携的“WT02”及“WY01”测序仪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组件上实现突破,特别是在单芯片孔道蛋白数量、测序速度、测序读长和准确率等关键指标上表现卓越,彰显了其在测序领域的领先地位。

WT02是一款中通量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小巧便携,采用双芯片架构,支持独立运行,具有灵活的通量选择;它的优势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全覆盖、快速读和自由测。 

WY01是一台高通量纳米孔测序仪,配套高通量高密度芯片,不仅具有超长读长和持久续测等性能,更能够全面覆盖复杂基因组序列。

正如华大集团CEO、执行董事尹烨在《生命可测:SEQ ALL》主旨演讲中提到“测序从不分代,只是技术路线不同。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技术。”在科研领域,CycloneSEQ已经成功完成上千个物种的单菌组装图,并实现了多个动植物染色体级别参考基因组图谱的构建,结合时空组学和细胞组学工具等多组学工具,CycloneSEQ提供了多维基因组分析,为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作为卓越的多组学服务领域的专家,联川生物一直将目光聚焦于前沿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之上。此次引进CycloneSEQ测序技术,也是为了给广大科研工作者带来更多、更新、更好的选择。CycloneSEQ涵盖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微生物、单细胞测序等多个领域,也期待更多老师能够基于这款测序平台开拓出更多新的应用场景。   
未来,联川生物将持续与华大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实现 CycloneSEQ 在科研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生命起源的探索到疾病机制的解析,联川生物将与华大携手共进,为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确保装机调试达到最佳状态,以便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联川生物CycloneSEQ 测序服务正式上线时间敬请期待。

 

 


关于联川


杭州联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中国杭州,是一家面向国际的NGS和多组学服务商。公司始终秉持“解读生命密码,书写生命故事”的愿景,以自主创新基因技术产品和生物信息学算法为原点,致力于探索和拓展在各类场景的应用,依托高通量测序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为全球科研院校、医院、制药公司等提供全生态的多组学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

公司业务聚焦在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蛋白质组、代谢组以及单细胞时空多组学的测序和分析服务,目前已合作用户累计发表 6000+ 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涉及方向不限于人类和动物疾病、粮食和作物育种、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安全等领域。公司竭诚为各位老师提供最优质的全组学服务。

 


关于华大智造


华大智造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公司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掌握了基因测序、文库制备、实验室自动化等多个领域的核心技术。华大智造的主要产品及服务涵盖基因测序仪业务、实验室自动化业务、新业务三大板块,为精准医疗、精准农业和精准健康等行业提供实时、全景、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

公司秉承“创新智造引领生命科技”的理念,致力于成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缔造者。目前,华大智造在基因测序领域已建立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并推出了多款基因测序仪,包括DNBSEQ-T7、MGISEQ-2000、MGISEQ-200等,覆盖了高中低不同通量的产品需求。


相关阅读

校企合作新风尚,联川生物携手浙理工开启生物信息学新课堂
联川生物与Olink Proteomics再次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国内Olink蛋白质组学发展
新闻速递:10x Genomics CEO率团来访联川,推动双方深度合作

本文系联川生物公众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联川生物
一个提供科研入门学习资源、经验的平台。 分享前沿测序技术资讯、实用生信绘图技巧及工具。 发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精度、精炼科研思路。 我们的目标是持续提供“干货”,滋润您的科研生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