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8月2日,基于“设计智造与高质量发展”DIA北京特展的大背景,由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两期国博讲堂圆满结束。参与本次国博讲堂的专家有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宋建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杭间,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卢涛以及2022北京冬奥会、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组核心成员、美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岩。四位专家就"数字智能时代的设计"和"科艺融合导向的创新"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为智能时代下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科艺融合导向的创新
演讲嘉宾
陈岩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2022北京冬奥会、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组核心成员、美术总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高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现担任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代表,中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领军人物,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曾任2022年北京第24届冬奥会核心主创、美术总监,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核心主创、美术总监,南京青奥会、大运会等多届洲际运动会舞美总监。曾任国庆六十、七十周年联欢晚会美术总设计。连续担任24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美术总设计。多次荣获《星光奖》《金鹰奖》等最佳美术设计奖。拥有多项专利授权。
演讲主题
艺术+科技
2022北京冬奥会、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组核心成员、美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陈岩
中国人的第一次奥运会
在座的许多年轻朋友,2008年可能还小,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哪些当时感人的瞬间。就我个人而言,包括张艺谋导演和艺术家蔡国强,我们至今也没有完整回顾过当时的盛况。我记得,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前夕,雅典奥运会的导演曾到访北京。在与他交流时,他谈到奥运会结束后,人们在心理层面会受到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持续三个月甚至更久。无论好坏,有时甚至让人不愿再回到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众所周知,奥运会开幕式不容有失,这给我们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2008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奥运会是百年难遇的盛事。将如此重大的责任托付给几位艺术家,其压力之大难以言喻。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团队在国际奥委会面前也遭遇了不信任,在筹备的过程中,他们要求我们汇报每一个细节。然而,当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真正开启时,我相信每一位观众都比我更清楚地见证了那历史性的时刻。我在现场,只能严格按照既定程序,一步步完成我的任务,无暇他顾。那份感动,是在事后通过观看回放和阅读评论时才逐渐感受到的,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我们心中是感动的,这就是2008年的奥运记忆。
奥运会的申办过程极为激烈,其竞争程度可与领土争夺相提并论,它是全球范围内的盛事。每届奥运会,平均有超过50亿人次在一个月内持续关注。有人说奥运会成不成功开幕式就决定了一半,那开幕式成不成功上,点火又决定了一半。开幕式给一个国家提供了50分钟的机会,展现自己文化、自己情怀、自己的精神状态,但由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博大精深,我们在策划展示内容时,也只能力求做到多样化和全面性。
双奥背后的艺术与科技
科技的进步速度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很多的朋友会问我,2008年和2022年在科技和艺术方面有什么不同?我要说的很简单,2008年我们是用“艺术智性”加上“科技智能”,到了2022年冬奥会,我们则用“艺术智性”加上“人工智能”。
我记得在2008年开幕式中,我负责的设计团队创作了超过两万张创意图纸,当我们整合各个艺术门类时,我们最终选择了一种中国式的表达方式:二维、散点式的展现。许多观众在2008年奥运会现场,下午四点就进场,直到晚上八点开幕式开始,天还未完全暗下来。那时,一些认识我的朋友发短信问我,这三年来我都做了些什么。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片灰色的地面,没有任何装置。但当开幕式开始,画轴神奇地出现,所有的表演逐一展开时,我记得他们说:“陈岩,我流泪了。”这是一种中国式的表达,不是依靠物理空间,而是依靠想象空间。当表演结束时,可能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现场又恢复成了一个没有任何障碍的平面,之后运动员才开始入场。我本人,连同我们的团队以及张艺谋导演,都坚定地遵循这一理念,也是2008年奥运会所展现的精妙画面的精髓所在。
让我们回溯到2022年,在冬奥会的筹备初期,我们同样获得了50分钟的展示机会。我坚信,我们提出的方案将再次震撼世界,因为我们已经更加成熟和自信。14年后中国再次承办奥运会,我深感荣幸,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双奥人”。记得当时艺谋导演打电话给我,他说:“陈岩,把后几年的时间留出来,我们还要一起做冬奥会。”
当我再次踏进鸟巢,那感觉是截然不同的。14年后,我又回到了这里,但这一次是冬天,一个我们都戴着口罩,大多时间都在家里度过的冬天。在当时东京奥运会实际上已经延期,但许多人当时坚信,在中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们不需要延期。当时有人担忧,开幕式的表演可能被取消,我们只需完成奥林匹克规定的基本程序——比如运动员入场、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平鸽的放飞、国旗与奥林匹克旗帜的升起、国歌与奥林匹克会歌的奏响,以及运动员的发言和点火仪式,能够完成这些,我们已经感到非常自豪。
然而,国际奥委会给我们的反馈是,当世界得知中国将承办冬奥会时,已有超过270个国家购买了转播权。他们相信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一次震撼的体验,即使没有额外的表演,这依然是全世界人民的享受,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奥林匹克的传统概念。他们表示,我们必须呈现一些表演,所考虑的不仅是转播商的数量,而是有超过270家全球转播商主动报名参与。他们强调,我们不能让全世界的观众失望,面对这样的期望,从我们的政府、组委会到核心团队,都在深思熟虑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最终,大家所看到的冬奥会,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革新了开幕式的传统模式:所有那些令人难忘的画面,实际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表演,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仪式之中。我们没有设置专门的表演时段,而是将精彩瞬间以三五分钟的片段,自然地嵌入到整个流程里。这种创新的做法,在国际奥委会多年的开幕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个从未有过的,是我们首次尝试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火炬点燃方式:最后的火炬棒被插入雪花之中,并未点燃熊熊大火,而是以微光照亮了世界。这一创意,赢得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我记得在一次线上会议中,我们与国际奥委会的成员重逢,他们打趣说,14年前我们就在一起,彼此都没什么变化,只是岁月让我们更成熟。当我们汇报团队成员时,他们甚至开玩笑说,无需汇报,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团队了。当然,在向国际奥委会展示我们的创意方案时,他们虽然感到新奇,但内心也不免有些忧虑。为了确保一切顺利,国际奥委会甚至派出了一位特使,提前两个月来到北京,亲自观看我们的彩排。这位特使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国际奥委会工作,他在北京停留了21天,每天都参与我们的彩排。尽管,他最初对质量有所担忧,但对我们的彩排效果非常满意。记得在20层高的楼上,我陪他一起观看彩排。他惊讶地问:“为什么还有一个月才正式演出,目前已经非常完美?”我告诉他:“我们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这都是按照安全计划来的。”他赞叹地说:“这就是中国人的能力,每一天都给他带来了新的惊喜。”
在创作团队的心态上,两次奥运会的对比也很明显。2008年,我们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希望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们的美学理念很简单,一切都不重要,我们想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到了2022年,人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变得更加从容和宽容,或许是因为岁月的沉淀,让我们变得更加包容。
当时,我们非常清楚疫情是全球性的挑战,世界需要的不仅是震撼,更需要的是温暖和抚慰。我们追求的是一种中国式的浪漫——不再单纯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转而讲述了一朵雪花的故事。从开幕式的第一刻起,这朵雪花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最后48朵小雪花汇聚成一朵大雪花。最后,从希腊传递过来的火炬,最后一棒插入其中,虽然看似微光,但大家都知道冰火相融。在那个特殊时期,国际奥委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后来又加入了“更团结”。因此,我们中国的口号是“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是张艺谋导演提出的,它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传达了我们对和平与团结的渴望。
为什么我们的火炬是这个造型,没有第二个选择?实际上,这个火炬的设计灵感源自艺谋导演在讲解他的理念时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的原型。他询问我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这个设计,我回答说这已经非常出色,只需稍作调整即可,因为其背后的理念已经非常明确。这朵雪花由48个参赛国的小雪花组成,中心则是奥林匹克的象征。我们没有再进行深入讨论,因为火炬的震撼力和比例在现场的观感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它所传达的深刻理念。我相信,当一个优秀的团队与艺术团队共同创作时,首要任务是形成统一的理念。一旦理念确定了方向,美术、音乐、视觉等不同组别就会在此基础上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不偏离初衷,避免无谓的争论,更不需要开大会,这就是高手在一起合作的默契。我们没有开过大会,我们看起来很松散,但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每句话都不是废话,交流就是这样的。我有时候说,最大的学术就是面对面地交流、去聊天,这也是我的习惯和创作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记忆,2022年的冬奥会上众多滑冰者在冰面上划过的痕迹,形成的线条。这一幕在2008年是难以实现的,它展现了“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的完美结合。曾几何时,我们依赖于画轴的展开和威亚的吊挂,这些都是科技智能和计算机时代的成果。然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步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手中的遥控器已不再那么重要,它们不再是简单地接收命令,而是有意识地响应和唤醒。
那些滑冰者在巨大的屏幕上划过的线条,是一次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表演者在奔跑时,实际上无法看到整个屏幕,因为它的规模之大,达到了13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屏幕。然而,那些线条之所以能够以极高的精准度呈现,全赖于现代科技的力量,包括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有人说,屏幕之大可以简单地放大画面,但这个屏幕不仅仅是尺寸的扩展,它包含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由8个独立的控制器分别管理,将整个作品细分为8个部分,然后通过5G网络高速传输。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其他地方能够搭建起如此规模的屏幕系统。尽管这些控制器之间存在着微小的时间误差,但它们通过精密的同步技术协同工作,确保了整个表演的流畅与和谐。
我曾在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提到,我们已经扔掉了画笔,即使不想扔也必须扔,因为科技已经变成了新的画笔,变成了神笔马良,完成了这一切。从2008年到2022年,LED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国家的强盛和强大。回想2008年,中国的LED制造商与比利时的一家行业巨头竞争,虽然我们最终选择了国内的厂商,但在技术指标上无疑存在差距,遇到恶劣天气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然而,到了2022年冬奥会,同一家厂商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LED制造商,它不仅收购了包括德国和法国在内的一些国际知名品牌,而且所有的生产都源自中国深圳——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这两届奥运会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力量和进步。今年,巴黎奥运会的8块大屏幕同样全部来自中国,这证明了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生产,但生产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更为关键的是信号的传输以及背后的一整套技术系统,这些都是我们技术实力的体现。
到了2022年,我们的核心理念凝结为一句话:大道至简。在冬奥会的立春节点上,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然而,整个场景中我们仅使用了一件道具,这在两年的筹备过程中是罕见的。我们曾设计了无数的道具,但在筹备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自问:能否完全不依赖道具,而依然能够精彩地呈现这场盛事?答案是肯定的,但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却是充满挑战。
无论是春晚还是其他任何级别的演出,道具的使用总是充满变化和更迭。然而,我对张艺谋导演及其团队的坚持和决断深感钦佩。他告诉我:“陈岩,不必用道具。”最终这一件道具是我的坚持,如果我不坚持,可能连这一件道具都不会有。他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多年,对转播的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向转播团队提出了要求,不仅仅是俯拍,而是精心设置了26个机位,确保没有任何多余的抓手,以呈现最真实、最简洁的视觉效果。最终,只有几个人的表演,就是几个人,无需多余。整个开幕式的主题贯穿着雪花的元素,我们一直在舞台上巧妙留白,无需人山人海的场面。这反映了十几年来,通过开幕式这样的国际舞台,我们已经展现了国家的稳定与成熟,以及源自深厚底蕴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我们拥有一个让全世界充分了解并宽容展示自己的平台,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根植于我们骨子里的。
还有一个与科技有关的亮点:孩子们在冰面上奔跑时,每个小孩脚底下都有雪花跟随他们奔跑。这不是后期制作出来的效果,而是周围有8个捕捉器捕捉他们的信号,能识别每一个人,让信号跟着他们跑。在2008年,这样的技术还难以想象,但我们当时已经有了超前的意识,只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未能实现。这样的超前思维,正是我们能够成为双奥团队的原因之一。
冬奥会的舞台设计以简约之美著称,其设计理念是:上层覆盖着雪,下层则是冰。这种设计受到了众多赞誉,因为它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了冰雪世界的纯净与壮丽。我始终认为,最高级的美学并不在于复杂,而是在于能够让全世界的观众一目了然,感受到美的力量。奥林匹克开幕式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节目,它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涉及宗教和极端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在观看时感到愉悦和享受,而这一切都应以简洁为前提。开幕式上,用冰雕刻而成的五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五环是实体的,中间部分通过缝合技术连接,同时巧妙地利用了现代技术的算法,与图像精确结合,给人一种仿佛是从冰层中自然雕刻出来的错觉。舞台上还点缀着一些小雪花,整个舞台长达70米,宽度也有十几米,看起来简单而纯净,现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块巨大的冰面上。但有经验的观众会发现,这个舞台底下没有任何支撑结构,这在技术上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这个舞台的设计和实现,体现了我们团队在简约背后的深思熟虑。我们发现,在设计中,表面上的简洁往往意味着背后的复杂。这种复杂并不是指人多,而是指程序控制上的复杂性,以及复杂系统是否能够精准运作。如果没有这样的控制系统,任何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事故,而这是我们绝对无法接受的。我们背后的技术支持来自中国航天,他们的专业支持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样高性能的控制系统,后果将不堪设想。正是这样的技术支持,确保了我们的舞台设计既美观又安全,完美地呈现了冰雪运动的魅力。
与AI一起进化
最后,面对我们正在面临的AI时代,我想表达的是面对AI,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将是一个平行发展的关系。我们与AI共同进步,相互促进,这正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的美妙之处。
当前的AI技术,已经发展到足以协助我们完成许多创意性工作的水平,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它所提供的选择甚至是最优的。如果我们不积极地思考和利用这些技术,就可能错失AI带来的最佳解决方案。有时,即便我们依赖于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想象力仍有可能超越AI的计算边界。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对此,我想说的是,即使是你最亲近的人,比如你的父母,也未必能完全理解你的情感,因此,认为AI无法理解情感是一种片面的看法。AI的唤醒激发了许多创造性的冲动,我现在的许多创作,实际上是基于给它的指令,因为AI最需要的就是关键词的指引,这些关键词没有冗余,理解力非常强。如果指令过于复杂或繁多,AI可能会暂时感到困惑,但它的学习速度非常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背后的算力。
可能有人会问,AI与人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就像2008年奥运会与2022年奥运会的不同。人类拥有独特的思维能力,而AI则依赖大数据和算法,但两者都基于逻辑性。AI算法,在得到数据支持后,能够迅速处理大量信息,这是人类大脑所难以比拟的,因为人脑无法容纳和全面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因此,大家很快会看到人与AI之间的平衡,甚至可能会有所倾斜。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特别是在艺术家中,我可能算是持有较为极端看法的一派。我相信,未来AI会为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成果,我们不必害怕那些意想不到的事物。甚至,未来你们可能不再需要听我在这里讲解,因为在家里,通过AI,你们就能获得所有的对话和知识。
以上为陈岩演讲全文
(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度删减)
集大成智慧·塑智造未来
设计智造与高质量发展特展
还将持续展至8月26日
欢迎各位前来观展!
关于DIA北京特展
“集大成智慧·塑智造未来设计智造与高质量发展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
DIA是当代创新设计评价、推广与合作的平台,也是一个创意转向产业与未来的实体创新加速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一流的前瞻性、包容的国际性,在产业界、学术界、研发界产生重要影响,推动全球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重构升级。DIA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协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支持。
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浪潮中,DIA将设计作为智能制造突破口,汇聚产学研尖端力量,带动国际创意迭起,引领市场前沿认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化,真正发挥出了“智”的本质。2024,DIA将继续坚定打造“国际一流的工业设计大奖”的目标,在“集大成智慧,塑智造未来”的初心和使命的召唤下,破浪前行,为设计赋能,为智造领航。
点击“阅读原文”
直达DIA官网了解更多
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
支持单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承办单位
浙江现代智造促进中心
境内媒体支持(以首字母为序)
矮凳网/动点科技/DONEWS/都市快报/凤凰新闻/光明网/国际在线/杭州日报/环球网/和讯网/界面新闻/今日头条/科技金融时报/科技讯/科极网/美术报/每日商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人民网/《设计》杂志/视觉同盟/设计赛/《设计与制造》/上海日报/设计赛/搜狐新闻/腾讯新闻/太平洋家居/TECHWEB/网易新闻/网易设计/新浪乐居/新京报/新华网/新蓝网/新浪新闻/雅昌艺术/央广网/优设/《装饰》杂志/中国新闻报/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中国工业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中金在线/浙江新闻/浙江发布/Zaker新闻/中文科技资讯
境外媒体支持(以首字母为序)
Associated Press(美联社)/AXIS/Agence France Presse(法新社)/Azcentral/Asia Logue(亚洲日志)/Bloomberg(彭博社)/Buzzfeed/Business Daily(澳洲商业日报)
/citizentribune/Core77/Digital Journal(加拿大数字期刊)/Daily Herald(每日先驱日报)/Daily Inside Scoop/Financial Times(金融时报)
/FOX5/Future Science Today(未来科技)/Market Watch(道琼斯市场观察)/Minyanville/Morningstar(晨星网)Market Place/Malaysian Talks/Manage The Numbers(管理数字)/News Ok/NBC//Pittsburgh Post-Gazette(欧洲邮政公报)/Reuters(路透社)/SNNTV/Science Tech Today(今日科技)/The Evening Leader(美国先锋晚报)/Trendy Reporter(趋势)/Think Business Today/Yahoo News(雅虎新闻)/Yanko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