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养病期间,更加觉得时日的可贵。
今天兴之所至,驱车几十公里,跑到黄河边上去看了看一片银杏林。去的稍微有些晚了,很多银杏树叶都已经落尽了。不过还是觉得稍可一观。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漫步林间,我不禁想起这句汉乐府。
中国古人写诗喜欢把四季比作人生,没做过考证,不知是否是从这乐府中开始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暗喻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该做的事,所谓“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似乎是一个很巧妙地类比和安排,让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获得属于自己人生归位。它也的确极大程度上养成了我们的某些性格,比如你可以看到有些农村的父母,年轻时任劳任怨一辈子,到了老年的时候的确非常要求儿女尽孝或者用一些“千年的媳妇熬成了婆”的想法,试图说明自己应该获得一些待遇的合理性。这就是这种“季节性思维”一种明确的反应。在中国古代,年纪高于一定岁数的老人都是可以被赐授节杖的,意味着官方承认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应当承受社会的某些优待。
这样以季节去比喻人生,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有时它也产生了一些很严重的负面效果,那就是你会对人生中突如其来的“不合季节”的变故缺乏准备。与之相比,西方基督教思想中对末日的“那时那日未可知”,我觉得倒是另一种不错的提示:你其实并不知道你自己这一辈子是否会像眼前的这些银杏树一样,完整的经历整个生命的四季,春夏秋冬,所以只要能力尚在,把季节抛在脑后,去尽情的享受每一分雨露阳光,可能反而是一种比较轻松、自在的活法。
“那时那日未可知”,你其实不知道你生命中的变化会在什么时候来临。记得我曾经介绍过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一本科幻小说,名叫《日暮》,书中描绘了一个有六个太阳的星球,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文明似乎从来没有经历过黑夜,于是那里的人们也就想当然的认为日暮不会降临。但在小说的结尾,日暮的突然降临所造成的整个社会的恐慌和混乱,最终毁掉了这个曾经过度自信的文明,主人公也在最后时刻才推算出,原来不是文明没有经历过日暮,而是那些经历了日暮的文明,都因为未做准备后的恐慌而毁灭了。
我觉得阿西莫夫讲的这个故事其实非常有寓意,无论对人还是文明来说,真正决定你命运的其实都是一些你所意料之外的“灰犀牛”——
比如中国历代王朝的“治乱循环”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秦始皇一扫六合之后,特别害怕有人夺了他的江山,于是又是北击匈奴又是焚书坑儒,打压六国贵族、文化精英,但结局大家都知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再后来,西汉建立后一门心思防着诸侯王,前有汉高祖“非刘氏不王”后有汉武帝搞推恩令,但最后篡汉的既不是异姓诸侯王、也不是同姓诸侯王,而是外戚王莽。
东汉吸取教训,引入宦官制衡外戚,可是送葬东汉的是民间宗教的黄巾起义。
曹魏建立后,魏文帝曹丕特别忌惮兄弟,把诸侯王待遇压到极低,最后便宜了司马家。司马晋苦心经营,削平吴蜀,最后谁想到亡于五胡乱华。
往后的隋、唐、宋、明,每一个王朝最终都终结在自己起初最意想不到的威胁上。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吸取历代教训,把所有能想到的危机源都防掉了——无论是民变、宗室、权臣、宦官、女主、北方少数民族,其防范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可谁承想,最终危机来自于浮海而来的“西洋岛夷”。中国真正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所以回顾中国这两千年的帝制王朝历史,其实最恐惧的是帝王,他们总生活在一种对江山易主的恐惧里。但你也会发现皇帝们在防这防那的左支右绌当中活的其实挺可笑、更挺疲劳的。说到底,秦朝化国为家、君主口含天宪、整个帝国“取天下而奉一人”的帝制模式,本就不应当是文明的一种常态,而是一个变态。既然是变态,那就一定会有遭遇终结的那一天,九个盖子去捂十个水壶,总有一个捂不住。与其为了保“祖宗社稷”,左支右绌,杀伐百万,苦心裱糊,反倒不如顺其自然,坦然地走向现代。
所以甭管实际做的咋样,《清帝退位诏书》里最后那句话,其实写的蛮有智慧的——“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想想也挺感叹的,中国帝制活了两千年,到最后总算用这纸最后的诏书“活了个明白”——现代社会的特点,保证了一个现代公民即便没有皇帝那样的绝对权力,也应该是受尊重、能活得好的。只要建成那样一个社会,“岂不懿欤”?
据说这份诏书是张謇写的,这个清末的状元郎确实了不起。中国在那个时代,其实已经站在了现代的门槛上。
文明如此,其实个人也一样。从2020的这个季节到如今,我写了四年的公众号了,写号之初总有一种紧迫感,觉得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以其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能写出一点有意义的东西,不负自己的人生和努力,所以对日更,文章质量,账号安全等等,总看的很重。但事实上,“那时那日未可知”,这四年来经历的许多,都在告诉我,风险和打击,其实是你苦心提防,却也防不住的。而过分的认真和努力,有时不仅无所报偿,反而会让你心态失衡。
与其如此,倒不如放开心怀,随性的写写,把剩下的时间拿来多感受、多享受生活,说不定反而能成另一番境界。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时光与生命,就这样在这落叶和夕阳中慢慢地流逝,我们不去猜测或恐惧那日暮或冬日会在何时怎样的到来,一个无愧于当下的人,不应对未知的未来抱有无谓的恐慌和焦虑。我们只去追求在此时此刻,无悔而又坦然地活着。
活在当下,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负余生。
我不恐惧秋节的到来,因为这焜黄的华叶,也是一番令我心驰的风景。
是为记。
全文完
本文2000字,出门秋游的随笔一篇,近期养病,随笔会比较多,愿大家依然喜欢,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