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好几了,实在不舍得,再把自己活的像个孩子。
各位好,今天周六,小西漫谈那边有录音要更,因为毕竟是付费栏目,不得不做的用心一些,所以公众号这边,写个随笔。
先跟大家通告一个事情,我的知识星球在沉默一周后重开了。
星球那边的意义对我而言主要是给读者提供一个讨论的社区,我公众号的一些文章下面总会有不同观点的两派读者留言,怎么管理这些留言真的让我非常犯难,其实赞同和反对的留言,我是都会放出的,但若留言多到一定程度,总有读者的留言需求我没办法满足。这个时候,尤其是反对某篇文章观点、而又没有被放出留言的那部分读者,就会非常不满,认为自己的言论自由没有得到我的尊重。
但抱歉,公众号这边,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满足这种需求,留言和文章本身一样,是需要号主个人为其负责的,错一个字儿都有可能惹很大的麻烦。所以我自己审核放出留言需要耗费非常大的精力。更何况还有很多连带问题,比如一条留言下另一个人的跟评,如果语多冒犯,我又把它放出了,很容易让被跟评者误认为我赞同后者在攻击他,引发无穷无尽的争吵。何况我有不可能24小时守在留言区,专为留言的读者服务。所以我放留言真的是一件很随缘的事情,大家不要强求我,多谢了。
实在想进行相关讨论的朋友,请扫码去买个我的星球会员。
倒不是说那边就可以完全无拘无束的发言。只不过没有微信公众号留言的这种机制,自由度会稍微高一点点。另外有了付费做门槛,能让环境显得稍微清净一些,仅此而已。
但也请大家爱护星球,理性讨论,注意发言的尺度与方法,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多谢了:
很多人很奇怪,一方面标榜自己比别人更尊重已逝的生命,另一方面却对活着的他人恶语相加,辱之于死地而后快。我相信我的大多数读者是不会如此的。
如之前的文章所述,本周一的时候我遭遇了一次车祸,虽然最终没什么大碍,但确实很惊险。逃过一劫之后,我发现我自己的反应其实很奇妙,第一反应是觉得人能活着真好,第二反应是后怕,万一要是这遭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之前省吃俭用存钱不舍得花,岂不是亏大发了。直到第三反应,我才知觉到,我要是出了意外,对我的父母亲人是很大的灾难,我的朋友会伤心难过,另外还有我的工作,买了我会员的用户无法获得我的产品交付,以前许诺写的文章“挖坑不埋”读者会难受。这确实不太好。
总是就是,生存本能、享乐欲望、责任意识。这三个念头是在死亡逼近时接续进入我的脑中的。
而回过头来再想想,我才意识到,这个次序,其实刚好又是跟儿童心理成长的过程高度相似的。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讲儿童心理学的书,说人在婴儿期的时候其实没有欲望也没有责任,完全凭本能活着,等长到大约两三岁,意识到什么东西是“好”的,开始缠着爸爸妈妈要这要那,欲望开始支配孩子的大脑。再到长到大约六七岁的阶段,如果孩子受过合理的教育的话,他才会渐渐有了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东西都不能轻易损坏,弄坏了东西要赔偿,更懂事一点的孩子这时候可能还会开始照顾弟弟妹妹、小猫小狗,甚至学会安慰爸爸妈妈。
所以你看,其实中国古代孟子和荀子争执“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张横渠和陆九渊探讨“天理”还是“人心”,很可能是个伪命题。更合适的设想是,享乐的欲望和负责的意识,都是不同时期进入我们的心灵中。因为享乐欲进入我们的心灵更早,所以它会在大多数人的内心中显现的更根深蒂固一些。
甚至,在一些极特定的情况下,一个人有可能长到成年,也还没有建立起儿童时代应当及时培养起的对他人的责任心,还是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报偿,这就是所谓的“熊孩子大人化”的现象。
它在我们的世界上并不鲜见,甚至越来越多。
而在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很多“责任叙事”过于宏大,动不动就拔的很高,这导致很多人矫枉过正,反而对“责任”这个词汇产生了重度的厌弃和反感。一说起“生活的责任”,就觉得“算个屁”,“我就为了我自己,我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这是一种逆反,它情有可原,却不是正常的生活观。
实际上,责任感是人在构建自己生活中与享乐欲望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常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如果每个人没有对契约的责任意识,那这个社会其实无法可想。
一个现代社会诚然不能是由一群没有自由的奴隶建立的,但同样不会由一群没有责任感的巨婴构建,就这么简单。
而且,这几年我渐渐开始意识到,也许责任是比享乐更能赋予我后半生更重要的事情。
我今年也36岁了,去年一过了35岁,我就意识到大厂“35岁分流”这个规矩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我的切身体会,人一过了35岁,你享乐的能力就开始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下降,以前我虽然不强壮,但身体机能还算比较好,熬夜加个班、打个游戏、读个书、或者偶尔跟朋友出去喝酒胡闹一场,回家蒙头就睡,第二天生龙活虎又该吃吃该造造。可是35岁以后,这种能力开始出现下降了,对过多的享乐,有时候你开始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你会开始怀疑,你买的那些塞满steam想着有时间再玩儿的游戏,那些插满世界地图想着攒够了钱了一定要去一去的地方,还有那满脑子想着有时间一定要写出来的思考,它们到底都是为谁而准备的?
我想起欧洲中世纪的那些领主、国王,因为没有行之有效的税赋体系,他们必须在自己的领地上不断巡游,每到一处封地,就让当地的封臣宴请自己,大鱼大肉的胡吃海喝一通。
那时候的封建主很多都是大胖子,领地越大、地位越高就越胖,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己也不享受这个天天奔波、暴食的过程,只是觉得有领地却不享受,那就亏了。
其实一个现代人,人到中年以后,也会有类似的感叹——你人生的后半段其实销受不了这么多的享乐,它们终将不属于你,当你人生走到尽头,你要给这些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找到一个你生命之外的归宿。
所以35岁以前,我们更多的为自己的享乐而活着,35岁以后,我们可能更多的要为家人、为朋友、为孩子、甚至为这个社会的责任而活着。
我们当然还可以去“诗酒趁年华”、去纵情欢歌、抓紧时间享受生活。但在声色的狂欢之外,我们更应该抽出时间去“种一棵树”,让它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生根发芽,让那些我们所爱的人在这树下乘荫纳凉、嬉闹欢歌,让这个充满无奈的世界,在我们手中,变得美好、宜居哪怕那么一点点。
这样,许多年后,即便我们自己已经离去。那些记得我们的人,在走过树下的时候,也许依然会指着那棵树说:
曾有一个还不错的家伙,她或他,曾在这个世上生活过。
月满则亏,日中则仄,人生的路,去日无多。
人,终究应该背负起责任去行路,
才能让这场旅途有意义,
才能无愧于这生活。
全文完
本文2000字,随笔一篇,感谢您这一周来的陪伴,我在种我自己的树、为传播常识而写作,也祝您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