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里的启东|改天换地的创举

政务   2024-10-19 14:30   江苏  




开栏的话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从此开启新纪元。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道路。这75年,新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75年光辉历程中,启东,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紧随时代大潮乘风破浪,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创造了一个个值得镌刻的历史高光,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启东融媒推出特别策划《“头条”里的启东》,通过《启东日报》、启东广电以及上级媒体刊播过的头条新闻,穿越时空的长廊,以鲜明的影像、文字、图片等资料对比,全面回顾启东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与成就,生动还原城市的非凡变迁与发展轨迹。“头条”里的启东,每一个节点,都饱含着启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每一幕场景,都是东疆儿女接续奋斗的铿锵足音和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请和我们一起,共同见证启东如何从历史的深处走向未来,共同感受启东长歌奋进的脉搏与温度、砥砺前行的坚韧与活力。



【历史档案】


1954年1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启东县并港建闸计划,从此开始了为期10年的并港建闸工程,打响了启东历史上第一次水利建设大会战。


1954年10月

戤效港闸、吴仓港闸、三条港闸

作为第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55年竣工

1958年12月

全县出征9万多民工

开通通吕运河——陶家店至吕四段

1964年

将原有的43条旧河港堵闭28条

留用15条,建闸14座

为期10年的并港建闸工程初步完成


1964年10月,启东县水利建设大型沙盘和照片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1956年、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先后两次题词,盛赞启东并港建闸的创举,成为水利建设典型。

1954-1964年,启东市实施并港建闸,兴修水利。1956年5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宋庆龄为启东题词。

1965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产棉区要力争粮棉双丰收》一文,号召全国产棉区“要向启东的同志们那样鼓足革命干劲,坚持科学态度,利用有利条件,改造不利条件,做到粮棉双丰收”;时任启东副县长秦素萍也在头版二条发表了《启东粮棉双高产的来历》,着重介绍了启东取得粮棉双高产的过程。

《产棉区要力争粮棉双丰收》

《启东粮棉双高产的来历》

启东粮棉双高产瞬间传遍全国。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启东不断克服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粮棉持续实现双丰收。1973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又刊登《金山银山一担挑——介绍江苏省启东县粮棉连年双高产》文章,充分肯定了启东高产经验和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此后,“金山银山一担挑”这一说法不胫而走,成了启东的代名词。


并港建闸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迎来“金山银山一担挑”。近日,记者循着历史印记,走访部分当年的亲历者,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激荡岁月。

记者来到东洲新村,见到了当年参与并港建闸并为水利事业奋斗了40多年的沈凤高老人。老人虽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向记者娓娓道来并港建闸的那段岁月。

在没有建闸之前,我们启东的千百条内河与长江、大海直通,是江水海潮遍地流,灾害水旱年年有。”沈凤高说,“1957年我小学毕业,报考了农业中学,1958年开始参与江海区水利统计工作,1959年参加了南通节制闸建设。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洋港闸建闸。”大洋港闸是当时并港建闸中规模最大、最后建成的一座排涝通航两用闸。在建闸过程中,大家抢挑重担,谁也不甘落后。当时工程处共有57名行政、技术干部,除了做好相关的本职工作外,还参加施工劳动。“建大洋港闸,木料用500多方、砂石料3万多方、水泥8000方左右……”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但当初身为会计的沈凤高对建设用料数据仍牢记在心。

1956年,县组织1万多民工在汛前抢修圆陀角海堤险段工程。

沈凤高回忆,当年的建筑材料十分珍贵、施工机械又比较少。为加强管理,每期工程都成立工务所,采购桥梁上使用的一只铁马,也要研究审批,真正做到了精打细算,节约每一分钱。每期工程均没有超过预算。

“当时,建大洋港闸,民工们还发扬当家作主精神,提出‘节省一寸铁、一只钉、一块木板、一段铅丝、一斤黄砂、一两水泥’的口号,先后回收利用了老大洋港闸拆下的废混凝土1000立方米,利用从坏杆棒和旧淘箩上拆下的铅丝制成淘箩1000多只。”在建设过程中,沈凤高发现了水泥最佳配比,大大节省了开支,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而后,在大洋港闸管所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34年。

从1954年到1964年,经过整整10年努力,启东人民终于完成了启东水利史上并港建闸的壮举!


全县并港建闸17座

3000多公里的干支堤线

缩短到144.67公里

共开浚干支河224条

兴修中、小沟12953条次

兴建大中型水闸14座

小型桥涵52408座

累计培修加固江海堤防4000多公里

10年间,共完成土方1.52亿立方米

石方11.97万立方米

混凝土2.13万立方米

全县累计投入劳动力344万人次

实做劳动工日5126万个


此后,又经过实施调整、补充工程,直到1978年,并港建闸才画上完满的句号。前后历时24个春秋,各方筹资高达1615万元,投入的劳力更是不计其数。启东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浇筑了启东历史上这一最壮丽的水利工程。

并港建闸不仅全面控制蓄泄,减轻了防汛作务,根治了启东历史上“洪、涝、旱、咸、坍、淤”威胁,而且保障了周边农民的耕地安全,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并港建闸前的1949年

启东粮棉亩产只有20.5公斤3公斤

到完成并港建闸后的1978年

启东粮棉亩产达310公斤96.5公斤

创造了江海平原粮棉双高产、

“金山银山一担挑”的神话


一座是以金灿灿的玉米堆成的“金山”,在阳光下熠熠升辉;一座是以白花花的棉花垒起的“银山”,伴着白云,欲与天公试比高。近日,记者联系到高级农艺师项觉生,听他讲述当年启东市“金山银山一担挑”的辉煌故事。

今年76岁的项老,是当年“粮棉双高产”的亲历者。“上世纪50年代初,棉花品种主要为中棉,铃小、绒短、产量低,当时全县种植棉花只有27.87万亩,平均亩产3公斤。”项觉生说,启东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秦素萍受命于危难时刻,调到启东工作。她和启东父老乡亲同甘共苦,开始了10年风雨粮棉路。

1963年8月,秦素萍县长到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棉花工作会议,聆听了周总理掷地有声的讲话。”项觉生说,受到极大鼓舞的秦老回到家乡后,发动全县干群,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喊响了“立足黄海边,胸怀全世界”“用革命精神种田,以科学态度种田”等口号,全县办起了六百多所红专夜校,培训植棉种粮人才。树起36个红旗大队、72个标兵生产队,掀起比学赶超的群众运动。

1964年,秦素萍在启东希士一大队蹲点时,在棉田里锄草。

她带领启东人民推广探索科学种田,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的耕作制度。第二年,启东粮棉双双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目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65年3月,秦素萍出席全国第四次棉花生产会议,代表启东介绍粮棉高产经验,周恩来总理大为赞赏。“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市被周总理树为粮棉双高产的典型。同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产棉区要力争粮棉双丰收》,号召向启东学习,头版二条还刊登了秦素萍介绍启东工作经验的长文。”项觉生骄傲地告诉记者,从1962年至1975年开了12次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其中周总理8次接见启东代表,他对参加会议的秦素萍等同志都非常熟悉,每次都要详细询问启东粮棉生产的情况,有什么新问题和新经验。

1965年6月,秦素萍在田头与农技干部查看虫情。

“随着棉花技术的不断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了抗病抗虫棉,产量逐步提高,并且在栽培技术上不断创新,棉花种植开始推行营养钵薄膜育苗移栽的方式,比直播提早了1个月,拉长了棉花开花结铃期,更进一步提高产量。”项觉生介绍道。

国务院颁给启东的奖状。


1978年

全县平均亩产皮棉91公斤

总产皮棉104.8万担

粮食单产502公斤

总产2.92亿公斤

实现了全县总产皮棉超百万担

粮食亩产超千斤的目标

启东成为江苏省第一个

全国第二个百万担皮棉县

“金山银山一担挑”从此成为启东的代名词


启东棉农“拾棉花”场景。

离休后的秦素萍。

目前,全市共有21座闸,其中并港建闸期间建造的闸只余下三和港闸一座还在使用。”市水务局堤闸管理所副所长钱嘉伟抚摸着这座历经68个春秋仍在坚守使命的老闸感慨介绍,三和港闸始建于1956年,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在原三和港闸往南不远处将建起新闸,计划今年10月开工。新闸主水道三孔18米口径,最大流量142立方米/秒,同时会新建一处船闸,长230米、宽23米,可通航1000吨内河运输船。

并港建闸为启东实现粮棉双高产、创造“金山银山一担挑”奠定了基础。图为目前仍在使用的三和港闸。

老闸新生再启新程,并港建闸艰苦卓绝的岁月虽然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但是启东人民改天换地的并港建闸精神永不磨灭。秋意盎然,红阳河静静流淌汇入长江。2023年新建成的红阳港闸巍然屹立于河面之上。主水道三孔18米口径,最大流量131.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达62.7万亩。

红阳港闸。

历史镌刻辉煌,岁月铭记荣光。并港建闸不仅是启东水利史上的伟大创举,更是启东人民与大自然作搏斗的时代精神典范,同时为启东实现粮棉双高产、创造“金山银山一担挑”奠定了基础。

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夏粮生产整体呈现“三增”态势:

夏粮播种面积44.31万亩,增长0.1%

平均单产231.1公斤/亩,增长1%

总产量10.24万吨,增长1.1%

今年我市小麦单产343.1公斤/亩

同比增加3.5公斤/亩,增长3.5%


综合  启东发布  爱启东

编辑  沈力

责任编辑  钱伶俐
审核  袁风华
声明  凡“爱启东”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爱启东”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不忘点下“在看”和“”。


{

关注“爱启东



 

了解更多资讯
}


爱启东
启东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中的新闻资讯号,提供当日最新的本地政务、民生、社会、公益、生活服务类信息。启东融媒号在手,本地大小事皆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