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
你的生活里有这样的人吗:
如此种种,很可能是“低配得感”在作祟。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配得感”,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应该得到什么的信念。而低配得感的人,常常活得小心翼翼、束手束脚,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东西,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
那天刷到一个视频,女孩说妈妈来北京陪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给了自己很多热气腾腾的爱,但她不想简单地把它粉饰为“母爱”,因为妈妈不懂得爱自己,她的口头禅总是“妈不好”“妈不值”“妈嫌贵”“妈不要”。
女孩在视频里提到两件事,一件是她们去逛商场,妈妈对着一件大衣看了很久,女孩说买,妈妈听了却立马往外走,边走边说“这衣服这么贵,给妈穿不值”。
又想到,曾经有位网友在网上问:为什么我会害怕成功?人生很多转折点,明明可以凭努力上一个台阶,但都被自己搞砸了。她说: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人说自己青春期从不敢穿黑白灰以外的鲜色衣服,偶尔穿得漂亮会觉得很羞耻;有人说大学时知道有人喜欢自己,第一反应是把对方赶跑……有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死死抓着自己的固有信念,不敢尝试、得到任何一点超越这个信念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不配”?
很多关于配得感的研究发现,这种不配的感觉,往往来自一个“我不好——我不配——得不到”的循环:
因为糟糕的经历或其他原因,一个人会觉得我不好、我不可爱、我不值得,进而觉得我不配得到好的东西/好的心情/好的爱,而一个相信自己配不上好东西的人,又会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己的信念,比如拒绝对自己很好的男生/很好的工作机会,在重要面试/考试之前拖延、迟到、直接放弃,用各种理由待在一段消耗性的关系/工作里, 而这些又进一步巩固了自我信念:你看,我就是配不上。新一轮循环又开始了。
要打破这种循环,首先要意识到:过去那些糟糕的经历,并不是因为你不好,它们不是你的错,也根本不能说明,你是个怎样的人。
不少网友还提供了一个操作性更强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心态,那就是:拿回我们的主体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紧张(比如面试时),是因为把自己摆在了一个“被评判”“被观赏”客体化位置,总在通过别人的满意来确认自己的幸福。而主体性强的人会把决定权握在自己手里,做自己生活的主角,讲述自己的故事,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体系。
比如买衣服和剪头发,不是“我不适合这件衣服/这个发型”,而是“这件衣服/这个发型不适合我,它没有满足我的需求”;
比如优秀的人喜欢你,不要觉得“我凭什么”,而要去想“是因为我很好,所以才吸引了优秀的人”;
比如面试工作,你不是“等待被挑选”,你也在主动评估这家公司是不是适合你,值不值得你为它工作;
比如你得到了一些很好的东西,不要觉得惶恐,而是要想“它是对我一直以来努力的奖赏”……
配得感,总体上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心理感受,“要相信自己配得上幸福,重要的是这种信心,有了信心,也就有了幸福”。当然,对很多人来说,观念的转变并不容易,这时候,也许就需要身边爱他们的人,一遍遍告诉他们:你很好,很值得,你可以心安理得地拥有那些,你本就配得上的东西。
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个视频的最后,女孩对妈妈说了一段非常非常暖心的话,她说:
“妈,你总觉得你这是会过日子,但只有我知道,你是从心底里觉得你不配,不配吃好的,不配穿好的,不配用好的。你习惯了清苦的人生,所以就不敢享受,你觉得你只会在家带孩子,不会挣钱,所以很自卑。妈妈,你用你的‘低配得感’,换来了我的‘高配得感人生’。
“可妈妈,我只想告诉你:你配,你配得世间的一切美好,好看的衣服我要给你买,好吃的东西我要带你吃,好玩的地方我要带你去,你不用有任何愧疚,从今天起,你就把‘我值得’这三个字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你要答应我,好好爱自己。”
是的,万物美好,你在中央,“你值得拥有更好的风景”。
免责声明:本平台登载目的在于交流学习、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登载信息所表达的观点及其真实性由原作者负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军营内外杂志公众号投稿邮箱:358951641@qq.com
扫码关注我们
关注军营内外杂志公众号
获取更多精彩
聆听老兵故事 关注退役军人
感悟军营内外 报道大千世界
免责声明:本平台登载目的在于交流学习、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登载信息所表达的观点及其真实性由原作者负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军营内外杂志公众号投稿邮箱:358951641@qq.com
扫码关注我们
关注军营内外杂志公众号
获取更多精彩
聆听老兵故事 关注退役军人
感悟军营内外 报道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