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气:谨防“阴邪”伤人,这些养生方法要牢记,来年春天少生病!
文摘
2025-01-05 17:30
江苏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意味着进入了隆冬季节。根据中国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历来有“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的古谚,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这寒气其实是阳气上升,逼迫阴气所为。此时旧岁近暮,新岁即将登场,寒冷鸿飞疾,蛰伏在自然界的生命活力已经开始酝酿。小寒之日“雁北乡”,这个“乡”是趋向,北飞雁已经感知到阳气,是为先导。小寒后五日“鹊始巢”,喜鹊噪枝,已经开始筑巢,准备繁殖后代了。再五日“雉雊”。雉是野鸡,阳鸟,雊(gòu),求偶鸣声,这时,早醒的雉鸠就开始求偶了,早春已经临近。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小寒即是腊月的节气。“腊”的本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应劫《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北方入冬之后天寒地冻,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此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这与他们讲究食疗有关。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糯米饭太糯亦不好,一般是六成糯米和四成香米搭配,加一些熟花生米,拌在饭里面吃。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到了,冷在三九,恰在小寒,也有“小寒胜大寒”说法。中医认为:小寒是阴邪最盛的时期,所以应谨防寒邪入体,熬过这段冷天气,为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那么此时起居吃穿应注意啥?做到这些让你小寒不寒。中医认为 “寒凝血滞”“寒为阴邪”。天气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运行变缓,导致脑部供血变少,且头部为“诸阳之会”,十二经络的阳经都上达头部,易受到阴邪的侵犯。所以头颈部的保暖是第一要务。此时出门要记得戴帽子、围围巾,洗头后也要尽快将头发吹干,以免受凉而引起头痛、头晕,甚则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平时可用温热的手掌摩搓颈部的大椎穴20~30次,至局部发热为佳,可振奋一身阳气,疏风散寒,活血通络。“腰为肾之府”,肾喜温恶寒,腰背部是足膀胱经和督脉的循行部位,一旦受寒易损伤阳气。固护腰肾的重点就是腰部的保暖,日常可晒太阳,按摩腰眼、肾俞等腰部诸穴,起到固肾养阳之功。俗话说:寒从脚生。脚部离人体的心脏最远,且冬天活动减少,寒气就很容易通过足底侵入。而且足底的穴位可以影射到全身的五脏六腑。足部的保暖除了穿厚鞋子、厚袜子外,还可睡前泡泡脚、按揉涌泉穴,促进血液循环,还有促进睡眠的功效。小寒时节阳气潜伏,利用空闲时间按摩身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驱寒和调理身体的双重功效。能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对缓解腰部酸痛、预防腰肌劳损以及女性的痛经有很好的效果。大椎穴位于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在人体督脉线上,是阴阳经交会之处。1.日常饮食可选择高热量、性偏温的食物,如芝麻、栗子等。2. 这个季节的养生原则是敛藏精气,固本扶元,以“防寒补肾”为主,进补食物可选择桃、栗子、大枣、桂圆肉、淮山、莲子、何首乌、枸杞等。但体质偏热、偏实及容易上火者,则注意凉热的合理搭配。1.少食性寒凉的中药,如金银花、薄荷、白菊花、西洋参等,以免伤脾胃阳气。养生功效:金针菇不仅具有补肝益肠胃的作用,还可以补益气血,因此是一种非常好的小寒养生进补蔬菜。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等问题,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白参、沙参、白木耳等。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杜仲、巴戟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炖汤水进补。冬泳被形象地称为“血管体操”,能使全身的血管发生有规律的收缩与舒张,大大促进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能增加血管弹性,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此外,冬泳还有提高大脑兴奋性,促进呼吸功能,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不过,冬泳不可轻易尝试,谨防感冒。小寒时节饮食当“去寒就温”。适当进食如甘温食材以健脾暖胃则最为适宜。辛辣食品虽可驱寒暖身,但多吃容易积热上火,尤其阴虚体质之人不宜多食。而此时仍吃冰棍、雪糕的做法更不可取,因为寒凉直中更伤脾胃,特别是一口辣、一口冰的饮食方式更损肠胃,容易引发肠胃炎。冬季养“藏”,每晚安恬的睡眠是人体阳气得以固藏的重要保障之一。冬夜里过多的衣物和厚重的棉被容易对身体造成压迫,对于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厚重棉被对人体压盖所造成的缺氧和血流障碍更有可能诱发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为了保证冬夜优质的睡眠,请尽量选择宽松、舒适的睡衣以及相对柔软、轻盈、保暖性能较好的被子。生命在于运动,民谚亦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肝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比如瑜伽、太极拳、散步、慢跑、跳绳、踢毽、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在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冬天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之功;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宜进行日光浴,以助肾中阳气升发;注意背部保暖,着件棉或毛背心,以保肾阳。在小寒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从而导致血淤,淤则怪病生。气血瘀堵不通,身体会出现面部色斑、黑眼圈、掉头发、便秘、小肚腩、肥胖、皮肤黏膜有瘀斑、身体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中医有“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传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至后养生原则就是要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保养精气,做到养精蓄锐,有益于防治疾病。小寒养生,“养心”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患得患失,还可以通过午饭后适当打盹、多晒太阳、泡脚等方式,更好地养生。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少食生冷、燥热食物,宜食用滋阴潜阳的食物,食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宜食温热熟饮,多吃坚果类食物,可御寒、补肾健脑、强心健体。小寒养生“防”的核心就是“防寒、防冷”,特别是中老年人此时发病率会猛增,心、肺、脑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人们会感觉周身僵硬,气血凝滞,可以揉五穴,促进身体气血运行。百汇乃诸阳之汇,用掌心按摩它,可以振奋身体的阳气。也叫气海。捶打它可以驱散邪气和心中的闷气,人在生气时“捶胸顿足”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肚脐。按摩它可以促进胃肠气血运行。可在每天早晨和晚上,顺时针按摩六十下,逆时针按摩六十下,会感到温热舒适。它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可以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有强壮心脏的作用。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一起按摩可以治疗失眠,达到心肾相交的作用。
▌来源 :耘修行
▌图片 :千库网
▌责编 :阿兰若
致亲爱的善友们,很多人反馈看不到文章推送,因为公众号推送规则调整了。为了避免错过您日常关注的嘉言善语,请一定要“星标”《苏州弘化社》公众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文章推送哦!看图指示,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