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雪莲果,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武侠小说中的“天山雪莲”吧!其实……它俩没啥关系。
雪莲果经常被人误当做番薯,而且价格还不低。不了解它的,还以为是高档番薯呢,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雪莲果,认识一下这种水果中的“珍品”。
雪莲果到底是“水果”还是“薯类”?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超市的水果区里看到过“戴着网格罩的番薯”,旁边立着的牌子上写着“雪莲果”。这到底是水果还是薯类啊?
实际上,雪莲果只是长得像薯类,其实是水果。
雪莲果原产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是当地印第安人的传统根茎食品,又称为菊薯、地参果、雅龙果、雪莲薯,还被称为亚贡(Yacon),这个称呼来源于当地土著语的西班牙音译,意为“神圣之果”。秘鲁东南部库斯科省周围和普诺省是目前雪 莲果种质最丰富的区域,因为雪莲果的味道有点像苹果,所以又被称为秘鲁地苹果。
咱们吃的就是雪莲果地下部分的块茎,虽然外形看起来像红薯,但内在和口感跟红薯比起来差距还是挺大的。红薯肉质细腻、吃着面面的,而雪莲果肉质晶莹如玉,口感清新、甘甜爽脆,有点像生吃荸荠的感觉。
名副其实的“低聚果糖之王”
雪莲果日常不是很常见,很多人别说没吃过,都没有见过呢。这种少见的“水果珍品”营养是不是很特别呢?
在各种营养成分上,不同产地雪莲果由于土壤背景不同,其中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会有一定差异:
钙 mg/100g | 铁 mg/100g | 锌 mg/100g | 钾 mg/100g | |
文山雪莲果 | 11.8 | 0.14 | 0.07 | 135.3 |
12.1 | 0.4 | 0.3 | 77.5 | |
曲靖雪莲果 | 13.2 | 0.8 | 0.08 | 118 |
25.7 | 12.6 | 1.1 | -- |
要说雪莲果最值得吃的营养,那就是低聚果糖。
雪莲果块茎含有大量的水分及糖类,水分含量高达 87%以上,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较高。有数据显示雪莲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 10.6 克/100 克,而干燥后的阳阴山雪莲果、四川雪莲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高达 71.7 克/100 克、73.2 克/100 克,和干土豆的差不多。
大多数块茎植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都是以淀粉的形式存在,而雪莲果块茎中几乎不含淀粉,低聚果糖是其主要的糖类物质,占果实干物质的 45%~65%,有“低聚果糖之王”的美称。
低聚果糖又叫作果寡糖或是蔗果低聚糖,属于益生元的一种,是功能性低聚糖,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
当我们摄入低聚果糖后,它会被肠道中的有益菌利用,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增殖,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有研究提到,雪莲果低聚果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比菊粉更优秀,是其 1.5~2 倍。并且作为水溶性膳食纤维,它具有吸水膨胀的特性,可以让粪便吸收水分体积增大,促进粪便成型,质地变得柔软,同时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这对有便秘的小伙伴来说十分友好。
所以,常吃富含低聚果糖的雪莲果,不仅能让我们的肠道更加健康,还会带来很多其他健康益处。比如缓解和预防便秘、改善血脂健康、促进营养吸收、维持免疫力。
另外,还有一项动物实验发现:以患有糖尿病的大鼠为试验对象进行研究,证明了雪莲果低聚果糖还可以辅助降血糖。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一次吃太多雪莲果,否则可能会腹泻。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 版)》中的建议,低聚果糖的特定建议值为 10 克/天。研究显示:如果低聚果糖摄入量达到 15~30 克/天,可能会出现胀气、排气增多的现象;当摄入量达到 40 克/天,则会出现肠鸣音和腹部绞痛;当一次摄入量达到 55 克时,多数会出现腹泻。
每百克雪莲果含低聚果糖 6~12 克,建议一天中顶多吃 1 个。
雪莲果的吃法
雪莲果既然属于水果,生吃是它最简单的吃法,清洗干净削皮后即可食用,口感香甜爽脆。
除此之外,雪莲果还可以用来做菜煲汤,切片后与鸡或排骨等肉类一起炖煮,风味独特、汤品鲜美;和银耳、莲子、红枣等一同炖成甜汤也不错;切小块后和猕猴桃、圣女果、牛油果等一起做成水果沙拉,吃起来很清爽;还可以用榨汁机打成果汁、奶昔,口感都挺好。
切开后的雪莲果容易氧化变色,防止变色,建议切开后要尽快吃掉,如果需要放置一段时间,那就准备一碗清水浸泡一下,使其与空气隔绝。
雪莲果如何贮藏?
买来的雪莲果建议直接放到冰箱 0~4℃ 贮藏。这是因为,如果放在室温下保存,雪莲果的总糖和低聚果糖含量、蛋白质含量都会迅速降低,水分逐渐流失、硬度降低,果实萎焉,品质变差。
总结
雪莲果清脆甘甜的味道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如果你还没有吃过,一定要找机会品尝下它的美味。雪莲果富含低聚果糖,不仅对肠道健康有益,也能改善血脂、血糖,只不过别贪嘴哦,小心胀气又腹泻!
参考文献
策划制作
作者丨薛庆鑫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注册营养师 健康管理师 公共营养师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审校丨徐来、林林
▌来源 :本文来自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原公众号。
▌图片 :千库网
▌责编 :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