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视频让我有点感触,视频内容主要讲的中国人并不缺乏聪明才智和学习基础,但在科研和教育领域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学术氛围、管理环境的差异。
视频说了两个方面,其一是,美国的学生在大学里更多的讨论学术,有很多学术小组专注于研究。但国内的学生在大学里很多时间被其他事务占据了,如某一个节日要有校园表演,某个节点要组织什么活动或者会议,集体活动不能缺席,这类形式化的东西占用了太多时间。
其二是在国外研究人员的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行政人员都是为科研服务的,不需要分散精力来应对管理上的一些问题;而国内做不到这一点,在国内所有的行政部门都是管理的,只有管理意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人在那等着管理,所以重管理轻服务,导致研究人员还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应对这些管理环节,自然就做不到全力的专注。
细细品味,其实跟我们在企业管理的实践异曲同工。这两年我们采取“降本增效”的战略措施,实际上就是与“去形式化”、“管理服务于生产”这两个核心密切相关。因为一切形式化的事务和不提供服务结果的管理内容,都是消耗资源且不产生价值的。
“去形式化”意味着要削减那些看似重要实则冗余的活动与流程,它们往往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却未能对核心目标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在企业运营中,这体现为减少无谓的会议、繁琐的报告、重复的检查、无效的考核等,让团队能够更专注于创造价值的工作本身。
而“管理服务于生产”则强调了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即从传统的控制和监督角色,转变为支持和服务于核心业务与员工的角色。这意味着我们的管理人员需要主动识别并消除那些阻碍生产效率提升的障碍,为一线员工创造更加高效、顺畅的工作环境,确保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工作中,而不是被琐事牵绊。
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全员共同构建起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氛围,鼓励创新思维和高效执行,同时配以灵活的组织结构和响应迅速的支持系统。如此,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还能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与成果共享,最终形成一股推动企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无论是科研教育还是企业管理,核心都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与效率提升的环境,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专注于其核心价值的创造,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消耗。这既是提升公司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