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场景”探索AI To B的成功之道
2024年12月10日至11日,“万千流变,一如既往”2024 甲子引力年终盛典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盛大举行。此次盛典汇聚科技行业中坚力量,七十余位重磅嘉宾纷至沓来,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科学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等核心领域,他们带来海量创新成果与深邃洞察,其中多番内容于行业内首次发布。
会上,卓世科技创始人兼CEO屠静为我们带来了《全场景大模型破局AI商业化落地》的主题演讲。
屠静女士首次提出了“全场景大模型”的概念,强调其专业性、通用性、扩展性和赋能性,全场景行业大模型既需要卓世科技具备纵向的全栈端到端的帮助客户自建模型的开发能力,又要具备横向解决客户全行业全场景的应用痛点能力,该模型不仅能够理解和处理通用任务,还能够深入特定行业知识和场景需要,提供智能化决策、预测分析等任务。并指出AI To B需要同时满足客户既要成本低、又要效果好、还要性能强这一“不可能三角”的需求,而卓世科技行业大模型训练能力和强大的MaaS和Agent平台工具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卓世科技CEO在演讲中精辟地总结了公司在AI商业化领域的四大成功商业模式:咨询服务、产品销售、标准产品加技术服务以及联合研发创新。这些模式不仅有效满足了客户在价值要素、数据要素和成本要素三大方面的关键需求,而且在过去的两三年中,卓世科技已在大健康、工业制造、政务企服、文教传媒和运营商等多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客户案例。此外,公司通过与生态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成功实现了大模型的大规模落地应用,推动了AI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以下是卓世科技创始人兼CEO屠静演讲实录,甲子光年整理删改:
今天我要分享的内容是“大模型如何破局商业化落地”。近两年,因为大模型的驱动,在一些知识密集的行业,在大模型的商业化上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增速。有一种观点说大模型To B的落地,做AI to B难免会沦为大客户的技术研发和人力外包公司。
其实不然,如果企业能够更关注这个行业模型标准产品的落地,更关注行业模型数据私域价值的整合,就能为客户打造一个数据安全和价值观对齐的一个生态,那么这个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可以达到盈亏平衡乃至盈利的。
卓世科技在过去大模型落地的这两三年中,实际上就是为客户提供了产品标准化和标准化的交付,一站式的服务,从而实现了比较好的单单挣钱的盈利模式。
1.新概念引入:全场景大模型
我今天想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概念,就是“全场景大模型”。
在过去,大家看到行业目前的分类已经非常清晰了,大厂更多是卖“云计算+算力”,以及通用大模型和To C的应用,做一些通用大模型以及上面的工具站和微调。还有一些公司做的是垂直大模型,垂直大模型需要的是非常高质量的私域数据、标杆客户的共创产品价值,以及规模化的复制。
那么全场景大模型是什么?像卓世科技这样的公司,就是既要做行业模型,也要做工具站,更重要的是为那些各个传统行业的软件开发商和集成商做这些工具的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为客户实现行业的数字化的转型,所以全场景行业大模型,它既需要专业性,也需要通用性、扩展性和赋能性。
具体来说,一个全场景大模型的公司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
首先它应该能做端侧模型,能够做算力一体机,为客户私有化部署大幅降低成本。第二,它应该有自己的To B的模型底座,在此之上,还要有行业模型和更小的解决客户具体痛点的场景,模型再上面就是它的MaaS平台和非常强大的Agent平台,给客户行业应用去做广泛的应用赋能,总结一点就是:具备纵向的全栈端到端的帮助客户自建模型的开发能力,又要具备横向解决客户全行业全场景的应用痛点能力。
2.满足多种需求:AI to B的规模化破局
大家普遍认为AI to B非常难做,而且非常难规模化,那怎样才能够满足客户既要便宜,又要精度高,还需要性能好的需求。我们就需要从端到端的全栈的能力去为客户解决。比如说怎么降低私有化部署成本?现在的MoE架构就能够非常好地降低一个私有化模型部署成本问题。比如能不能做成标准化一站式的服务,能够让它每次私有化数据再去做微调,再去做新的应用的时候就可以很简单地做部署,以及实现Agent能力的积累。
当然在效果和准确度上面,也需要做非常多的优化。卓世在这个效果上面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我们现在可以为To B 、To G客户做到准确度高达98%以上,甚至某些数据非常好的客户可以达到99%以上。
客户要的是商业落地的产品的确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好的效果,效果一个是情感温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性能,以及时延问题,这些是客户能够把数字员工、数字助理替代真人员工最重要的基本门槛。所以同时满足成本、效果、性能这个不可能三角,这是一直以来横跨在AI To B企业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能够帮助客户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是现在对客户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总结来讲就是需要有行业大模型自己的训练能力。如果只在通用大模型上做应用,其实是很难满足客户既要又要还要这些需求的。另外,就是非常强大的MaaS和Agent工具能力,以及标准化的交付能力,综上所述,是一个全面的、全栈的、全场景能力共同集合的结果。
在商业实践的价值上面,我们看到现在AI To B的行业实践中,真正能够卖出去的就四种形式。第一个,卖认知,卖咨询。第二个,卖产品,卖标准化的产品。第三个,满足最后10公里或者1公里的应用落地的问题,就是卖标准产品加技术服务。
当然我们今年也欣喜地看到第四种形式,很多大的客户,他自己把这件事情想的越来越明白之后,会跟比较靠谱的公司一起跟他达成战略合作,去共研共创产品,未来再去做标准化的复制。
因为大客户有场景,他了解客户的痛点,他有非常高质量的数据,共创了产品之后,他有信心帮助你在行业里面去在腰部和中小企业中间去做规模化的复制,对他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收入来源。所以联研共创这件事情也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这四个商业模式是目前卓世科技实践的比较好的方向,可以解决客户的三大要素问题:1、价值要素(从客户需求出发,深入挖掘大模型价值,提升客户效率、优化业务流程、解决客户痛点)。2、数据要素(工程化数据服务,保护客户数据隐私,挖掘数据价值分析市场动态、客户行为,用大模型为客户提供科学方案)和3、成本要素(实现大模型成本普惠化,通过标准化产品和服务降低客户成本,实现客户收益最大化)。
卓世在过去这两三年,在这四个方向积攒了非常多的客户。比如在康养方向,我们跟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发布了“北京养老行业千亿大模型”,为北京的420万老人和1000多个养老院去做很好的产品赋能,帮助老人去做大量的政策、养老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用药指南相关的专业的一些问答和服务。
同时,这个养老行业大模型也具备所有通用大模型的能力,可以陪伴老人聊天,甚至可以模仿老人的亲戚朋友的语气、形态、样子去陪老师聊天,这个既满足老人的情绪价值,也能给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价值。
在大健康方向,我们跟国家卫健委合作,发布了千亿参数的基层基础卫生行业大模型。据数据统计,全国有60万个社区医院和乡村医院,这些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对来讲是比较落后的,相关部委希望推动分层诊疗,让更多的居民去这些社区医院,能够满足基础的健康咨询和简单病症的治疗工作。
卓世科技推出的AI家庭医生和AI社区医生就完美匹配相关场景,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PMF,虽然每个医疗点可能每年的服务付费金额不多,但全国有60万个医疗点,总量足够大,而且这个产品是非常标准化的。它既是To G又是To B,未来它其实是个大量To C的场景。
当然在卓世的合作过程中,也有非常多的生态合作伙伴,在各个行业都有非常多传统软件的集成商,他们其实在大模型的驱动下是非常焦虑的,希望合作伙伴能够有更多的赋能。他们通过卓世的大模型赋能和结合,能够非常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3.大模型在智能制造的实际应用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是智能制造的大国,人工智能跟智能制造的结合,我相信在未来是最具有前景的,那么我们大模型能做什么?
第一个,能够帮他们去做很多决策方面、认知层面的提升和决策辅助。
比如说我们给中水北方做的“库博士”专业问答的机器人,它不仅能够把中水北方的各种水文情况的知识库接进来,而且能把它实时的数据接进来,这些相关政治政策的制定者和这些具体的执行人可以随时调看,可以随时出报表和相关的数据报告,对中水北方的办公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在能源行业,我们最近给一些半导体和高精硅的生产厂商去提供的一些大模型系统,把视觉模型、时序模型和大语言模型结合在一起,为它提供了一个综合解决方案,能够在生产一公斤高精硅上面,一年节约两度电。也就是说他一个厂房一年能够节约两千多万电费,这件事情不是单一靠大语言模型去做的,要结合时序模型和视觉模型,再从大语言模型的Agent能力去给他做整个的流程编排,去统一达到最后效果,所以未来这个规模推广起来之后的话,工业制造企业会达到非常大的一个降本增效价值。
在政务方面,卓世科技也赋能了非常多的地方政府,不管是招商、政务,还是财政局的经费管控和公安的应急指挥等,场景非常多,我们赋能当地的系统经销商和一些当地代理商去做相关的应用落地。
在运营商方面,卓世科技目前跟国内的大运营商都有广泛和深入的合作,运营商其实是各地现在承载To G、To B项目最重要的总包方,他们是特别希望找到像我们卓世这样有大模型全栈能力的公司去赋能他们在各场景的落地。
大模型的未来,有人说是具身智能,有人说是空间感知智能,卓世科技现在也和具身智能以及非常多的智能硬件厂商一起携手在行业模型领域做探索,我们就给他们提供大模型大脑,跟这些生态合作伙伴去做最终一公里的落地。
最后,屠静女士总结了全场景大模型商业化落地的五大核心原则:场景驱动、产品引领、模型赋能、价值为王以及生态共赢。这五大路径为卓世科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确保了其解决方案的高效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卓世科技已经开启了新的一轮融资,欢迎各大投资机构洽谈合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