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前支付你报酬,以确保你的时间不会被浪费。无论写得好不好,这笔钱都是你的了。
威尔·杜兰特夫妇
《哲学的故事》
魅力何在?
来源 | 新经典
首先,当然是因为它的文笔格外流畅生动,叙事跌宕起伏,把本来艰深的哲学思想写得极富人情。比方说,那篇令出版商一听难忘的,关于柏拉图的讲演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华彩段落:
前文中作者刚刚详述了柏拉图对“理想国”中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架空设计,那是一个看起来极其公正理性高效,但在现实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理想社会。
这时普通读者自然会产生疑问,如果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描绘出的社会这么好,那为什么我们不赶紧采纳这种制度呢?或者,这一看就是书斋里的空想,无法实现的嘛,原来大哲学家也不过如此。
然而杜兰特预料到了这些疑惑,并给出了一个完美的回应:理想社会永远不会实现,但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憧憬也永远不会消失,高蹈的理想主义,对超越性价值的渴慕本来就深植于人类本性之中。
2025新版
作者杜兰特虽然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是不折不扣的学院中人,但他更和自己的老师杜威一样,是个注重实效、关心国民教育的实干家。他在序言中痛斥那些垄断知识、故作高深的学究:
知识若庞杂到无法在民众中普及,则极易沦为经院哲学,甚至演化为民众对权威的盲目迷信;人类也将因此进入对“职业学者”这个新兴牧师群体无限崇拜的新信仰时代,而人类文明借助教育之普及升华自身的希望行将破灭;同时,作为人类文明垄断者的学术阶层,在日新月异的术语、词汇的重重包围下,也将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彻底与世人隔离,在无形中侵蚀、动摇文明原本坚实的根基。
他进而呼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知识,才是学者和教师的本分:
《哲学的故事》在市场上的成功,正是对他的这一信念的绝佳验证。打开各大读书网站,我们就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争相表达对本书的喜爱,从20岁的青年到已经退休的长者,从初学者到从事了一辈子哲学工作的老教授,都表示自己从这本书中得到了乐趣和教益:
杜兰特本人也在再版序言中自豪地提到:
无怪乎几年前,罗振宇在《十三邀》节目接受许知远的访谈时,会充满感情地回忆起她在大学里第一次读到《哲学的故事》时所受到的震动:
“哲学的故事”,是由一个个哲学家的故事串联而成的。
因为只讲抽象的理论叙述和学说的发展的话,会显得太过艰深,令初学者望而却步,而将哲学思想与一个个哲学家的生平故事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结合起来,普通读者就能在领会哲学道理的同时捕捉到它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意义,进而与哲学家们一同体验“理解的喜悦”。
正如陈嘉映老师在推荐本书时提到的:
比方说,我们可能都听说过“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是一种认为社会竞争也和自然界的进化竞争一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的学说,在近些年遭到很多批评,却也一直被人信服,有很强的的社会影响力。而作者杜兰特是如何介绍这个学说,和它的代言人斯宾塞的呢?
首先,他用寥寥四五页的篇幅,全景式叙述了斯宾塞所生活的社会和时代,即十九世纪欧洲的主要学术思潮、科学和社会发展概况,如出现了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科学,以达尔文和赫胥黎为代表的进化论,生物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学科,以及方兴未艾的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
这些既是斯宾塞思想得以孕育产生的前提,也是他的理论得以广泛传播的背景板。放在十九世纪欧洲这个大背景下看他的思想,其精妙之处和局限性都得以清晰地显现出来。
接下来,作者又叙述了斯宾塞其人的出身、教育经历和生平轶事。比如他早年懒散,讨厌读书,“直到四十岁才摆脱不学无术的状态”,“从未读完过一本科学著作”,试过阅读康德,但没看多少就“断定康德是个傻瓜,于是把书扔了”。
与我们想象中学富五车、皓首穷经的哲学家形象不同,斯宾塞几乎从不读书,他在自己书中引用的无数事实都是通过直接观察所得,因此他深得当时的工人和商人群体的肯定,因为他们觉得斯宾塞跟自己很像——不读书,没“文化”,但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关于大自然和实际生活的知识。
在对斯宾塞其人,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做过如此活灵活现的描述之后,接下来对其思想的介绍和评判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读过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人的思想比大家刻板印象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要丰富和具体得多,相信掩卷之后你也一定会对社会竞争的本质和利弊产生更深一步的思考。
就像柏拉图和斯宾塞这两个例子所显示的那样,杜兰特在选取放进书中的人物和思想时,始终遵循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思想与社会的关联。
他毫不讳言自己对“经院哲学”和“认识论”等晦涩学说的厌恶,认为这些思想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实际,因此不具有太多的价值。对杜兰特而言,判断好哲学的标准始终只有一个,就是能否照亮人的生命,是否能与人的生活和世界产生关联,给人带来启迪。
因此罗翔老师在推荐本书的时候强调:
在本书出版后的近百年时间里,无数迷茫困顿的读者都从书中获得了勇气和智慧。和菜头曾把《哲学的故事》列入他的“基本书单”,称“无论走到哪里,我身边一定会有一本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因为:
2025新版
当你被外界的声音裹挟,困于父母的期待、同龄人的比较、社会的定义之中,无法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时,不妨借用苏格拉底的方法,对自己做一番“灵魂拷问”,从对道德概念的质询中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价值。
当你面对生活的巨大不确定性,感到恐慌、失控的时候,不妨聆听斯宾诺莎的教诲,与其试图掌控无法掌控的事物,不如学会理性地看待世界、管理自己的情感,调整对事件的认知,你会发现,很多让我们痛苦的事情,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严重。
当你看到社会中的很多不公现象,感到无力和愤怒的时候,可以看看伏尔泰是怎么做的,他用自己战斗的一生激励后来者,我们手中的笔(键盘)和刀剑一样有力量,面对社会黑暗,可以选择用小说嘲讽揶揄它们、用檄文批判揭露它们,尽管这会为你树敌,但也会为你赢得宝贵的朋友,最重要的是,这会让你的人生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