䚻怎么读,认识它的人,全国不足1%,速来做“少数人”!

文摘   2024-09-23 22:01   内蒙古  

Gu Yun

今风

读者“纸上谈兵”私信留下了“”字,生僻的要命,老老实实翻书学习,今天来跟你分享我翻到的内容,一起进步。

开始前,老规矩,先对上篇笔记所写的“誩”字做要点复习,温故后再知新:

“誩”字由两个“言”字构成,读音为jìng,与“净”同音。它是“吅”的异体字,本义为两人争相说话,表示争论。在古文中,常用于描述争辩诉讼的场景,如《说文解字》中的“竞言也”和《广韵》中的“争言也”。此外,“誩”也常见于古代人名,可能寓意着竞争或辩论的精神。如今,“誩”字较为少见,古籍多以“讼”代替。

上篇内容就简要复习这些,虽然同样很生僻,但却很好理解,如你希望了解与之相关的更多知识点,请翻看昨天笔记。

来看本篇笔记所写的“䚻”字!

“䚻”字的读音为yáo,与常见字“谣”字同音,输入法里真的能找到,只不过比较费劲,要翻好多页,快去试试看!

《唐韵》对其注音为“余招切”,《集韵》对其注音为“余招切,音遥”。

当然,《集韵》里也同样列出了“䚻”字的另外一个读音“夷周切,音猷”,即yóu音,这是它繁体字“䌛”的读音,简化后此音已废,鲜见于古籍。

“䚻”是“䌛”的简体字,要分析“䚻”的造字,还要从“䌛”字入手,比较繁琐,我简要说明一下:

“䌛”的金文写作,由以下4个部件构成:

:很明显,像一根绳索;

:言字,下面是“舌”字,上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为说、说话,《说文》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爪子,按甲骨文和小篆字形,“又”是手,两点表手爪甲形,本义为人的指甲、趾甲,后引申为手,《六书故》说:爪,人之指叉或亦通作爪。

:很明显,这个部件就是“冏”字了,是䢛之省笔,䢛又是迥的俗字,表示遥远、遥远的地方。

将这四个构件组合起来,并不难分析出“䌛(䚻)”的造字本义

使用一根较长的绳索,将被征召的劳役人员依次绑定双手,形成易于管理的队伍,沿途在监督下被送往遥远的边疆服兵役。

想想看,是不是这么一个画面?

所以,这个字的本义是指喝诉辱骂押送徭役征夫,后来,这个本义逐渐消失,转而用来指代无伴奏的清唱

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䚻”字被用来描述无伴奏的清唱,比如《诗经》当中有:“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䚻”。

许慎《说文解字》说:䚻,徒歌。从言肉。余招切

书影如下:

怎么理解呢?还是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入手。

段注书影如下:

他说,“䚻”字的本义是指“徒歌”,即没有伴奏的歌唱。在古代,“徒歌”也被称为“謡”。

段玉裁引用了《释乐》和《毛传》的解释,指出“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謡”。这表明“歌”通常是指有音乐伴奏的歌唱,而“䚻”(徒歌)则指无伴奏的歌唱

为何在说文、段注里看到的“䚻”的篆文字形都是“月(肉)”呢?

段玉裁说:在古代汉字中,“肉”字常常用来表示声音,因此“䚻”字的发音与“肉”有关,他指出“䚻”字是由“言”部首和“肉”部分组成的形声字。

段玉裁还说,“䚻”与“谣”是古今字的关系,后来,“谣”字的使用更为普遍,而“䚻”字则逐渐废弃。仅在很少的古籍当中还用到“䚻”字,比如《汉五行志》中就有“女童䚻曰”的记载。

有点长,也有点绕,你能看懂吗?

本篇笔记就到这,希望本篇笔记不仅仅能让你又认识一个字,更希望你能通过小编的笔记,逐步学会汉字构字的分析方法,日后哪怕再生僻的一个字,你也能通过构件将其含义,或者是含义范围分析出来。

拜~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古韵今风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