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村巷,风里都带着酒香。
琼结县强吉村,是酒的故乡。据传,文成公主曾在这里用山泉水和复式发酵法教授村民酿制青稞酒。而今,全村184户群众,家家都酿青稞酒,家家味不同。
现在的强吉,村里流传着酒厂和非遗传承人争相创新工艺,先后酿出保留青稞酒传统口感的新式青稞酒的故事。古老的青稞酿酒工艺,正经历坚守传统还是顺应潮流的拉扯,在工艺传承进步、规模变与不变的思想交锋中蜕变。
天地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琼结县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吉村则以延续1300多年的“酒乡”传承和自治区文保单位强钦庄园、500多年历史的强钦林卡备受关注。
政府整合乡村振兴和援藏资金800多万元,建起现代化厂房,2019年成立了西藏琼结强钦青稞酒有限公司,并与拉萨某从事酿酒行业的民企合作,引进小型生产线,提升改造工艺、适度扩大规模,供应年轻消费群体。
当前,许多年轻人已不再青睐传统青稞酒混浊的颜色和口感。青稞酒必须适应人们更高品质的追求。
强吉村“强钦青稞酒”非遗传承人洛桑多吉家的酒在当地小有名气,成为工艺提升改造的技术带头人。
为适应市场需求,提升酒的甜度、降低酸度,洛桑多吉曾用一年时间钻研,使青稞酒在不添加色素和红糖的情况下,有了近似葡萄酒的颜色,口感清纯甘冽、酒香独特、回味醇厚。一时间,他家的青稞酒享誉山南乃至拉萨。
村里人都说,洛桑多吉得到了青稞酒酿造“秘方”。
今年6月,他刚刚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洛桑多吉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不用传统手法酿酒是不对的。”这位乡村能人始终坚守着非遗传承人底线。现在,他家的手工作坊里,每月能酿750公斤青稞酒,产品销往全区,也有外省游客慕名求购,但纯手工酿造产量有限,常常供不应求。
传统要坚守,时代要进步。天地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传统与潮流擦出创新火花
县里又从村里选出3位年轻人,送他们到湖北工业大学学习酿酒技术。20多岁的强吉村乡村振兴专干平措顿珠就是其中一位。
酒厂生产线于今年5月开始试运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平措顿珠把学到的技术用在青稞酒酿制的各个环节。
清洗、蒸煮、发酵、沉淀、封装、冷藏,这些生产环节只需一两人操作,3天左右时间便能轻松完成。在调试运行期间,生产线一次能出酒180公斤,半年产出600多公斤。平措顿珠说:“如果生产线产能拉满,可月产青稞酒2000公斤左右,产值能达到5万元。”
“青稞不要放得太满,煮的时候要控制温度。放得太满会生熟不均,煮得太烂酒就浑了,还可能有糊味。”平措顿珠说,“发酵温度不能太高,太高酒就会发酸。”至于酒的颜色,平措顿珠告诉记者,是受原料中黑青稞和白青稞不同比例的影响。
品质过关了,怎样避免酒在存储中二次发酵又是一道难题。“我们的青稞酒里没有任何添加剂,在冷藏状态下只能存放7-10天。”平措顿珠说,他们正在试图攻克酒质口感和存放时长的技术难题。
压力是动力、是内心追求
作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强吉村不只有青稞美酒。
近10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吉村的水电路网讯、科教卫文保等生产生活条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也一年比一年好。
正如琼结县拉玉乡干部扎西说,前期各种投入巨大,后期关键还是要看效益,目前我们的增收压力很大。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下,强吉村旅游休闲、餐饮娱乐、林卡木屋、乡村民宿、星空营地、非遗打卡等乡村文化旅游经济业态稳步发展。
强吉村现有民宿43家,床位200多张,720多人的村子,游客接待量最多一天达200人,目前已与10余家旅行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村里的林卡经过升级改造,今年5月开始与拉萨某知名民宿合作经营。今年,村集体拿到企业交来的第一笔分红13.8万元。按照合同约定,年底前,这家企业还要将今年经营林卡所得利润的10%交给村集体。
结束采访,已近黄昏。一抹火烧云照亮天边,像一只火凤凰,向着广阔天空展开翅膀。
-END-
投稿邮箱:wxqjtgx@sina.com
推荐阅读
自治区级非遗:琼结德庆铁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多吉啦3次转折……
《人民日报》点赞了琼结县充分发挥强钦庄园的历史价值,让文物古建活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