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项目164个,落实资金近5亿元——襄阳和琼结接力30年书写汉藏一家亲

政务   2024-11-18 16:17   西藏  

汉江之滨、雅砻河畔,心心相印、命运与共。


10月21日至23日,襄阳市对口支援琼结县工作座谈会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举行。


对口支援30年来,襄阳市先后选派十批200多名援藏干部人才,组织300余名琼结干群来襄交流,实施164个援建项目,落实援藏资金近5亿元,有力服务西藏稳定发展。


襄阳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琼结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王晓静表示,2023年底,该县地区生产总值比20世纪90年代初增长约31倍,财政收入增长约176倍,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约48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襄阳、琼结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越走越亲。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奔赴雪域高原,感受两地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输血”又“造血” 产业富民之花绽放琼结


“去琼结,过林卡!”9月,琼结县过林卡大会在拉玉乡强吉村火爆开场。


过林卡,藏语是指休闲娱乐。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村民一起喝青稞酒、载歌载舞。


蓝天白云、群山环伺、田野绵延。宽阔平整的道路,藏式风格的民宿,现代雅悦的酒店,深秋的强吉村美如画。


航拍襄阳援藏工作队引进的“菜篮子”工程


“强吉村自然风景优美,有着‘青稞酒故乡’的美誉。”拉玉乡乡长索朗次吉介绍,近几年,在襄阳援藏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强吉村结合自身优势,与襄阳谷城县堰河村结对,走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2020年8月,强吉村10多名村民党员来到堰河村,与当地的致富能人交流。


“堰河从一个落后村变成了产业强、生态美的旅游村,搞民宿、办节会的经验值得学习。”村民索朗曲珍说,这次取经打开了强吉村发展的思路。


回来后,该村以青稞酒为媒,以林卡节会友,带动43户村民开起了民宿。


襄阳援藏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争取资金3500万元,修建了连接G560国道与强吉村的旅游公路,这也是山南市第一条旅游公路;投入500万元,建设蓝格布旅游接待宾馆,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6月,以强钦青稞酒、强钦庄园、强钦林卡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区对外运营,三个月吸引了全国游客5000多人,全村715人吃上了“旅游饭”。


离强吉村不远处,一排深蓝色光伏板覆盖在绵延起伏的山坡上。8月12日,由工作队引进的琼结华能50兆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琼结白那华能50兆瓦保障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该项目从立项、选址、施工到并网,用了不到3个月,刷新了工程建设的“琼结速度”,有效填补了当地冬季电力缺口,带动350多名藏族同胞务工增收。


做好产业援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队争取资金建设援藏产业园区,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筑巢引凤。


襄阳企业家张堡看好西藏旅游,率先进驻园区,设计制造可移动的民宿——“太空舱”,并于今年3月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投入使用,成为西藏首批“太空舱”。西藏春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循环经济,在园区生产可住人的循环垃圾桶,收到800万元订单。


工作队整合资源,引进安徽投资商,建设琼结县“菜篮子”一期、二期项目,基地种植规模超过千亩,种植了茄子、西瓜、西红柿等十余种果蔬,全面满足琼结县果蔬生产和存储需求。今年以来,二期项目销售额同比增长4倍。


“一个月可以挣七八千元,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非常满意。”在基地上班的村民次央说。


琼结县委常委、副县长褚春明介绍,随着琼结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华能公司光伏制氧项目、西藏生命之水等一批项目纷纷落地,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组团上高原  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11月11日,琼结县拉玉乡小学的20余名师生来到襄阳市海容小学,开展文旅研学手拉手活动。


这是两地教育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口援藏以来,襄阳牢牢抓住教育这一民生重点,精准发力。


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襄阳援藏工作队争取4500多万元援藏资金,帮助建设完全小学,提档升级特日村、扎西村、唐布奇村等地的幼儿园。


湖北文理学院第十七批“格桑花”支教队员和学生们在一起


走进被群山环绕的琼结县琼结镇完全小学,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大小的足球场,焕然一新的桌椅,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内地学校相比,毫不逊色。”该校党支部书记胡文慧说,新建的学校总投入1.2亿元,其中有三分之一来自襄阳的援藏资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学质量也突飞猛进。


教师力量薄弱,一批批来自襄阳的专业教师与支教队员前仆后继。


2014年,得知琼结县急需老师,湖北文理学院立即组建“格桑花”支教团队去义务支教。10年来,80多名大学生在雪域高原挥洒青春,与5000多名孩子结缘,书写藏汉一家亲。


洛桑扎西考入内地西藏班后,顺利考入南京大学;白玛康珠考上西安财经大学,第一次走出西藏……在支教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一批批西藏孩子走出大山,翱翔天空。


除课堂知识外,支教队员还带来了丰富的课外实践,第一个武术班、第一个美术班、第一个“北斗班”、第一个汉藏英三语广播站、第一份校报、第一支合唱队……第二课堂实现“从零至1”的突破,“从1到N”的转变,让更多孩子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1年春季,在襄阳市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琼结县中学试行开办了该县首个“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教师队伍全部来自襄阳“万人计划”援藏支教老师和“格桑花”支教团队,管理和教学均采用襄阳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


教育的关键,在于理念的创新。襄阳、琼结两地持续开展两地师生交流。


2020年8月,襄阳市第三十五中学与琼结县中学先后开展远程线上教学、联合思政课等活动,实现联合办学;2021年7月,襄阳市荆州街小学教育集团与琼结县琼结镇完全小学结对共建……


在各方的努力下,琼结县的教育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琼结县中考总均分排名山南市第二,琼结镇完全小学小考达线率居全市第一。


通过“师带徒”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彭医生,医院来了一位癫痫患者,口腔大出血,情况紧急。”7月的一个深夜,一位患者被家人送到琼结县中心医院,援藏医生彭洪俊赶到医院后,眼见患者呼吸心跳已经停止,且口腔内流血不止,仔细一看,舌头已咬了好几个大洞。


舌体断裂伤需迅速对患者情况作出判断,优先处理危及患者生命体征的症状。患者已经失血过多,身体状况非常不好,若不立即手术,有生命危险。


由于患者意识不清、舌头多处咬伤,且医疗设备条件有限,加大了手术难度。彭洪俊立即和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视频连线,一边远程指导,一边做手术。一个多小时后,患者舌头被缝好,脱离生命危险。


对口援藏以来,襄阳援藏工作队投入2200万元,修建琼结县中心医院新住院楼、捐赠急救设施设备、完善远程诊疗系统建设,琼结县中心医院硬件设施已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90多位援藏医生接力来到琼结,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为藏族同胞带去更多福音。


襄阳援藏医生彭洪俊(右)在琼结县中心医院


专家团队视频会诊,共同完成琼结县首例骨科创伤骨折手术,体重不足两公斤、重度窒息的早产儿被成功救治;


援藏医生在琼结做了第一台普科微创手术,治好了急性阑尾炎患者拉巴曲珍……


多个“第一”、多次“奇迹”在琼结县中心医院上演,援藏工作队专业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获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


“感谢你们,救了我。”10月10日,12岁的巴桑拉宗在家人的陪伴下,将洁白的哈达与鲜红的锦旗送给襄阳援藏医疗队。


9月初,身患血小板减少症的12岁女孩巴桑拉宗病情复发,全身瘀斑、头晕乏力,情况危急。


得知情况后,彭洪俊立即和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联系,迅速启动专家视频会诊,初步确定治疗方案。9月28日,在家人和援藏医师丁世锐的陪同下,巴桑拉宗来到襄阳求医,经过治疗,病情好转。


琼结县平均海拔3800米,光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烈、氧含量低,是白内障的高发地区。很多藏族同胞因防护意识不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白内障“光明行动”,选派优秀医护人员进藏,为筛查出的78名眼部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实现县域内白内障患者“清仓式”复明。


此外,参加援藏的90多名襄阳医疗队员,平均每人与1至2名琼结医务人员结为师徒,为琼结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通过“师带徒”,琼结县中心医院顺利完成了琼结县首例普外科微创手术和骨科创伤骨折手术等多项医疗突破。


今年9月,琼结县14名医疗业务骨干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交流学习。截至目前,已有30余名琼结县医护人员到襄阳学习交流。

-END-

作者:雷闯、张宵祎、程宇
责编:措 珍
校对:田雨路
审核:曲 杰
来源:《湖北日报》

投稿邮箱:wxqjtgx@sina.com


推荐阅读

琼结:传统水磨糌粑带动村民就业

自治区级非遗:琼结德庆铁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多吉啦3次转折……

《人民日报》点赞了琼结县充分发挥强钦庄园的历史价值,让文物古建活化的做法……

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丨苦难与新生——琼结翻身农奴影像档案:格桑曲珍

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丨琼结铁匠多吉:65年间命运3次转折

翻身农讲故事丨从睡羊圈到住二层小楼:如今生活像甜茶一样香甜

网信琼结
新闻头条、政策发布、便民服务、公众举报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