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艾思奇(1910.3—1966.3),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奉调到延安,曾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任教,具体筹建和主持延安新哲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
艾思奇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的家风故事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腾冲时,专门参观了艾思奇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就是艾思奇同志给我们的启示。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他毕生致力于宣传、传播、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56年的生命里留下了500万余字的著述,开创了中国的哲学之路,他撰写的《大众哲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河。艾思奇的成就中凝结着多种文化与哲学的熏陶,凝结着个人奋发努力与时代洪流的造就,凝结着家风传承的动人故事。
艾思奇的家乡在腾冲市和顺镇水碓村,和顺古镇为明洪武年间军屯戍边而建,是古代川、滇和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原汉文化、边地民族文化、南亚和东南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和顺古镇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就位于此。“和顺”取“士和民顺”之意,受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影响,和顺人自古“重教兴文、崇廉尚洁”,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和家风传承。艾思奇就出生于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革命家庭,他的祖父李德润,是清光绪年间的文生,也是那一时期家乡儒商的代表,积蓄日渐丰厚后,邻里故旧都劝他买田置地、筹办门户。李德润却说:“最可靠的恒产是培植子女成人”,他不治产业,一生不建新房,一直在祖屋居住,奉行“至乐莫若读书,至要莫若教子”的家训,培育子孙。
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是同盟会会员,早年曾参加过昆明重九起义和讨袁护国运动,他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生活习惯,常给孩子讲析先秦诸子学说和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多爱国志士忧国忧民、救国兴邦的故事,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艾思奇的母亲寸宽福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家庭妇女,她常教育孩子“做人要讲良心、结善缘、做善事”。艾思奇的成长中,离不开哥哥的影响,他的兄长李生庄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云南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后考入东南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庭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艾思奇幼小的心灵中植入了正直善良、宽厚诚实的基因,也种下了胸怀天下、济世救人的种子和对哲学的浓厚兴趣。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艾思奇的女儿艾屹梅在《我的父亲艾思奇: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夫子”》中讲述到,父亲对孩子们要求很严,从来不给买娃娃之类的玩具,她和弟弟最多的“玩具”就是书。艾思奇的办公室就在家里,家里到处都是书,她和弟弟就在“家庭图书馆”里浏览群书,因此,她们在上学之前就学会了读书。幼儿园放寒暑假时,她和弟弟会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每天练字、做数学题、背唐诗……但她们在做这些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是负担,都像玩一样开心,姐弟俩甚至还发明了记字和成语比赛的游戏,看谁记的字和词汇多。从父亲书柜的书籍里,她知道了古今中外多如繁星的各界名人,使她大开眼界、求知欲大涨。和父母一起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启迪了她幼年时对历史文化的极大好奇心。
艾思奇的生活很俭朴,生活中多次拒绝领导和同事对他的照顾,但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却将自己多年积蓄的1万元钱拿出来支援了国家。他每天读书写作孜孜不倦,5点钟起床,先学习俄文,再打太极,然后就会一直工作到半夜。在父亲的影响下,艾屹梅也养成了早起先锻炼身体,再背英文单词,背完单词才进早餐的习惯。
艾思奇毕生致力于党的事业,数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笔不停挥,但对待名利、地位和荣誉总是淡然处之,在《“大众哲学家”艾思奇》一文中,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回忆到,1964年,中共中央领导与中央党校全体人员合影时,毛泽东主席想找艾思奇握手,找了好几排人才发现艾思奇的身影。当时也在中央党校工作的王丹一见证了这个场合。不禁感叹:“一般人能有机会与主席合影是梦寐以求的,可是艾思奇却是‘躲’。”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艾思奇:“老艾同志不是天下第一个好人,也是天下第二个好人,艾思奇是好哲学家,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
艾思奇从不钻营人际关系,也不为谋取一己之私耗费光阴,在夫人王丹一眼中,老实忠厚的艾思奇有时甚至有些“绝情”。他从来不利用个人的声望和地位为个人或家属谋利,有一年,王丹一的弟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一家工厂工作,因弟弟身患胃溃疡又吃不惯东北的高粱米,王丹一便和艾思奇商量能不能趁艾思奇到大学讲课时与领导说说,请求照顾一下,改派其弟弟别到东北工作。但艾思奇坚决反对,他认为打个招呼并不难,但绝不能这么做,如果与校领导有关的人都这么做,就会影响干部的分配原则,其他有困难的同志没有这种便利条件,又当如何?
但“绝情”的艾思奇有时又有“柔情”的一面。有一天,王丹一发现艾思奇在偷偷落泪,便问他哪里不舒服,他只摇摇头。后来才知道,艾思奇为1966年2月8日《人民日报》登载的焦裕禄事迹感动落泪,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怎样努力才不辜负为这样时代、这样国家的一名共产党员呢?如果有机会到河南我一定要到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的墓前凭吊。”令人遗憾的是,就在1966年,艾思奇还没来得及到兰考县,就匆匆离世。
艾思奇离世后,夫人王丹一与亲属们一同将艾思奇父亲建盖的中西合璧四合院,无偿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经腾冲县人民政府修缮,命名为“艾思奇纪念馆”,并于1984年对外开放。如今,艾思奇纪念馆已成为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纳入腾冲市“哲学之光,廉洁之镜”的清廉教育路线,更是大众旅游的热门“打卡地”。艾思奇纪念馆仍保存着艾思奇使用过的部分文具和生活用品。在展厅内,一本厚厚的俄语词典在玻璃柜里静静摆放着。透过历史的窗口,人们仿佛看到艾思奇伏在案前奋笔疾书,探寻真理的模样,感受到艾思奇严谨治学、胸怀坦荡、朴实正派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感受良好的家风如春雨润物般滋养艾思奇的成长。
今天,古“丝绸之路”已然沉寂,但艾思奇留给世人的《大众哲学》,历经岁月,却经久不衰。从和顺古镇走向各行各业的李氏后人人才辈出,颇有建树。李曰垓的曾孙李方明在《昴藏大丈夫李曰垓》的序言中写道:“我的曾祖父曾经有一面随身多年,非常普通的小圆镜,他将这面小圆镜赠予我的祖父李生庄,意为要常常自我反省,以史以事以人为鉴,后来,祖父将它传给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又将它传给了我,让我时常照镜子,正衣冠,这面小小的镜子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正心镜……”
家风蕴含着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蕴含着经世致用的爱国理念。艾思奇的家风传承故事,真正证明了“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他的良好家风生动诠释着奉公品德、求实作风和廉洁精神。
来源: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审 核:保纪宣
编 辑:王会梁
投稿邮箱:bsqingyuan@126.com
公众号:清廉保山
微信号:baoshanj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