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的梅里雪山日照金山尽收眼底 一条线路融合自然与人文双重体验 私家隐秘点观察滇金丝猴和珍稀候鸟 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最佳秋景拍摄机位和每天不重样的特色美食 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民俗体验,雪山朝圣、陶艺制作、唐卡绘制…… 从低海拔的丽江开始,为身体留出足够的时间适应海拔的变化 与有着丰富旅行工作经验的当地藏族领队一同深入探索香格里拉深度讲述当地历史文化与宗教民俗
在藏区有很多藏族人尊称他为“荣赞·卡瓦格博”,在当地人的心中大家还是会更喜欢亲切的称呼他为“阿尼·卡瓦格博”。
因为在藏语中阿尼指的是爷爷,在当地人的心中大家相信一直以来是由于神山爷爷的庇佑,才得以安定平和的生活在神山爷爷的脚下。
卡瓦格博峰主峰海拔6740米,是藏传佛教文化中“八大神山”之首的神山,处于世界闻名“三江并流”地区,亦是云南省第一高峰,全世界公认最美丽的雪山,被誉为“雪山之神”。
在秋日的晨光中,雪山宛如白色的明珠,悬挂在那孤傲天际,闪耀着阳光的亮点。晨雾轻轻升起,仿佛为这座山峰穿上了一层薄纱,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婉约。每当初升的太阳渐渐升高,雪山开始展现出它的真正色彩,洁白如银的雪山被旭日的阳光幻化成一座金色的雪山,让人沉醉其中。
秋天是诗人和画家的灵感之源,秋天并不只有雪山的孤傲,还有五彩的森森。山下的森林在秋风的吹拂下,叶子渐渐变成了金黄、红色和橙色。松林、橡树、枫树交织在一起,如同调色板上的各种颜色。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如梦如幻。让我们如梦幻似影般不自觉地走进香巴拉王国。
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国度,此地神秘而和谐,位于喜马拉雅山西方,被群山包围,由一个藏传佛教僧院守护。在小说中,这个地方的居民,长生不老,过着快乐的生活。在这部小说出现后,香格里拉这个名称被当成是人间天堂、理想乡与乌托邦的同义词。
由于香格里拉概念的流行,一些地区争相宣称为香格里拉的真正所在。其中云南迪庆中甸,一个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的地方,最接近经典中对香巴拉净土的描述。中国国家民政部于2001年12月17日正式批准中甸易名香格里拉。
也许中甸不是真正的香巴拉王国,但那里确实是个让所有旅人魂牵梦萦的远方。无数人远离喧嚣的生活,踏上前往香格里拉的旅途。
文峰寺位于丽江坝子西南端的文笔峰下,距离丽江县城8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藏名桑纳迦卓林(意为秘密宗教机关和幸福乐园的喇嘛寺)。原为灵寿寺旧址,雍正十一年(1733)噶玛巴在此讲经说法,并建一茅屋。乾隆四年(1739),丽江木氏土司邀请噶玛噶举派四宝法王前来丽江弘扬佛法,并请大司徒法王选址建寺,次年建成,道光八年(1828)扩建,始称文峰寺,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白教最高学府之一。
文峰寺大殿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面阔22米,总进深20.2米,顶层屋顶为四角攒尖顶,形如四方亭阁,位于大殿最高层,一、二层檐下均施异形斗拱,殿内空间宏敞,高4米,6根方形金柱雕有莲瓣及各种图案,承托着雕卷云纹样的大雀替。雀替柱身通体施贴金箔,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覆斗式藻井绘有喇嘛教八宝和金刚座图样,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琉璃殿
大宝积宫与琉璃殿,大宝积宫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琉璃殿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大宝积宫与琉璃殿均为丽江木氏土司所建,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一前一后,紧紧相连。二者所属教派不同,琉璃殿为佛教禅宗,大宝积宫则是藏传佛教密宗琉璃殿坐西向东,稍偏北,平面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屋顶,抬梁式结构。用柱二十根,柱梁粗实,檐下施斗拱,斗拱雄健。琉璃殿殿前有山门、过厅及左禅堂、右藏经楼。殿内金柱内上檐斗拱下残存明、清时期的释迦、观音、文殊、普贤、罗汉等壁画16幅。
▶大宝积宫
大宝积宫坐向朝东,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两间,重檐歇山屋顶,前廊式建筑。其建筑特色在于上下檐均施斗拱,构成网状如意斗拱 。大宝积宫为二重檐大殿,旁有藏经楼,内塑有大黑天神。宫东北有大定阁,由数院组成,现仅存一院。
琉璃殿残存壁画21幅,每幅横120厘米、纵60厘米。壁画创作于明永乐年间至清末。早期作品朴实,晚期作品粗犷奔放。壁画旁有“中顺大夫土官木初造”等题记,据其可知,壁画乃木氏历代承袭或因袭上官所供奉。
白沙古镇
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城北约10公里,曾经是纳西族丽江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的中心。作为纳西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纳西族木氏土司在白沙积累了规划城镇的经验。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之一,白沙古镇是丽江土司“木氏家族”的政权的起源地。白沙古镇是最具有纳西遗风的古镇,是最原生态的纳西村落。
木氏土司在明朝以前世居于白沙古镇西边岩脚村,因相隔数百年,住址早已被毁。白沙古镇的中心地带是四方街和周边的庙宇建筑,有古镇西边芝山解脱林内的福国寺(山门和大殿已搬至玉泉公园即黑龙潭内),四方街东北面庙宇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宗教建筑群。
石鼓镇在今云南丽江市西,距离县城28公里。地处金沙江与冲江河交汇处,金沙江西北流至此折向东北,称为长江第一湾。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河流,在南北走向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三大山脉的夹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内形成了"三江并流"的举世奇观。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一段,全长2308公里。相传过去沿江一带的居民曾取沙淘金,所以叫金沙江。它流出青海,经西藏从德钦县进入云南,继续南流于横断山区,到了石鼓镇后因山崖阻挡便掉头急转东北而去,形成一个巨大的“V”形转弯,长达数十公里,这一奇观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
石鼓,因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1548)丽江木氏土司刻制的鼓状石褐而得名。纳西族地名叫“拉巴”,古名“罗婆”或叫“罗波”,明、清以后名“刺巴”或“拉巴”。石鼓在元、明两朝属巨津州管辖。清朝设石鼓桥头约,清末民初改称石鼓里。民国19年(193O),改称石鼓镇。
傈僳族作为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这里是云南省傈僳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同乐村偏居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一隅,地处金沙江、沧澜江以及怒江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是维西县乃至全世界最具民族特色、保存最为完好的傈僳族村寨。
同乐傈僳族山寨建在半山坡上,以木楞为墙,木板为瓦,层层叠叠,一栋连一栋。同乐傈僳族山寨是云南傈僳族乡土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充分体现了傈僳族依山、临水、就林的建村理念,完整地保留了傈僳族居住、生产生活、社会活动设施的传统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人类学价值。
同乐村傈僳族文化底蕴深厚。傈僳族信仰原始宗教,有盛大的阔时节及祭天、祭山神等祭祀活动。这里有傈僳族音节文字、天文历法、麦秆编织、蔴料纺织、刺绣,以及射弩、斗牛、斗鸡等传统体育活动,还有24部祭天古歌、目刮丧歌,是著名的阿尺目刮歌舞发源地。2005年,阿尺目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州、县、镇已规划将同乐村建为傈僳族文化生态博物馆。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茨中教堂位于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自菇村,法传教士主持兴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被群众焚毁,后指地为界,强征劳力、银两,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移至茨中重建。教堂包括大门、前院、圣堂、后院、果园、菜园、葡萄园、水田等。主体建筑坐西向东,为中西式结合的砖木结构;大门砖砌,似牌楼样式;共三层,下作通道,上建攒尖顶亭阁,上置十字架。云南迪庆茨中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法国传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动工 ,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教堂风格整体上体现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罗马教堂的特色。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其正面为高大的钟楼,钟楼的上部,虽为中式亭阁,中式飞檐瓦顶,但它两头顶端的十字架标记还是引证了它西式的身份。在历史风雨中飘摇多年之后,政府的出钱修缮、保护,使它重现当年的风采。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仅分布在中国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当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个狭小地域 。滇金丝猴体长51-83厘米,尾长52-75厘米;体重9-17千克。滇金丝猴的皮毛并不是金黄色的毛,以灰黑、白色为主。中文标准名称应为“黑仰鼻猴”。它们的头顶长有尖形黑色冠毛,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上翘呈深蓝色。身体背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背后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身体腹面、颈侧、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活动范围可从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以松萝、竹笋、植物的嫩叶、嫩芽和花苞等为食。婴猴的出生多集中在3-4月,雌猴两年生一胎,孕期约为7个月。
梅里雪山,属于横断山脉—怒山山脉,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梅里雪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十三座山峰,俗称“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梅里雪山属高原性寒温带山地气候, 梅里雪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7个关键区域之一。
日照金山是梅里雪山一带非常美丽的自然奇观,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才能有幸看到,万丈金光从天而降照射在雪山之巅,犹如一座金色的“布达拉宫”,极为壮观,一般只发生在大晴天的日出时分。
白马雪山秋景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维西两县境内,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带,是我国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高山针叶林区,也是我国特有、世界稀有的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的核心栖息地。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1640公顷,占两县国土面积的23%。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有7.3万人口,占德钦、维西两县总人口的36%,主要民族有藏、傈僳、纳西等,社区居民多散居于高寒、半高山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以山地农耕、畜牧业、采集野生生物资源等。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最富盛名的国际旅游品牌---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
曲登阁是朝圣卡瓦格博的第一站,位于德钦县升平镇南5公里处,全名“曲登西格让绛”,意为天然水晶塔。有一句颂辞说:“圣地卡瓦格博前,摆有三张如意碟,金盘摆在曲登阁,其上天然水晶塔,谁人能拜水晶塔,增长寿命福运来”。
在观山亭处敬香,沿顺时针方向绕佛塔3周(绕行曲登阁一周,需3分钟),带着神灵的祝福,沿固定路线转经朝山活动可以正式开始。曲登阁中央的小土包上密密麻麻地竖立着白色的小柱子。这是父母们为自己的儿女竖立起的寄魂桩。据说将儿女的命运托付给曲登阁,可以保平安和招福。
东竹林寺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一座历史悠久的格鲁派寺院,建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比著名的松赞林寺历史还要久远。东竹林寺建寺之初名为"冲冲措岗寺",意为"仙鹤湖畔之寺"。 初期只有16名僧侣,属于噶举派。后来由于参与了以滚钦寺为首的反格鲁派战乱,东竹林寺改宗格鲁派,并一直延续至今。
到民国32年(1943),东竹林寺规模已经扩大,有僧侣300余人,管事活佛4人。寺院不断兴建新的建筑,如高3丈的红铜镀金弥勒佛像等,与中甸松寺三大铜佛齐名。东竹林寺是滇西最早的藏传佛教发源地之一,在藏区十三林中与松赞林寺齐名。虽然香格里拉旅游线路少推荐,但在当地藏民心中,东竹林寺的地位比松赞林寺更加尊崇。东竹林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见证了格鲁派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其悠久历史和重要宗教地位使其成为研究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
纳帕海
纳帕海地处云南最西北,位于横断山系的核心部位,长江上游、植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的生物地理区域核心部位,与青藏高原相连,形成高原淡水湖泊沼泽湿地与周围的森林植被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海拔高差明显,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常见的重要群落类型是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植被、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纳帕海是高原特有鹤类、国家I级保护濒危动物黑颈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已被云南省政府定为“黑颈鹤越冬栖息自然保护点”。属低纬度、高海拔,由草甸、沼泽、水面和湖周森林构成的喀斯特型季节性沼泽湿地。
纳帕海是高原季节性湖沼。夏末秋初,雨水频降,再加上青龙潭、纳曲河、旺曲河水的注入,形成大面积湖面,水面最大时可达上千公顷。纳帕海还是季节性天然湖泊。由一系列淡水池塘、沼泽组成,由周围山里的8条小河供水。湖水从西北隅溶洞汇入地下河,再经溶洞流往尼西乡汤姆堆排出,注入金沙江。纳帕海水量补给主要依靠降雨、地表径流、冰雪融水和湖两侧沿断裂带上涌的泉水,年均产水量25700立方米。受西南季风影响,6月初形成大量降水,源自雪山森林的纳曲河、奶子河等十余条溪流汇于湖中,湖面水漫上千公顷,水深可达4—5米;但由于石灰岩漏水,8月后湖水退落,10月前后由于秋季季风退缩再次产生降雨,湖水再次上涨使湖面增至3125公顷,并于11月后退落,湖水退落后湖面大幅度缩小,湖水从西北角的9个落水洞泄入地下河,穿过北部小背斜,潜流10千米后出露形成支流汇入金沙江,汇水流量变小,湖面缩小至500公顷左右。
噶丹·松赞林寺
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小布达拉宫”。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它是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落,也是滇西北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圣地。噶丹松赞林寺建于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由五世达赖喇嘛和康熙皇帝敕建。 它的建立与清朝平定"三藩之乱"有关。1674年,五世达赖喇嘛率蒙藏军队平定了中甸地区的叛乱,康熙帝将中甸地区赐予达赖喇嘛作为寺院庄园。1683年,噶丹松赞林寺在原噶玛噶举派孜夏寺的废址上建成,距中甸县城5公里,是一座古镇规模的古堡群建筑。于1679年(藏历第十一绕迥阴土羊年)兴建,1681年(阴铁鸡年)竣工。五世达赖喇嘛亲赐名“噶丹·松赞林”。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