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视界|“烫”出历史,“味”你而来

百科   2024-11-21 10:26   上海  





  


“一串香菇,一根蟹棒,一根年糕,

一捆娃娃菜,不辣,口感脆一点。”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

“博物馆麻辣烫”

因其独特性迅速走红,成为热门话题。


“甘肃麻辣烫”玩偶以天水麻辣烫为灵感,

“甘肃(不)土特产”系列IP文创。

玩偶以丸子、蟹排、年糕、香菇

等食材为原型,

巧妙地模拟了麻辣烫的售卖方式,

“过家家”式的体验方式

为产品增加了情绪价值,

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时间的流转,

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文物也拥有了情感,

文创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除了趣味横生的“甘肃麻辣烫”系列玩偶,

还有— —



“马踏飞燕”玩偶

“马踏飞燕”玩偶设计灵感来源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



三星堆大立人冰箱贴

三星堆大立人冰箱贴设计灵感来源于青铜立人和青铜神树



“小粉炉”冰箱贴

“小粉炉”冰箱贴设计灵感来源于清代的芙蓉石蟠耳盖炉



朱颜镜

朱颜镜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金银平脱鸾凤花鸟纹铜镜



四鸾同春随身镜

四鸾同春随身镜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的四鸾菱花镜



金鸾衔绶随身镜

金鸾衔绶随身镜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的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



敦煌藻井星空盏莲花对杯

敦煌藻井星空盏莲花对杯设计灵感来源于莫高窟329窟·莲花飞天纹样



这些文创产品以其诙谐的造型或精美的设计,

吸引到众多关注,

成为文物收藏家和爱好者们的心头好。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这是一次历史与现代的浪漫邂逅


文创的热潮以其独特的方式

证明了我国文物的非凡魅力和不朽价值。

它们如同时间的琥珀,

凝固了千百年的风华,

向世界展示古老东方大国的文明风采。


本期让我们一同跟随文创的脚步,

走近那些鲜活的历史,

通过一系列精选书籍,

窥见那些逝去时代的辉煌,

深入挖掘那些古老器物背后的故事。

《80件最有意思的中国青铜器》

作者:任会斌

索书号:K876.414/R470

馆藏地:中文综合阅览室


《80件最有意思的中国青铜器》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青铜器艺术的书籍,通过精心挑选的80件青铜器,展现了古代中国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每件青铜器都精美绝伦,不仅外表如此,有些国宝级青铜器的身世同样充满传奇色彩,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故事。本书对每一件青铜器的名称、年代、尺寸、制作工艺等基本信息进行了介绍,还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向读者展示了每一件青铜器的独特之处和背后的故事。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书籍部分内容节选

凤柱斝

商代晚期。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千克。1973午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斝(jia)是青铜礼器的一种,为盛酒之器,盛行于商周时期。此因两个立柱上各铸有一只高冠凤鸟而得名。

器为侈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腹部略向外鼓。腹部纹饰分成上下两段,均饰以云雷纹为地纹的饕餮纹图案,并铸有五道凸起的棱脊,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鸟作站立状,冠耸立,圆目鼓睛,举目远眺,身躯娇美,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

凤是乌中之王,向来被人们当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早在

三千多年前,已被人们理想化,并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凤乌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表现手法变换多样,变化多样,神态各异,显示出凤鸟不凡的风姿。但这件上的风鸟为立体造型,极为罕见,反映了三干多年前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高深造诣。

斝,是一种青铜酒器。甲骨文中有其象形字。《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尝、冬蒸,裸用毕彝黄彝。”《说文·斗部》见:“斝,玉爵也。夏早盏,殷日,周日爵。”众多青铜总体上都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因此斝不是寻常的酒器,应是正规祭祀、盛会活动中的用器。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有写到:“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妙玉斟了一递与宝钗。”可知在后世的翠不仅为酒器,也可作茶具使用。



《中国古代青铜器》

作者:马承源

索书号:K876.414/M029

馆藏地:中文综合阅览室


青铜时代,作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从远古时代“夏铸九鼎”的神秘传说,到商周时期那些用于祭祀的庄重“礼器”,青铜器一直是文明的象征。

本书是上海文博名家名著之一,详细介绍我国古代青铜器。内容包括商、周青铜器概说,介绍了青铜器的铸造,青铜的生产工具和兵器,商、周奴隶主贵族的青铜礼器,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封建社会初期的青铜器,灿烂的古代青铜器,并附有商、周青铜器形制简述。

《古玉图考》

作者: [清]吴大澂著,杜斌编著

索书号:K876.84/W760/V4

馆藏地:中文综合阅览室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这些文化中的玉器不仅用于装饰,还与宗教、礼仪和社会地位有关。在古代,玉被赋予了“五德”,即仁、义、智、勇、洁,这使得玉成为了君子的象征。

《古玉图考》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同年上海同文书局石版影印出版。书中共录玉器近200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古玉进行了考证、介绍。每一类玉器均绘有附图,按类记述器物尺寸、名称、用途、年代及考释,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玉器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著作。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

作者:常沙娜

索书号:K879.412/C292-1

馆藏地:中文综合阅览室


本书对敦煌石窟中的建筑、壁画、彩塑等各类装饰图案进行了共计十个类别的分类整理,每个类别又按照敦煌石窟十个不同的时期进行排序,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贯穿了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所体现的敦煌历代图案的面貌。

本书展示了三百余幅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艺术家在继承民族与佛教艺术的实践中创造,掌握了传承和创新的创作规律,融会贯通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优秀文化,高度地体现了民族的时代性和创造力。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

作者:黄清穗

馆藏地:中文综合阅览室

索书号:J522/H876


本书如同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精心收录了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的古朴纹饰,到商周青铜器上的神秘图案,再到元、明、清瓷器、织物上的精美设计,共计80种、近200张中国经典纹样。这些纹样,既有栩栩如生的兽面纹、花卉纹、动物纹等具象之作,也有寓意深远的万字纹、几何纹等抽象之品。

著者以匠心独运的笔触,对每一种纹样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详细讲解了它们的结构、应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每一页图纹,都经过了重新设计和绘制,力求以最精准的线条和最生动的色彩,再现古代艺术家的匠心。书中不仅拆分了单独纹样,更提取了中国传统色谱的色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易懂的学习与应用平台。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作者:王春法


凝视铜镜,正的是衣冠;回望历史,悟的是兴衰;借鉴他人,辨的是得失。铜镜,这一古时的日用品,不仅映照着古人的容颜,更映照出生活的哲理与智慧,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风貌。

本书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260余件(套)铜镜和与镜文化相关的文物为基础,通过七大章节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呈现铜镜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贸易流通和镜背装饰,生动再现中国古代铜冶铸技术的非凡成就,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以及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与历史对话,

与时间共舞。

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图案,

都是历史的低语者,

它们如同岁月的密语,

轻轻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在上述书籍的引领下,

我们触摸了历史的脉络,

聆听了文物的沉默与诉说。

那些尘封的辉煌,

如同被唤醒的睡莲,缓缓绽放,

再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一同聚焦于

那些充满创意与匠心的文创产品,

在历史的长河中,

找寻那份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







文案|严乐曦

排版|袁雪容

素材|网络

审改|姜玲 列梓璇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
这里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走进SIVA,走进艺术的书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