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的详细知识梳理

教育   2024-12-10 16:50   陕西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思维的含义

(1)广义的思维:意识。

(2)狭义的思维:理性认识。(“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2、思维的共同特征 

①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③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第二框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1、思维形态的分类(P5)

①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②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③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④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2、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P6)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划分标准

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

地位

思维的基本形态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形式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

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

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辩证关系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一框 “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学的含义(P8)

(1)狭义的逻辑学:形式逻辑。

(2)广义的逻辑学:

①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

②辩证逻辑。(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P9)

(1)推理结构: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P9)

(1)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4、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P9)

①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②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P10)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A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

A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

A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第一框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P14)(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关系(P14)

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3、科学思维的特征(P15)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预见性

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正因为有客观性、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

第二框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总结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P17)

1)精神理想层面:(可以帮助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

2)思维工具层面: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3)世界观和人生观层面: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思想政治层面:(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1、属性(P22)

(1)含义: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2)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的含义(P22)

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3、概念的表达(概念与语词的关系)(P23)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4、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P24)

(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5、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P24-P25)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


第二框 明确概念的方法

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明确概念的方法——划分。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P26)

①内涵——下定义(常见错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否定定义、比喻定义)。

②外延——划分(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常见错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划分标准不一,越级划分)。


2、下定义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原因

举例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定义过宽

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

商品是劳动产品。

定义过窄

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

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

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循环定义

定义项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偶数就是奇数加一所得的数,   

奇数就是偶数加一所得的数。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否定定义

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

哲学不是文学。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

比喻定义

定义含混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3、  划分遵循的逻辑规则。

划分应遵循的逻辑规则

举   例

逻辑错误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

“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犯罪分为故意、过失、共同犯罪

划分标准不一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越级划分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

1、判断的含义(P30)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P31)

(1)特征一: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

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特征二: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

(3)断定和真假的关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3、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P31)

①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②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4、判断的表达形式(P32)

(1)表达形式: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3)语句作判断时应注意: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②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5、判断的类型(P32)


含义

分类

简单判断

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复合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划分依据: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1、性质判断(直言判断)(P32-P34)

(1)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


类型

构成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

商品

有价值的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

特称肯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共青团员

特称否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单称肯定判断


许海峰

运动员

单称否定判断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2、关系判断(P34-P35)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2)组成: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3)种类: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第三框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1.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全真为真,一假则假。

2.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①相容选言判断: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②不相容选言判断:只能一真,同真或同假都为假。

3.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4.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

5.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后不一致必假。(肯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

6.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7.判断推理是否正确:前提正确、推理结构有效。

8.性质判断的换质推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但是注意谓项要换成与之相矛盾的概念。

9.性质判断的换位推理:主项与谓项互换位置,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也不能周延。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一框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1、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P44)

①一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

②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推理)


2、推理(P44)

(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2)构成:(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

3、推理的分类(P44)

(1)在哲学认识论中,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来区分推理的种类:

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②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③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2)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①演绎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②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4、三段论推理的含义(P49)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5、三段论推理的结构(P49)

1)大项、小项、中项:

①“大项(P)”:结论中的谓项;

②“小项(S)”:结论中的主项;

③“中项(M)”: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

(2)前提:

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3)大项、小项和中项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6、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的规则(P49-P51)

三段论的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举例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推理项的数量)

四概念

物质是不灭的,粉笔是物质,所以,粉笔是不灭的。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中项)

中项不周延

共青团员都是青年人,小王是青年人,所以,小王是共青团员。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大项和小项)

大项不当扩大

小项不当扩大

班干部都要有集体荣誉感,我不是班干部,所以,我不用有集体荣誉感。

玉米是高产农作物,玉米是杂粮,所以,杂粮是高产农作物。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双否定前提

所有的自然数不是负数,所有小数不是自然数,所以,所有小数是负数。

凡是符合这些规则的三段论,其推理结构就是正确的;违反其中任何一个规则,其推理结构都是不正确的。


第三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归纳和类比推理

1.联言推理:合成式联言推理、分解式联言推理。

2.选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否定肯定式)。

3.假言推理:

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4.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推理)。

5.不完全归纳推理:常犯错误是轻率概括。为提高可靠性,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关系——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

6.类比推理:结构类比、功能类比、条件类比、要素类比等,常犯错误是机械类比。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第一框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形而上学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含义(P73)

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辩证思维的特征(P74-P75)

(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

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

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4、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辩证性质(P76)

①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

②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第二框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1、分析(P76)

(1)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2)常用的分析方法:


具体方法

解决问题

科学研究

①定性分析

“有没有”“是不是”

②定量分析

量“有多少”

③功能分析

“有什么作用”

④因果分析

“为什么”

社会生活

对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

认清社会发展规律趋势

哲学: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

(3)分析的优缺点:

①优点: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

②缺点: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

2、综合(P78)

(1)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2)综合的优缺点:

①优点: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

②缺点: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

3、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P79)

(1)原理:①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②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③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2)实质: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

(3)要求:①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②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第一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1、质(P80)

1)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2)质的规定性: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

2、量(P81)

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3、量变和质变(P81)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

4、质量互变规律(P81-P82)

(1)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要求: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5、连续性、渐进性(量上和间断性、飞跃性(质上)(P82)

关系 ①相互区别: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

②相互包含: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第二框 把握适度原则

1、度(P83)

(1)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2)重要性: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2、关节点(P83)

1)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2)含义: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3、适度原则(P83-P84)

①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得当。

②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得中。

③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第一框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含义(P85)

(1)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2)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2、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P85-P86)

(1)辩证关系:

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②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③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A.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B.否定中包含肯定。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2)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1、感性具体(P88)

(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2、思维抽象(P88)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②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3、思维具体(P90)

(1)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①起点: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②桥梁: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③终点: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4、不同思维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P91)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第一框 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创新思维的含义(P96)

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2、创新思维的产生条件(客观基础)(P97)

①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

②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3创新思维的特征(P97-P98)

①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②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

③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

5、创新思维的“新”的表现(P98)

①思路新②方法新③结果新。

6、创新思维的检验标准:经得起实践的反复验证(P98)

第二框 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1、★联想思维的含义(P99)

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

2、联想思维的特征(P100)

①联想思维具有跨越的联结性。

②联想思维具有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想、想象甚至是幻想。

3、联想思维的方法(P101-P102)

(一)迁移——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

(1)含义: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方式正迁移负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

(3)作用:①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②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二)想象——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

(1)含义: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

(2)①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标的想象。②有意想象:在意识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3)想象方式:


形象化的想象

“假如”式想象

含义

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是一种形象化的想象。

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

作用

这种想象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帮助人们找出不同对象之间可能具有的关联,还可以给抽象的认识对象建立起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

这种想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帮助人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虚拟世界”,丰富人们的认识内容和精神世界。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第一框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1、发散思维(P104-P107)

(1)含义: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2)特点: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3)思维技法:

①检核表法。②信息交合法。

③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4)发散思维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为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2、聚合思维(P107-P108)

(1)含义: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特点:聚合思维是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3)思维技法: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

3、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辩证关系(P108)

①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

②发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第二框 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1、逆向思维的含义和特点(P109)

(1)含义:一切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

(2)特点: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2、逆向思维的主要方法(P109-P110)

①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左右、上下、前后、正反、内外、大小、对称与不对称、平面与立体、方形与圆形、管理与被管理、约束与被约束)

②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认识作转换性思考。(动与静、冷与热、甜与苦、吸引与排斥、模糊与精细)

③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有用与无用、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功能反向转化)

④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

3、逆向思维应注意的问题(P111-P112)

①逆向思维应当合“理”。

②我们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

③正逆互补,携手共进。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第一框 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超前思维(P114-P116)

(1)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

(2)表现:“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

(3)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

(4)超前思维的特征:

①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②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③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框 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1、超前思维的方法(P116-P117)

①超前思维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②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

③要注重调查研究。④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2、超前思维的意义(P118)

(1)哲学意义:①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②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

(2)现实意义: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最核心】

一、思维

思维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科学思维的特征: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三律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三、正确运用判断

1、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关系判断: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关系判断可以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两种。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2、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同时存在 既…又/不但…而且(可省略)    真+真=真

选言判断:可能的情况 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相容选言(一真则真,全假才假)。    不相容选言(有且只有一真才是真)。             

假言判断:假设的情况 如果…那么/只有…才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肯定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后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否定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类别

逻辑规则

联言推理

①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结论就能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

②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联言支是真的

选言推理

相容

①否定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肯定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不相容

①肯定了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否定了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①肯定了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后件;②否定了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前件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①否定了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②肯定了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前件

五、三段论

规则:

逻辑错误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四概念错误”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中项不周延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大项不当扩大、小项不当扩大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否定,前提中必有一个为否定。

双否定前提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与动态性。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

、创新思维

联想思维:特征是具有跨越的联结性;具有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方法:迁移——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

发散思维:扩散、辐射;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的技法。

聚合思维:收敛、集中。

逆向思维:正逆互补。

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预测性、不确定性;运用矛盾分析法;运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注重调查研究。

01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思维导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
02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重点知识详解
03
 选必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必背关键词整理
//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2.本公众号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原创文章,其版权属于我们微信公众号所属主体。
3.本公众号特约稿原创文章,其版权和文责属作者所有。
4.若要转载原创文章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我们,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任何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 标签:高中思 高考政治 
▐ 来源:网络
▐ 商务合作微信:JJYYshangwu
▐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台:高中思 ID:gkzz100


在看点这

高中思政
高中思政(ID:gkzz100),专注高中思政知识讲解、一轮/二轮专题复习、考前模拟。同时,我们坚持分享时政信息,考练结合,让学习不再枯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