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有多精明?原文这一段对话,很多人都接不住

文化   2025-01-21 16:30   安徽  
秦可卿死亡后,尤氏作为婆婆和宁府当家主母,本应出来料理事务,但是好巧不巧的,她偏偏又犯了旧疾,不能理事,这样一来,贾珍就犯了难。
因为秦可卿一死,各处的诰命自然都会来上祭,贾珍一个男子又不便出面,可尤氏又病了,这就导致宁府内部没有女主人主事,也就难免会乱套。
就在这时,一向不通事务的贾宝玉,忽然向贾珍推荐了一个人,贾珍听了喜不自禁,连连笑说,果然妥帖,如今就去。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王熙凤。
其实,就当时两府的现状来说,能理家的人不多,秦可卿算一个,尤氏算一个,王熙凤算一个,其他人就都不合适了。
李纨是个寡妇,不宜理家。邢王二夫人都年近半百,也不适合理家,还要时不时陪客。贾母年事已高,就更不用说了。三春都还是闺中少女,这样的大事,自然也不合适请她们。
因此,在秦可卿死亡,尤氏病倒的情况下,整个宁荣二府,有能力出来理事的,也只有王熙凤一人!而对凤姐来说,这也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原文写贾珍求凤姐协理宁国府这一段的情节描写,十分精彩,尤其是关于王熙凤的言行举止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活脱画出一个精于世故的女管家形象来。
贾珍要请凤姐协理宁府,自然不会直接找凤姐,因为大家族有大家族的规矩,一切要先请示长辈,只有长辈点头了,这事儿才有成的可能。
即便王熙凤再想卖弄才干,再想通过协理宁府立威,如果邢王二夫人中有一个人坚决反对,凤姐也不敢接下贾珍的这个请求。
当然,这个其实也只是走个形式,邢王二夫人不会不同意,毕竟秦可卿死了,抓紧料理后事要紧,只要凤姐本人不拒绝,这事儿基本就成了。
不过,此时的王熙凤,其实年龄并不大,至多不超过二十岁,因为古代女子结婚早,十五岁左右就可以嫁人了,她嫁给贾琏时估计也就是十五六岁。
刘姥姥一进贾府时,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也说过,现如今都是太太的内侄女琏二奶奶管家,可知凤姐刚上任荣府管家不久,还时不时需要王夫人提点。
因此,当贾珍提出请凤姐协理宁府时,王夫人有一点担忧,“他一个小孩子家,何曾经过这样的事,倘或料理不清,反叫人笑话,倒是再烦别人好。”
王夫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她自己的侄女,她自然也了解,虽然有才干,也已经在理家,但毕竟年轻,没经过大事,尤其像丧事,规矩和禁忌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落人话柄,被人耻笑。
她其实还是替凤姐着想,也是替贾府把关,毕竟贾府可是国公府,丧事不找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料理的话,万一出了岔子,丢人就丢大发了,凤姐到时候也会下不来台,王夫人自然也有责任。
但是,站在王熙凤的角度,她并不是这么想的。原文提到: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今见贾珍如此一来,他心中早已欢喜。
虽然王熙凤的确没有操办过婚丧大事,可能经验不足,但也正因如此,她太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也顺便收服更多人,眼么前这秦氏葬礼就是她练手和立威的最好机会啊,她当然不会放过。
因此,当王夫人带着询问的眼神看向王熙凤的时候,凤姐终于开口说话了,她说“大哥哥说得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罢。”
你看王熙凤多会说,她没有急着证明自己多有能力,一定能管好家。而是站在贾珍的角度看这件事,给人一种急人之所急的感觉,好像她应下这件事,不是为了显摆才干,而是为了帮助贾珍。
之后,王熙凤又站在王夫人的立场上,建议她答应这件事。这自然也给王夫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太太答应我就去,太太不答应我就不去,一切都是太太说了算。
这是王熙凤最聪明的地方,也是知礼的地方,你再有才干,再想卖弄,在长辈跟前,该有的规矩和礼数,一样都不能少。毕竟,你的管家权可是从太太手里接过来的。
但作为管家主母,王夫人毕竟站的更高看得更远,这样的事,不是小事,她不能随便就答应,前面说了,万一办砸了,她也是有责任的。
所以,当凤姐让她应下这事儿的时候,她又悄悄地问凤姐,“你可能么?”她需要再一次确认,凤哥儿,你到底行不行啊,不要逞能哈,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小心到时候出丑,还得我出面收拾烂摊子。
直到这时,凤姐依然没有在长辈跟前夸海口,逞才能。你看她怎么说“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已经大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太太就是了。”王夫人见说的有理,便不作声。
你看凤姐多会说,她依然没说自己多能干,而是替王夫人分析一个事实,外面的事都有贾珍呢,家里的事不过就是照管一下,就跟荣国府这边一样,即便有不懂的,我可以问太太您呀,我不会独断专行的。
这话一说,既表达了自己可以协理宁府的态度,又悄悄地拍了王夫人一个马屁。既然话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了,王夫人也就没有继续拦着不同意的道理了。
就这样,王熙凤顺利地从宝玉手里接过宁府对牌,走上了协理宁府的大女主之路。如果说之前凤姐还是荣国府的新任女管家,那么协理宁府之后,凤姐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贾府大管家,成了人人敬畏的琏二奶奶。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少读红楼
立足文本,推敲细节,解读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