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诗为什么总是垫底?品品这首海棠诗,你就明白了

文化   2024-12-02 14:55   安徽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我们看到了贾宝玉的才情,能让一向严苛的父亲贾政多次点头微笑,可见宝玉肚子里确实是有真材实料的。
原文也明确提到,贾政听家里的塾师说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所以才找到游览大观园的机会专门试他才情。
事实证明,贾宝玉虽然不喜欢读正经书,但并不是不读书,他杂学旁收,肚子里也积攒了不少墨水,看他给黛玉取字,给袭人改名可知,宝玉是真的有歪才的。
但是,不少人也会奇怪,贾宝玉这种能让贾政十分满意甚至后来以他为傲的才情,为什么到了大观园的诗社里,就不灵了呢?诗社的每次雅聚,他可都是垫底的。
也就是说,贾宝玉的才情别说跟钗黛二人相比,甚至就连探春,以及后来的湘云、宝琴、岫烟都不如,他到底差在哪里呢?
在世人眼中这个颇具才华的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少年公子,为什么放到一众姊妹丛里,反而成了老末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宝玉入社后的第一首诗。
诗社的第一社是海棠社,咏的即是海棠诗,贾宝玉的作于探春、宝钗之后,他是这么写的: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既然是咏海棠的诗,单从诗的表面来理解,自然句句都是写海棠。你看他首联两句,写的是海棠的外观,“浅淡”是说海棠之白,第二句“雪满盆”也是形容白海棠繁盛怒放的姿态。
这两句单从意境上来说,真的只能说平平,因为它是纯粹的白描,是纯写景,没有带入“我”,但探春、宝钗和黛玉的诗,首联都带入了“我”,是人和景的融合,这就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
宝玉的开篇两句,给人的感觉,就是单纯地赏花,没有生命感,显得干瘪,不够生动。
再看颔联两句,这两句也有点俗,他用杨贵妃出浴和西子捧心来形容白海棠的美。杨贵妃和西施都是古代的四大美人,一个有羞花之貌,一个有沉鱼之容,用她们来形容白海棠,看上去很契合,其实很俗。
为什么说俗?因为这是古代男子作诗的伎俩,也是他们惯常的意淫,总是用女性容貌来形容一切在他们看来美的事物,显得肤浅又油腻。
况且,贾宝玉是单纯地用她们来形容白海棠之美,单从这一联里,我们读不出白海棠高贵的品格。你看探春、宝钗和黛玉的颔联,没有一个人用这种历史人物的典故。
她们作为女性,形容白海棠用的是冰雪、梨花、梅花、胭脂这些意象,却更能让人共情,也更能透过白海棠的外在美,窥见它内在的品格,因为这些意象不仅是美的,也是高洁的象征。
再对比宝玉的杨贵妃和西施的典故,是不是觉得特俗?当然,这也不能怪宝玉,跟世人比,他是很有才华的少年公子,但跟姊妹们比,他的才情却很有限啊。
这大约也是曹公开篇里发出“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的感叹的原因吧?
当然,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在曹公笔下,杨妃和西子也是有所指的,宝钗肌骨莹润,体丰怯热,恰有杨妃之态。而黛玉身体娇小,体弱多病,恰是病如西子。
因此,宝玉诗里的杨妃和西子,又暗指宝钗和黛玉二人。而这两人也是他一生心事,一个是他的青春和爱情,一个是他的婚姻和余生。
再看颈联,贾宝玉的诗词格调,整体上比宝钗低了不止一个档次啊。你看宝钗的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你再看宝玉的: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一个闺阁女子,完全没有悲愁,也不浓妆艳抹,反而觉得淡极更艳,多么稳重端庄。而宝玉一个少年公子,竟然又是愁又是泪的,哭哭啼啼的,真不愧是多情公子啊。
脂砚斋对宝玉的这两句诗也有批语,上一句批曰:这句直是自己一生心事。下一句批曰:妙在终不忘黛玉。原来如此啊,愁是自己,泪是黛玉!
还记得宝黛共读一回,宝玉忍不住脱口而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结果把黛玉惹得大怒,还要告诉舅舅去,说宝玉弄的是淫词艳曲。
众人入社都有固定的名号,唯独宝玉的名号不固定,又是怡红公子,又是富贵闲人,又是无情忙。探春说得好: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由此可知,宝玉的愁,多跟情有关,也多着落在女子身上。
《西江月》二首里也提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宝玉唱的“红豆曲”里也提到: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回,梦里听到的第一首歌就是: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宝玉的闲愁,跟多情有关,跟女性有关,更跟黛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宝黛钗探四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白海棠,但每个人却写出了格调意境完全不一样的海棠诗来,因此,这海棠诗就不是纯粹的海棠诗了,而是将每个人的品格风度、人生志趣都附着在了海棠之上。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是神总结啊!
再看尾联两句,我独自倚在海棠边,陷入了遐想,似乎在这个“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黄昏秋夜,我听到了一阵幽幽怨怨如泣如诉的笛声。
宝玉为什么这么写?因为他从海棠花里品出了愁和泪,这愁和泪既是属于他的,也是属于他所钟爱的世间女性的。因此,那独倚画栏的既是他,也可以理解成他所钟爱的万千薄命女子。
宝玉不亏是多情公子,他之所以对女孩儿极好,是因为他总能共情这些美好但薄命的女子,所以他怜惜她们,体贴她们,爱护她们。
李纨评价宝玉的诗: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脂砚斋批语也说:宝玉再细心作,只怕还有好的,只是一心挂着黛玉,故平妥不警也。
也就是说,宝玉的诗垫底,不是他故意放水让着姊妹们,而是他心里牵挂黛玉,受了外部影响,但即便他心无旁骛,以钗黛的才情,宝玉就使出洪荒之力,只怕也比不上两位。
探春的诗洒脱,宝钗的诗稳重,黛玉的诗灵动,唯独宝玉的诗,给人的感觉,全是靡靡之音,全是悲愁之态,全无阳刚之气,属于典型的闺愁闺怨诗,颇有些李后主的词风。
一个少年公子,眼里看到的全是愁、泪、怨,果然贾宝玉是在內帏长大的多情公子啊。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少读红楼
立足文本,推敲细节,解读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