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贾惜春,一首元宵灯谜,交代了命运结局

文化   2024-11-14 16:13   安徽  
贾府有一年元宵节,省亲回宫的元春送出了一个灯谜,随后贾府三春也都写了灯谜。
我们知道, 这些灯谜都暗示了人物命运,并不是简单的灯谜。但是比较奇怪的是,元春迎春探春的灯谜,都比较正常,唯独惜春的,完全不正常。
元春的灯谜是炮竹,迎春的是算盘,探春的是风筝,这都是寻常人家常见之物,但惜春的灯谜是佛前海灯,这个只有寺庙里才有,惜春为什么写这样的灯谜?
关键是,此时的惜春,还很年幼,作为侯门公府的小姐,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元宵节这样的团圆节日里,她是怎么想到写这么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灯谜的?
从原文我们知道,至少有两个人影响了惜春的人生观,对她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是王夫人,原文明确提到,王夫人如今已经不大管事,每天只是吃斋念佛。而惜春跟姐姐们,都是在王夫人身边长大的,因此,她显然受到了王夫人吃斋念佛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一个是小尼姑智能儿,她是水月庵的尼姑,而水月庵的住持净虚经常带着智能儿来贾府走动,常到王夫人房里去,于是,一来二去,惜春就跟智能儿混熟了。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语言和习惯自然也会相互影响。
于是,惜春想着出家,而智能儿想着还俗,这就是两人互相影响的结果。
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回,原文就明确写到一个画面,说是惜春和小尼姑智能儿正在园子里玩耍,还说了一句当时看着只是玩笑的话,说自己正要剃了头发跟智能儿做姑子去呢。
这样的情景出现的多了,自然会给年幼的惜春,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元宵节需要做灯谜时,她自然而然地就写出了与佛有关的灯谜。
惜春的灯谜是这样: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这首灯谜里,多用“色相”“佛经”“黑海”“性”这些佛家用语,这对于一个很年幼的贵族小姐来说,的确充满了不祥,她的灯谜与三位姐姐也完全不在一个调上。
一个贵族小姐,在阖家团圆的时刻,打这种佛家灯谜,怎么看都觉得不正常。政老爷看了也认为“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静孤独。”脂砚斋批语说: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惜春好好地为什么出家?除了前面我们说的两个人在其幼年时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还有几个不能忽略的原因。
惜春判词里提到“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这说明,三个姐姐的人生命运对惜春也有很显著的影响。
大姐元春入宫为妃,二姐迎春误嫁中山狼,三姐探春远嫁异乡,三个姐姐的结局都不算好,这难免不让惜春产生了消极遁世的念头,甚至这个念头随着家族的败落,越来越强烈。
再一个是抄检大观园的刺激,让惜春与家族彻底决裂,于是她说出了“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样自弃于世的话来,还说出“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这样与家族划清界限的狠心话。
这时的惜春又长了几岁,她早已看出家族的败落和肮脏,她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玉石俱焚,她要走自己的路,她要与这个行将没落的家族决裂,她要寻自己的光。
也就是说,在元春迎春探春三人先后为家族做出牺牲的时候,惜春早已选了别的路,她的心里早已被种下了佛的种子,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这棵树苗也日益壮大,直到枝繁叶茂,直到完全可以影响惜春的人生观。
那年跟智能儿玩耍,惜春只是玩笑,也许根本就没想过长大后真的要做了姑子去,毕竟童言无忌;也许那年元宵节,惜春写那首灯谜时,也并没有多想,只是受到的影响多了,随手写了出来,仅此而已。
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多了,时间久了,人的性情难免就会被改变,就像宝钗说的,杂书看得多了,是能最能移人性情的。一个长期在某种环境里成长的人,性情很自然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细想想,王夫人对贾府三春的影响非常有意思,迎春是个二木头,而贾母也曾说王夫人在公婆跟前木头似的,不大显好。探春是个带刺的玫瑰,而王夫人也曾是响快的二小姐。惜春成了佛门中人,而王夫人后期也开始吃斋念佛。
迎春学了王夫人为人处世的木,探春学了王夫人当家主母的治家本领,惜春学了王夫人吃斋念佛的清静无为。三姐妹一人学了王夫人身上的一样特质。
要说最可怜的,应该还是贾惜春,四春中她年龄最小,受到的关注也最少,元春是贵妃,又是贾府大小姐,自然备受关注。
迎春是二小姐,虽然是庶出,但好歹有亲爹,有后妈,有哥嫂。探春就更不用说了,父母健在,兄弟姐妹也都有,又被贾母王夫人格外看重和疼爱。
唯独惜春,虽然有父亲但早已出家去了,跟死了没分别。说到这一点,惜春的出世之念,也许多多少少还有来自父亲的影响。虽然有哥嫂,但不仅对她不闻不问,还把整个宁府弄得乌烟瘴气,让她有家难回。
说到底,三个姐姐都是荣国府正儿八经的小姐,是贾母的亲孙女。而她却是宁国府的小姐,论起来,也只是贾母的侄孙女,并非亲孙女。
幼年在这种极度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惜春,天生没有爱人的能力,也没有强烈的血亲观念,冷漠无爱的环境,成就了冷漠无情的她。
她的嫂子尤氏说她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可扪心自问,贾府的这些个人,又有谁真正关心过和这个可怜弱小的小女孩呢?谁给过她真正的爱和温暖?
她的出家,难道真的是她心甘情愿的吗?难道不是被家族的败落和肮脏逼的走路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吗?难道不是在一个长期无爱的环境下长大后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吗?也许她最后真的看开了,真的看破了,但这也是伤心了绝望了之后才有的大彻大悟吧?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少读红楼
立足文本,推敲细节,解读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