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海棠诗,众人看了都说这首最好,为何李纨评为第二?

文化   2024-12-03 14:41   安徽  
元春省亲一回,黛玉替宝玉作的一首《杏帘在望》技惊四座,被元春评为第一,由此也让我们看到了黛玉的惊世才华。
单论才华,整个贾府的少男少女中,林黛玉绝对能拔得头筹,后来的诗社雅聚,黛玉就曾魁夺菊花诗,她的诗总是别出一格,令人眼前一亮,灵动飘逸。
但是,黛玉也并不是次次都能拿第一,海棠诗社一回,她就拿了个第二。但奇怪的是,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不禁叫好,都认为这首应该拿第一。
所以,当结果出来,宝玉就为黛玉鸣不平,说“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但被李纨怼了回去,还说“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
可是原文说的明明白白,“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众人看了都道这首为上”,还说黛玉的诗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为什么李纨不顾众人看法,非要推宝钗的诗为首呢?
推崇宝钗诗为第一的不止李纨,还有探春,李纨的理由是“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也就是说,宝钗和黛玉的诗各有所长,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各有千秋,但既然不能有并列第一,那就只能一个第一一个第二,这也反映出了李纨的喜好。
通过原文对李纨的介绍我们知道,她在闺阁中时,受到的是当时最正统的女德教育,学的是《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这些,父亲又是国子监祭酒,所以,李纨推崇写得更为含蓄浑厚的宝钗的诗,是可以理解的。
再加上丈夫贾珠去世后,李纨就如槁木死灰一般,完全没有了生气,也不再弄那些艳丽妆饰,甚至连妆奁盒子都没有,只宜清净守节,因此,她喜欢宝钗诗里透出的那种端庄自持和含蓄稳重的品格。
但作为读者,可能更多人喜欢黛玉的诗,因为它风流别致,因为它灵动飘逸,因为它一派天然,因为它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黛玉的海棠诗是这么写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先来看首联,这两句真是神来之笔,怎么想出来的啊。你看探春是“带重门”,宝钗是“昼掩门”,宝玉是“映重门”,三个人的意思都差不多,但黛玉却来一个“半掩门”,太绝了!
因为这个“半掩门”,既不是全部关上,也没有全部打开,而半开半掩的一种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一个赏花人正在“半卷湘帘”呢!原来如此!
读到这,立马想起了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黛玉这句诗后有一句脂批: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起的突然,令人阅之有别致。
是啊,黛玉这一句没有写花,而是先写赏花人,第二句才落在花上,因这花圣洁,所以即便连培植它的土壤和它赖以为生的盆,都不是寻常之物做出来的,而是“碾冰为土玉为盆”,因此,脂砚斋也说,妙极!料定他自与别人不同。
只这一句,就把海棠花超凡脱俗的高洁品格给托起来了,而这一句,也恰好对应了诗人的“半卷湘帘半掩门”,因为唯有那花圣洁如此,才不枉了诗人对它的格外眷顾和垂青。
再看颔联两句,这两句更厉害了,黛玉没有用任何典故,只是用了“梨蕊”和“梅花”两个意象,就写出了海棠花的洁白和高贵。
对比宝玉的杨妃和西施的典故,孰高孰下,立见分晓。就是探春和宝钗的颔联两句,论出彩,论文采,论贴切,都不如黛玉这两句精妙、准确、传神!也难怪众人看到这里都忍不住叫好!
黛玉的这两句诗,忍不住让人想起了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宝玉曾作过的一副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也十分工整、贴切、天然。
不过,黛玉的这两句更妙,因为它一个是“偷”一个是“借”,两个动词写出了海棠花的洁白不输梨花,高贵不让梅花的品格,因它兼有两花之美。
这两句诗,又不免令人想到另外两句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下好了,白海棠已出现,既有不亚于雪的清净洁白,又有不逊色于梅花的高贵清香。
古人也常有将雪比作梨花的诗词,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以,雪之白与梨花之白相当,而黛玉的诗更进一步,写的不是梨花,而是梨蕊,既点出了海棠花的白,又点出了它的娇羞。
再看颈联两句,这样的花,人间哪得几回闻啊,分明是来自仙境月窟,脂砚斋批语说: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
脂砚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黛玉的前世就是灵河岸边的一棵绛珠仙草,所以我们细品她赞白海棠的诗句,又好像是在说自己呢,尤其第二句“秋闺怨女拭啼痕”,这与第一句“半卷湘帘半掩门”遥相呼应。
赏花人一开始只是单纯的赏花、赞花、颂花,由此联想到这样圣洁高贵的花,也许本就不出自人间,进而想到联想到自身命运,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秋闺怨女拭啼痕”,真是“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啊。
尾联两句,更是自叹身世的写照,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我这满腔的愁怨,闺中少女的心事,又该向谁诉说呢?想着想着忘了时间,我神思疲倦地倚在那里,看着西风吹动白海棠,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夜深时候了。
脂砚斋批语说:看他终结到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今日之作,宝玉自应居末。
诗人开篇以自身入诗,结尾又以自身做结,中间两联由赏花逐渐过渡到观己,从赏花人变为观自身,从赞美花的高洁到哀叹自身命运,以己比花,以花喻己,人与花在不知不觉中已融为一体,互相映照。
黛玉的诗好在哪里?好在它几乎没有斧凿痕迹,探春的诗写好后尚且改抹了一回,宝钗也谦虚说自己的不好,而宝玉搜肠刮肚好不容易凑了一首,只有黛玉,虽然最后交稿,却显然是成竹在胸的,她在众人都交稿后,“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由此可知,黛玉写诗都是信手拈来的,不用太多词藻堆砌,也不用太多冥思苦想,常常都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这种才情与其说是读书积累出来的,倒不如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一种天然生就的才情。
再归结到李纨身上,李纨评诗很有意思,这一次海棠诗,她评宝钗第一。而等到了菊花诗,又让黛玉做了第一。估计在她的心里,也有点头疼,因为钗黛二人一直不相上下,但总要评出个一二来,这如何是好呢?
如果一直评某人第一,似乎也不合适,也难免有失偏颇,虽然她内心里可能更喜欢宝钗的诗,因宝钗的诗沉稳厚重,但黛玉的诗也一样好啊,总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那不如就让她们轮流坐庄吧,这样不偏不倚,谁都没的说。不愧是会做人的李纨啊。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少读红楼
立足文本,推敲细节,解读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