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说了位于黔西南州兴仁交乐6号汉墓出土的铜铸“汉代宝马”,以其体量之大,冠绝全省,可以说是贵州的“青铜之冠”。但若要论知名度,则远远不如1975年出土于兴义万屯8号墓的东汉铜车马。
铜车的结构由驾马、轮轴和车厢三大部分构成,复杂而精致,甚至很难数清其上到底有多少部件。驾马就是将马和车连接起来的部位,比交乐6号汉墓出土的轺车要复杂很多,主要包括车衡、车轭、车辀三大部件和其他一些连接部件。车辀即车辕,辕尾笔直,直接插入车厢底部卯口,辕头呈鹅颈S形。车衡为横架在马脖子上的那根横木,呈圆柱形。车衡两端略靠中部位置,有一对凸出的半环,其中右侧环已经损坏,用铜条扭制而成,这两个半环称为车轙(yǐ)。车轙(yǐ)专门用于拴绑马辔(pèi),即控制马的缰绳。缰绳捆绑在车轙(yǐ)上,从马身两侧围成一个椭圆形,长吊于臀(tún)后的马腿位置。车衡两顶端还凿有小穿孔,主要作用是方便连接车辀,高级的马车有一种专门连接辀和衡的销钉,称为车軏(yuè),但这辆车的軏比较随意,感觉就是普通的软铜条。为更好保持马的稳定性,驾马也使用了车轭,这件车轭相对比较大气,呈U字形。U头一侧架于马颈,U尾外侧正中铸造有卯口,套合在车衡正中位置。同时,使用车輗(ní)进行连接,车輗就是窄长条形的铜块,两端也有穿孔,使用又细又软的铜条,将一端拴绑在车轭的U形头,另一端拴绑在车辀的中前部。为便于拴绑,车辀上甚至还使用了井字形青铜套架,非常精致。此外,作为驾马构件之一的马韅(xiǎn),即马腹部和背部拴绑的皮带,同样装饰华丽,不仅局部有锯齿纹饰,其上甚至能看出残留有一些鎏金。
铜车轮轴部位,有12辐条的车轮,比交乐6号墓少了两条。轮牙较宽,装饰有等距乳钉纹和三圈凸旋纹。两车毂位于车轮正中,同样为凸腹柱状,中有对穿圆孔。外凸腹铸有12个凿孔,用于插入辐条。车轴长60厘米,圆筒形,插入两车毂将车轮固定。与交乐6号汉墓相比,这根车轴还多出一个细微装置,即车轐(bú)。车轐(bú)原本是垫在车箱和车轴之间的木块,类似今天车辆减震器的功能,这块车轐(bú)并非单独铸造,而是与车轴连体铸造。
“辎軿”即汉代辎车和軿车的合称。“辎(zī)”就是装载衣物,軿(píng)就是屏帷,按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解释,即这类车“四面屏蔽”,与“四面敞露”的轺车正好相反,通常将车厢捂得严严实实。曹植在《妾薄相行》中,使用“辎軿飞毂交轮”作为诗句,同样明确这类车的指向,就是专门提供给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女性乘坐。万屯8号墓出土的这辆铜车马,前后均没有车门,车厢左右也没有窗户,故严格意义来说,应该是一辆“軿车”。不过,因为考古出土的车马和典籍的描述很难能够完全对上,加之“辎軿”经常连用,意思也相当,故类似这种女性乘坐的车,一般多统称为“辎车”。
从现有考古发掘材料看,尽管还不能明确“辎车”专用于女性墓葬,但结合万屯8号墓出土有女性的指环、顶针等物品,学者均倾向这辆辎车的出土,从侧面证明万屯8号墓主人的身份,应为汉代官员的女性家眷。
来源:兴义融媒
作者:龙虎 高雪
编审:金凤
审签:黔西南州文体广旅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