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听稻
根据我的经验,嘴上说得好听的人往往靠不住,真正可靠的,是那些默默工作、埋头苦干的人。——稻盛和夫
做事认真、热爱公司的人有,但谈到要指导部下,在能力方面却略逊一筹;某件事委托他去干,他会非常认真,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这是一类人。另外,也有头脑非常聪明、反应非常敏捷的人进公司。
于是我就想:“我们公司难得优秀人才,这次终于来了个十分优秀的人,聪明伶俐。一定要把这样的人培养成公司的干部。”但这样的人在努力干了四五年之后,因为头脑聪明,能看到未来,也看到了我这位社长身上的缺点,所以跟了我一段时间后,就发起牢骚,鸣起不平,接着就辞职离去了。
想作为接班人加以培养的人,我欣赏的聪明能干的人,他们辞我而去。相反,虽然老实却有点迟钝的人,没有能力指导部下的人,这种人一直默默地埋头苦干。“这两种人如果能换一换该多好啊!那些头脑迟钝的人提出辞职,而那些聪明伶俐的人要求留下来,那有多好啊!”我就是这么想的。我虽然这么想,但这个世界却有一种平衡,那些聪明人会觉得我们公司不好,往往辞职了事。
我经常给大家讲,企业的规模超不过企业领导人的器量,我自己作为领导人并不很强,我的器量也不大,所以优秀的人才不愿来。我自己也常抱怨:“如果像一流企业一样,有一流大学出身的一流人才进来的话,公司一定会办得更好。但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零细企业,想要人才也招不到,剩下来的尽是些笨头笨脑的人。”
但是,实际上,就因为本人,作为领导人我自己不够聪明,就这么大的器量,所以只能留下同我的器量相匹配的人。自己不自量力,却想指望更优秀的人到来,但俗话说“破锅配破盖”,什么锅配什么盖,一只破锅子配不上一只漂亮的盖。虽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却总是不甘心这么去想。
尽管我心有不满,但因为只能留住这样的人,没有办法,我只能依靠他们,他们也只能依靠我,于是彼此手臂挽着手臂,这40年来,共同奋斗一直到今天。
精神饱满、热爱公司、关心同事,但另一方面有点迟钝、缺乏领导能力的人,这样的人经过20年、30年的奋斗和磨炼,开始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当然他们的性格没有变化,虽然没有变化,但是他们却成了各个部门的骨干,以他们为核心,京瓷公司坚如磐石。
要让公司团结一心,我认为干部掌握经营哲学(philosopher)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看一看整个公司,有些部和科的领导者仍然没有掌握哲学,没有把哲学当作自己的信念,当作行动的指针。如果部下人数不多,只有二三十人,那么,部、科长或许还能掌控。但是人数越是增加,组织的运行就变得越加困难。
这时候,这些领导者是否掌握哲学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不掌握哲学,判断基准就会动摇,自己缺乏主见,就会被周围人的意见所左右,变成一个只会调和妥协的人。干部们学了经营哲学却没能掌握,怎么做才能将哲学渗透到这样的干部中去?
要凝聚公司的力量,就需要有志同道合的干部。但是,究竟有多少干部能够真正理解哲学呢?我也有这样的烦恼。实际上,几十个干部中,真正掌握哲学的人,只要有一个,或许就算不错了。“社长的想法我懂,我会跟着社长干!”嘴上这么说,心底里其实并不明白。这种人占多数。
即使是10年、20年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战友,真正理解的可能性仍然不高。从京瓷创业开始就跟我共事的几位干部,曾同我一起外出旅游,是属于私人性质的旅游。
过去,我同他们虽然是社长和部下的关系,但年龄上他们也只比我小三四岁。跟他们一起旅游,让我重新明白了一些事情。本来我认为,跟我一起工作了几十年,与我距离最近的这些人,对我的哲学、我的观点都很清楚,都很理解。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一同旅游时,我对一位老干部这么说:“你从那个时候起就有轻率的毛病,至今未改。确实,你性格开朗,这一点同我投合。但因为慎重不够,做事业就有危险。对此我有担心,所以大事情就不敢委托你做。”我这么说,他感到很惊奇:“唉!是这样吗?”
把自己的哲学—我是按这样的人生观做事的—反反复复地向干部们阐述。即使这么做,能达到跟自己思想水平相同的干部还是极少极少。
因此,即使干部在经营哲学上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只要他们说:“社长的想法真棒,我认同、我喜欢,我愿意跟着社长干!”只要他们认真努力,那么就要爱护他们,教育培养他们,增加像他们这样的干部。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