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官至尚书右丞。为捍卫北宋的安宁与稳定,他曾多次强调保密与防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策略和措施。北宋为防范辽国间谍刺探情报,上至朝廷下到边疆,均实施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但仍有部分官兵擅自泄露军事情报。更为严重的是,北宋在己方机密频频外泄的同时,对辽国情报的掌握情况却非常有限。
熙宁年间,辽国突然提出要在河东重新划界,由于北宋事先未能获取相关情报,这一突发事件使其在这场博弈中非常被动。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三月,苏辙在《上皇帝书》中明确指出:
“爱爵禄百金,不能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重于间。间者,三军之司命也。”
苏辙强调间谍是军队胜败存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应通过间谍活动加强情报搜集,实现对敌方情报的精准掌握,从而制定出克敌制胜的战略。同时,苏辙建议对间谍实施厚赏政策,不仅体现在金钱的赏赐上,还应包括赐予田地、官职等方面。否则,间谍很可能因缺乏足够的动力,不深入探查,仅依靠道听途说,搜集捕风捉影的情报。
北宋时期,在右文政策(北宋时期推行的一种政治和文化政策,旨在通过重视文化建设、重用文人等方式强化文治)的影响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商业书坊到私人学者,无不热衷于刻书事业,随之书籍数量激增。北宋为防范辽国间谍搜集文字情报,尤其重视文化交流中的保密工作,对内严格控制民间书籍的私相买卖,对外则禁止将书籍向周边国家流通。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仍有大量书籍通过各种非法途径不断流出。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期间,意外发现大量宋人作品出现在辽国。其中,不乏涉及政治、军事等机密的内容。
“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宋朝会要、国史、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许人告,赏钱一百贯。”
苏辙建议,凡是议论时政、边疆战事及军事机密的文字内容,都不得抄写、记录并传播出去;宋朝的会议记录、国家历史、皇帝实录等重要文献资料,也应严禁印刷出版。如果违反这些规定,将会受到严重处罚。北宋在与辽国的博弈中,高度重视防范辽国间谍。但对待高丽使节来访,求取重要典籍与先进技术方面,却展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度。
“高丽之人,所至游观……阴为契丹耳目。或言契丹常遣亲信隐于高丽三节之中……”
他认为,辽国与高丽之间的地理位置更近,辽国更容易对高丽施加压力,使其为辽国刺探北宋情报。更为严重的是,辽国间谍很可能混迹于高丽使节之中,又由于北宋对高丽使节在境内活动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这为他们刺探北宋内部事务和搜集军事情报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他建议限制高丽使节在宋停留时间,甚至应全面禁止高丽使节来访。在苏辙的建议下,朝廷下旨:今后,如发现高丽人购买的物品中包含时政论议或涉及边防等敏感信息的文字,应立即询问购买地点,并进行检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苏辙在军事、文化和外交领域提出的保密理念和举措,对维护北宋政权的稳定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辙关于保密的智慧与远见卓识,对当今保密制度的建设依然有着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启迪意义。主要参考文献:
[1]苏辙集 第一册《亲城集》卷十六.[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P747)2010.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9[M].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