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真的上天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了,浩瀚太空首次迎来中国“90后”访客,而对于这一次发射任务。
由于是在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进行发射的,可能很多朋友都还在睡大觉,结果我国航天员都已经前往中国空间站了。
而对于这一次任务,不少人也看到了,我国是采取的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
但是相对于我国执行载人飞船任务过程之中,这似乎并不是最快的,我国此前还有2小时对接模式,为何不在这上面使用呢?下面就详细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先来简单看看发射的情况。
神舟十九号成功发射!本次任务有什么特点?
没错,中国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已经乘坐神舟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
而指令长蔡旭哲是属龙的“70后”航天员,时隔22个月再度飞天,他刷新了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两个属马的航天员都是首次飞天的“90后”,分别为我国首位“90后”男航天员宋令东、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
对于本次任务来说,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3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3次飞行。
从本次任务的特点来看,最大的点就是载人飞船上提升了运输能力,这可以说是我国在空间站任务上再一次的重大突破,在不改变飞船主体技术状态的前提下。
神舟十九号的装载体积较神舟十八号提升了20%,装载质量增加了约30%、百十来公斤,为空间站运送包括新鲜食品、水果,衣物以及在轨维护设备等物资。
而且,这一部分额外上行货物也是除了我国本身的天舟货运飞船之外,再次提升的一些物资,那必然也可以支持我国空间站更长的任务。
而且有意思的时候,我国在面对新增的装载物资的时候,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推演,优化了飞船的系统,将设备更新换代,给飞船本身减重,从而提升载荷。
这一次我们装的质量、体积、数量是之前所有(神舟)飞船发射以来最多的一次,也是最重的一次。
所以,本次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货物运输能力,再次提升了一个阶梯,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这也为未来我国载人飞船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支持。
当然,我国本身也在研究新一代载人飞船,未来还将具有可重复使用的能力,到时候也会发生重大调整,等待后续出现了,大家也再来看看。然而,对于本次任务来说,对接模式又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点。
明明2小时对接更快,为何神舟十九号要用6.5小时?
的确,在我国空间站任务之中,对接的模式非常多,而6.5小时的对接模式,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我国还采用过2小时,3小时等对接模式,那明明2小时对接更快,为何神舟十九号对接要用6.5小时?
的确,从单独的太空飞行上来讲,如果能够快速对接的话,那也避免了在太空之中所面对的风险问题,但是我国在执行任务之下,也并不是说随时都会采取同一种对接模式。
而且采用6.5小时的快速交会对接,对接于天宫空间站的前向对接口,也是针对任务之下设定的。
那为何呢?其实主要分为两个点。
第一、虽然我国采取过2小时对接模式,但此前我国是运用在了货运飞船上,而不是神舟载人飞船上。
那么,虽然都是中国空间站任务,但是对于载人飞船任务来说,肯定也是“谨慎又谨慎”,并且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航天员的问题。
用一个简单话语来说,如果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采取更长的对接模式,那也不是奇怪的事情,因任何时候,航天员才是放在第一位,而货运飞船就不一样了,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这也让很多人可能想到了,我国神舟二十号飞船在地面进行“应急救援”待命中,其实根本性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为航天员的安全着想,所以,这一点就决定了采取的模式,这可能就是第一个点。
第二、6.5小时对接模式也是最好的方式,我国神舟飞船在不断技术提升之下,也是从2天缩短到6.5小时,这相比此前的2天来说,快太多了,而且在这样的对接模式之下,也有3个优点。
从人的方面说,可以缩短航天员在飞船狭小空间中滞留的时间,几个小时就能抵达空间更大的空间站,减少航天员不必要的体力与精力付出,使太空飞行变得更加舒适。
从任务角度来说,快速交会对接还可保障科研用品尽快送达空间站,这对某些试验可能是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如果空间站等航天器突遇紧急情况,快速交会对接可以快速地对故障实施抢修与紧急救援等工作。
所以,6.5小时对接模式,也是我国现阶段最好,最快,最安全的对接模式,这也是我国常态化对接模式,最为关键一点,就是要彻彻底底确定航天员的安全,这一点少不了,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期待神舟十九号创造新成果
的确,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任务,也是预计六个月的时间任务,他们将全面在中国空间站开展大规模的实验。
按照说明来看,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重点围绕规划中的“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
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而在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的时候,也将带一部分成果回来,这也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