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乌克兰无人艇(资料图)
直新闻:新年前夕,俄乌前线传来消息称,乌克兰一艘无人艇在黑海击落了一架俄军直升机。这似乎刷新了人类战争史的纪录,您对此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吴蔚:这场战斗发生在新年前夕的夜晚,当地时间2024年12月30日深夜,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第13特种部队从敖德萨港出发,对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母港所在地塞瓦斯托波尔发起了一次夜袭。据开源情报显示,这次夜袭乌军一共投入了16架无人机与8艘无人艇。此次乌军无人艇击落俄军直升机的战斗,就发生在这场夜袭中。
我仔细看了一下乌军披露的宣传视频,无人艇第一视角记录了俄军直升机被导弹追击并抛洒热诱弹躲避的瞬间,镜头中,一架米-8直升机疑似坠海,另一架则掉头离开。看完这段素材,我大致明白这场所谓“刷新人类战争史纪录”的战斗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了。
乌军使用的“玛古拉”V5(Magura V5)无人艇是一款经过改装的无人操控快艇,它装备了“星链”系统,也就是说它看到的图像信息是通过马斯克的商用卫星传输到了黑海另一侧的敖德萨,这艘无人艇的驾驶员可以在300公里的岸上操控这艘无人艇。当然,最绝的还是这小小的快艇上居然装备了两枚R-73红外格斗弹,采取固定发射的模式。攻击逻辑是,无人艇前端的光电探头在红外模式下搜索到海面上空的俄军直升机,驾驶员操控无人艇正面持续对准这架直升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冷却,然后击发导弹,这枚红外格斗弹自然就朝着天上红外特征最大的目标直扑而去。在12月底的黑海深夜上空,最热的移动目标、红外特征最明显的,可不就是那架俄军直升机嘛,所以导弹自己就会追上去。这就是这场无人艇防空作战的技术逻辑,非常简单粗暴。
当天晚些时候,俄罗斯官方媒体也披露了这场夜间攻防战的俄方视角,俄军宣称陆续击毁了11架乌军无人设备。其实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围绕塞瓦斯托波尔的海空无人攻防就已经上演了许多次。俄军针对乌军无人机与无人艇的手段倒也简单粗暴,使用武装直升机发射便携式防空导弹打无人机,使用机枪机炮扫射无人艇。某种意义上看,乌军改装的这款“玛古拉”V5(Magura V5)无人艇就是负责掩护无人梯队,猎杀俄军直升机的。此前俄军也曾放出不少宣传视频,这类无人艇经常在白天被打靶,只不过这一次在黑夜条件下,胜负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你要问我乌军这款无人艇先进不先进,我会明确告诉你它一点也不先进,甚至非常“凑合”。但你说它管用不管用,如果使用方法正确、战场条件有利,那它也确实管用。人类战争史同样告诉我们,甭管一款武器先进与否,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一款好武器。这样的例子在这场俄乌冲突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直新闻:俄乌冲突的许多战场细节凸显了“无人机时代”的全面来临,您如何看待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智能设备在俄乌战场中的作用?
特约评论员 吴蔚:同样是新年前夕,《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由美国战地记者从俄乌前线发回的深度报道,标题是《自杀式无人机如何改变乌克兰前线》。报道披露的一个细节挺刷新大众认知的:乌军无人机部队的先驱者其实是一群从事影视拍摄制作的媒体人。正是这群人将民用航拍无人机运用在战场上,让乌军的炮兵指挥官们惊掉了下巴。是的,某种意义上来看从俄军那一侧来说也是如此,俄军FPV无人机的种子教官们,最早也是一批民用穿越机飞手,他们使用无人机拍摄各种商业大片、广告。
当然,普罗大众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总是轻易地被俄乌战场上的一些所谓“新趋势、新战法”刷新认知。但我也有必要作出提醒,大可不必“神化”俄乌战场上的一些事情。或者这么说,俄乌战场上发生的许多博弈,尤其是无人机博弈其实是一种基于“落后技术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凑合之举”。
事实上,在俄乌冲突早期,俄乌双方的单兵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夜视仪都出现了锂电池在寒冷条件下电量不足的问题。正因如此,民用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大放异彩”其实是基于这场局部战争的技术条件非常不稳定,甚至很多时候是“落后的”“陈腐的”。交战双方由于缺乏更先进的军用手段,于是使用了许多民用品以一种“凑合”的方式达到了类似的军用目标。刚刚提到的乌军无人艇,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凑合”。它将战斗机的导弹卸下来装上去,再给导弹配一个红外光电探头,一来一回相当于在一艘快艇的身上粗略地还原了一套战斗机上的IRST与红外格斗弹组合。
民用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的作用,对乌军来说应该是更大的。这同样也是一个无奈之举,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乌军的炮弹严重不够用。从俄乌冲突开打的第一天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一直在呼吁北约各国供应155毫米与152毫米榴弹炮,最高峰时期,乌军一天就要在前线消耗6000发155毫米榴弹,但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欧洲老爷们上哪给他凑出那么多炮弹来?美国总统拜登也尽力了,他的将军们警告他,再这样供应下去美军自己打仗都成问题了。
作者丨吴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