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每年年初,中国外交有一个“不变的约定”——外长首访必赴非洲,今年也不例外。中国外交部日前宣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将于1月5日至11日应邀访问纳米比亚、刚果(布)、乍得、尼日利亚。这也是中国外长连续35年首访非洲。外交部新任发言人郭嘉昆在6日的记者会上强调,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外长连续35年年初首访非洲,充分体现中非传统友谊历久弥新。中国对非友好合作一以贯之,中方始终认为非洲从来不是“被遗忘的大陆”,而是“活力的源泉”和“发展的热土”,非洲为全球治理贡献变革力量。“面对百年变局,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蓬勃发展,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一个发展壮大的非洲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郭嘉昆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副研究员孙红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指出,35年间,中国外长新年首访非洲这一外交传统,不仅体现了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也凸显了中国在全球外交布局中对非洲的独特关注。“非洲在中国外交中占据着‘基础中的基础’地位,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核心。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政治互信,中非之间的合作日渐深入,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支柱。”对于此次王毅将访问的四个国家,孙红认为它们代表了中非合作的不同重点。她分析称,从语言体系和地理区域来看,纳米比亚和尼日利亚是英语国家,乍得和刚果(布)则为法语国家,体现了中国与非洲的多语言合作。“这种语言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与非洲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深厚根基,也表明中国与非洲在全球化语境下日益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同时,这四国分别位于非洲的中部、西部和南部,呈现出中国对非洲整体战略布局的平衡,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不同区域的外交影响力。”孙红说。此外,乍得和纳米比亚的领导人都刚刚在2024年上任,这无疑为中乍、中纳双边关系注入了新的政治动力。孙红指出,2024年乍得新总统穆罕默德·代比和纳米比亚候任总统恩代特瓦的上任,意味着双方合作有了新的起点,通过此次高层访问,可以进一步推动两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未来合作定下新的目标和方向。直新闻注意到,2024年,刚果(布)接任中非合作论坛的共同主席国,这一身份使得刚果(布)成为推动中非合作的重要力量。孙红认为,刚果(布)总统萨苏历来是中非合作的坚定支持者,深度参与了历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刚果(布)作为中国在中部非洲的关键合作伙伴,始终是中国在该地区的重要外交支点。尼日利亚作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西非的经济引擎,其战略意义更加突出。尼日利亚的新总统蒂努布不仅在国内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还在西非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尼日利亚还担任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轮值主席国,西非的许多重大经济和政治事务都由其主导。孙红分析认为,尼日利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与西非合作的核心伙伴,尤其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安全等方面,尼日利亚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此次中国外长访问非洲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去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方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并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推进实施“十大伙伴行动”。孙红分析指出,此次峰会不仅为中非关系作出了新的历史定位,还为双方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此背景下,2025年王毅外长的非洲之行,便具有了深远的战略意义。其中的“六个现代化”倡议,实际上是将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与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度对接。它不是一种单向的援助或支持,而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双向推进。孙红指出,这为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理论指导,也为未来三年中非合作的十大行动计划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通过这一行动计划,中非双方将在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推动双方共同走向现代化。经济方面,2024年12月起,中国正式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同时,中国启动“非洲中小企业赋能计划”,为非洲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培训,帮助其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极大地降低了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孙红分析认为,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支持和资源领域的合作,更多的体现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多层次合作。中国不仅是非洲的重要贸易伙伴,更是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转型、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支持者。孙红表示,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提出的一系列资金和政策支持措施的落地,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将迎来新的机遇,特别是在矿产资源、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及物流领域。四个访问国家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将为中企提供丰富的投资机会。然而,中企在非洲开展业务时将面临一些挑战,尤其在语言文化、营商环境以及政策变化等方面。语言和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中企与当地市场接轨的障碍,而一些国家的营商环境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透明度和法治保障不足也可能导致投资风险增加。更重要的是,一些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局势也可能对企业的运营构成影响,尤其是在政局不稳定的地区,安全形势往往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中企在进入这些国家前需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当地的政策环境、政治局势及可能的风险。这些挑战虽然存在,但对于具备敏锐市场洞察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的企业来说,依然可以通过调整策略和本地化经营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孙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