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东魏使臣)出使西域归来,遇见一僧,细看原来是达摩大师,急忙下马施礼。
“师父,你往哪里去?”
“我往西天去。你回到京城,千万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大祸临头。”
“哦!哦?”
望着达摩大师远去的背影,宋云有些摸不着头脑,师父为什么不让提说见到他的事情呢?
宋云回到京城,向皇帝交旨后,临下殿时忽然想起途经葱岭时遇到达摩大师的事,忍不住一五一十地向皇帝奏明了此事。
谁知皇帝听说此事,竟然勃然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宋云打入大牢,这时宋云才知原来达摩大师已经圆寂三年。
直到一年后,西域龟兹国使臣坎敦来朝,一定要见一见他的好友宋云。皇帝无奈才把宋云官复原职。
坎敦回国以后,皇帝重审宋云之案,宋云一五一十详细讲述遇见达摩大师的事情,并说明了大师不让提说见到他的事情。
皇帝半信半疑,拿不定主意,这时有人建议开棺验尸,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
众人掘开达摩大师之墓,发现里面果然没有大师的肉身,只有一只鞋子。
皇帝大惊,知道冤枉了宋云,遂将其赦免。
自此民间留下一首诗:“达摩入灭天平年,熊耳山中塔庙全;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归西天。”
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达摩大师到底有没有入灭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大师已经成功把禅宗法脉传承了下来。
达摩祖师,亦称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太子,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始祖。
大师一生弘扬禅法,著《少室六门》,为东土带来禅宗,并最终形成禅宗“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灿烂局面。大师自幼聪慧,因其父笃信佛法,他很小便已遍览佛经。长大后,国王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却想拜般若多尊者为师出家。为了考验他的决心,尊者让他先建一座道场以表心迹,才能正式出家。贵为太子,对土木一窍不通,但出家决心毅然。几经失败后,他终于建好了茅棚。建好茅棚的那一刻,大师的内心突然顿悟道:“心中有佛,身体就是道场,何必非得依靠茅蓬呢!”随后他又拆了茅棚。看到如此智慧的弟子,般若多尊者欢喜地收下了他,大师正式成为了一名僧侣。悟道后的达摩大师,一天问尊者:“此后我该去何处弘法?”尊者说:“你虽悟道,不可远游,暂时住在天竺。待我寂灭67年后,你去震旦(中国)弘法,但切记不可提前前往。”大师恭承师父嘱托,侍奉尊者40余年,待其圆寂后,继承衣钵,成为佛传禅宗第28祖。此后的67年内,他在天竺大力弘法,挽救当时分裂的佛教思想,时机成熟后,大师东渡前往中国弘法。海上漂泊三个月后,大师抵达广州,踏上了东土弘法之路。素来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听说达摩大师来访后,便急忙派人请大师前往南京讨论佛法。“我继位以来建寺、抄经、度僧、造像很多,请问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梁武帝向达摩大师抛出了这个流传千年的问题“无功德。”达摩大师简短而坚定的回答刺痛了皇帝的心。“此是有为之事,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不是实在的功德。”大师知道此处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而梁武帝也并不喜欢这个外来的僧人,于是便打发了他。告别梁武帝,达摩祖师一路北上入魏。一根芦苇过江后,便到了群山环绕气象非凡的嵩山少林寺,开始了面壁九年,等待传法机缘的日子。九年后,二祖神光受护法神指点,来到达摩大师面壁的山洞外向大师求法。大师并未理会他。直到天降大雪,积雪过膝,被冻僵了的神光仍不肯离开。达摩大师才开口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达摩祖师道:“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法,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想以轻慢心求大法,是痴人说梦,不会有结果的。”听到大师的教诲,想起古人为法忘躯的精神,为了表明自己求法的决心,神光毅然拿起戒刀,断臂求法。达摩大师被神光的决心感动,便收他为徒,赐法名“慧可”。从那以后,达摩祖师便在少林寺广集僧徒,弘传禅宗。有一天,二祖向达摩大师请问:“建寺安僧、广行供养皆能成佛道,为何又说这些功德是虚无的?”“ 何谓造佛像?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工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为画像,熔练身心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此即无漏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真如法身。”“何谓烧香?用善念善行熏诸秽念恶业,行善断恶,就是烧香。”“何谓念佛?在口曰诵,在心曰念。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福,终无是处。当懂得种种功德背后的义理,所做之功德,便是无漏功德。”准备付法西归,前往印度。去之前他想考察一些众弟子,于是又一个九年过去了,一天达摩大师召集门人,让他们说一下自己的修行心得。道副说:“在我看来,不拘于文字,不离开文字,这就是道用。”尼姑总持说:“我今所见,如喜庆见阿閦佛,一见更不再见。”道育说:“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识五阴并非真有。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法可以学得。”“你学到了我的精髓。”达摩大师对慧可说,于是将袈裟传给了慧可。大师嘱咐他寂灭两百年后,袈裟就不必再往下传了,那时佛法已经遍布天下。并留下一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