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12个关键点

教育   2024-12-28 08:27   甘肃  

  

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全面擘画了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图景。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


一年来,基础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瞄准人民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各项综合改革。


中国教育报区域周刊刊发中国教科院研究员、《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张彩云的盘点文章。该文立足国家基础教育年度重大政策,系统梳理和评述基础教育年度热点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1.党建引领中小学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六力”之中,思政引领力排在首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保障。一年来,各地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全面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完善学校党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党组织成为引领学校创新发展的坚强堡垒,确保党中央教育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贯彻落实,推动基础教育铸魂育人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是要牢牢把握中小学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深化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落实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组织在学校发展方向、重大决策、队伍建设等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领域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落实思政课关键课程地位,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将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三是对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教育强国建设凸显立德树人使命》





2.颁布学前教育法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正式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学前教育法及时回应了国家需求和人民关切,树立儿童中心原则,突出对学前儿童的权益保障,从办园、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全方位构建了儿童权益的保护机制。一是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保障学前儿童的就近入园权。二是规范幼儿园的内部管理,保障学前儿童的发展权,保障残疾儿童公平接受学前教育权利。三是强化监督,保障儿童权益有效落地。健全幼儿园违规的责任追究体系和问责条款,从法律上保障了幼儿在园的安全和尊严。
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法,要不断完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责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要研究探索托育一体化,解决好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衔接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提供托育服务,充分满足社会的托育需求。要探索教师编制统筹管理,切实解决学前教师缺编问题,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发展。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学前教育步入“有专门法可依”新阶段》





3.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4年5月,教育部决定认定56个县(市、区)为2023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随后印发了新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一是优化“硬件”评估指标。允许地方根据学龄人口变化特点,按照“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对个别硬件指标的达标情况不实行“一刀切”,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二是强化“内涵”发展。将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德育、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健康等纳入督导评估,“软”指标成为“硬”约束。三是注重为基层减负。充分利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平台,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切实减轻基层申报负担。
在深刻理解优质均衡时代内涵的基础上,未来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第一,树立全面发展理念,着力体现学校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等特点。第二,聚焦教育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纠正片面强调办学条件标准化,督促和评价学校在立德树人、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质量提升程度,逐步实现教育质量的高位均衡。第三,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复查,推动各地形成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新常态。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N条路径》




4.“规范管理年”行动



202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明确“三项规范整治重点”和“十二条负面清单”,要求重点规范整治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等三方面问题。强化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行动立足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旨在提高办学治校的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增强基础教育战线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规矩意识,彻底遏制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进而提升学校管理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
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建立良好的长效机制予以保障。一是要充分认识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压实各级政府和学校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固化治理成果,常管长治、久久为功。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针对“三项规范整治重点”和“十二条负面清单”,彻底解决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问题和行为。三是要体现“防”“治”结合。一方面不断总结完善规范办学相关政策制度,做到有规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大督导评估,建立基础教育办学治校声誉评价体系,加大对违反负面清单规定、触碰底线红线办学行为的惩处力度。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以规范管理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5.县中高质量发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10月,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湖南省常德市召开。会议深入分析县域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总结交流地方经验做法,进一步部署落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会议要求,各地要在教育强国目标引领下,从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抓实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县中办学质量、深化办学机制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等方面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
县域普通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寄托着广大乡村学生对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一是开展县中标准化建设。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扩充县域普通优质高中办学资源。同时继续“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加大对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帮扶力度,提升县中整体办学水平。二是加强县中发展规划,根据人口变化趋势,科学布局,实现县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提升县中办学质量。办好一批特色高中,发展好一批综合高中。建立综合高中学生学籍,实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一个县域优质高中群的生长之路》





6.科学应对学龄人口变化



当前,我国人口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总体特点。有研究发现,学龄人口将出现先达峰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基于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未来要建立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科学调配基础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阶段,着力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结构,稳步增加公办资源供给,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针对部分城市地区学位供给紧张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富余同时存在、“城镇挤、乡村弱”问题,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地区学位供给,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促进学校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在高中教育阶段,引导支持地方统筹优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在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集中流入地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同时鼓励各地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个学段教育资源,这是资源调配的重要方向。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要下好“先手棋”》




7.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和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等方面,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出明确要求。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提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2024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着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系列重大政策出台,彰显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视,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时代最强音。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未来需重点把握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二是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招聘制度,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三是按照《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的政策要求,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把尊师惠师各项举措落实落细。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聚力托举新时代教师队伍》




8.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人才中的稀有资源,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由高校前置到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和贯通培养,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一是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完善科学课程标准、丰富科学实践课程和活动、拓展科学教育资源等。二是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加强初高中学段贯通培养,探索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长效机制。三是深化学生评价改革,通过学生综合评价、科学分流,为有创新潜力和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多元人才成长通道。
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应树立多元的人才教育观。完善科学识别特殊潜质学生机制,厚植创新人才培养根基。重视科学类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学类教师。统筹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主体协同共育,扭转“唯分数”的评价导向,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如何让潜在拔尖创新人才尽早“冒尖”》




9.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
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将每年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评估,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从治疗向预防转变。其次要推进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通过设置心理教研员、研制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标准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外要构建全员、全程、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共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近年来,各地各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以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24年以来,北京、山东、辽宁、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多地探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课间10分钟变15分钟,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
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等,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体育课“天天见”如何落地见效》





10.数字赋能教育变革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今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第三年,也是数字教育“扩优提质年”。教育部启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提出“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新要求,以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赋能教育教学方式变革。
面向人机协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应把握好如下几点:第一,要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面向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第二,重构教学场景,构建跨区域、跨校互动的多空间协同教学环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场景应用。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第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要将教师数字化学习与研修纳入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让教师在人机协同实践中推进数字技术与学科融合。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11.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具备强大的社会协同力。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今年教育部积极推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公布97个县(区、市)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10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责任划分方式,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共同破解学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一是强化党委政府的统筹作用,明确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责任主体。二是搭建一体化平台,把各相关部门可承担的责任和可统筹的资源通过平台的形式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三是将“教联体”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范围,切实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落到实处。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 共画学生成长“同心圆”》





12.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



美育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事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事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美育具有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价值功能。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八大浸润行动,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整体部署。一年来,各地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以美育评价改革和美育智慧行动为主线,着力构建全时空浸润场域、多样化育人模式的全新格局。
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要进一步发挥美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评价制度。美育浸润行动需要全体教师参与,要实施教师全员美育培训,将美育素养要求贯穿教师资格考试、聘任和培训全过程。要改革美育教学,推进学科育人。遵循美育特点,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构建艺术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春风化雨 美育有声》

  转自:中国教育报

  主办:灵台县教育局

  编辑:巩宁刚

  编审:任超群

  审核:王国鸿




灵台教育
公开政策法规、报道新人新事、交流校园动态、整合教育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