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海东
9月18日,金正恩现场指导了携带4.5吨超大型弹头的新型战术导弹“火星炮-11丙-4.5”的试射,同时指导了改良版战略巡航导弹的试射,还去国防科学院试射了至少两种新研发的狙击枪,并且表示了对导弹试射结果的“极大满意”。
昨天文章里已经说过,除朝中社(国家通讯社)和《朝鲜之声》(对外广播电台)两家外宣媒体之外,其他朝媒9月19日均未报道上述消息。我在昨天文章里留了个尾巴,说要等看过KCTV(朝鲜中央电视台)的傍晚新闻再说。
结果,KCTV在9月19日当晚的两个新闻时段中,均未播发金正恩上述“革命活动”消息。至此,金正恩指导导弹试射这件事儿,属于纯外销,绝大多数的朝鲜人民并不知情。
在昨天文章中,我说“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但却并非绝无仅有。在过去的十余年里,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两次——
第一次,2012年2月24日,金正恩观看光明星节纪念音乐会。朝中社报道了,但《劳动新闻》等国内媒体未提。
第二次,2019年1月24日,金英哲(时任劳动党中央副委员长)以朝鲜亚太和平委员会委员长身份访美归来,向金正恩汇报情况。同样,朝中社对外报道了,但消息不见于《劳动新闻》等国内媒体。
9月19日这次消息“外销”,是金正恩执政以来第三次不对朝鲜国内群众通报他的“革命活动”,即便他对此次导弹试射“极大满意”,似乎也不想与朝鲜人民分享怹的愉悦。须知,此前有这种射弹、打枪的事情是要内外周知的,对朝鲜人民来说,大杀器越多越有安全感,所谓“战争遏制力”;而元帅亲自上阵打枪,可以让广大群众感受“天降伟人”的英勇神武,也可以感受“慈父”保卫子女的决心。怎么看都是好事儿,但元帅却偏偏不肯告诉自己的人民。于是,问题来了,朝鲜为什么要这样做?
外界有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反驳美韩对朝鲜武器性能负面评价,并提质增量向俄罗斯出口武器的对外活动,故而不向朝鲜国内报道。个人认为,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牵强。武器交易,是朝俄官方否认的事情,朝鲜群众也不知道其中奥妙,我们把它放到一边,那么,如果此次射弹是为了反驳美韩、展示武器性能,是不是更应该让朝鲜人民知道呢?起码提振民心士气,让朝鲜人民为自己国家日益拥有强大“战争遏制力”感到骄傲自豪。在我看来,这种消息“只外销、不内宣”的做法,更应该从朝鲜内政需求的角度去看待。
从金正恩在射弹现场的讲话内容看,他强调发展军事力量是朝鲜“最重大的事情”。朝鲜颇有几件“最重大的事情”,比如地方发展,比如党建,比如“攻占12座经济高地”;其中地方发展甚至是“最重大政治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真正的“最重大事情”其实是发展军事力量。
发展军事力量,搞核导星(核武器、导弹、卫星三大项的统称)计划,要花大钱、占用大量优势资源。对于经济困难、大多数百姓生活得不到完全保障的朝鲜而言,尽管搞核导星有它筹措资金的道儿,但对于不知底细的大多数群众来说,这意味着继续勒紧裤腰带,而且这种“万年大计”看不到头儿,还不如解决粮食和日用消费品短缺问题的两个十年规划有盼头儿。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人民再把腰带勒一勒,在当下恐怕也是勒无可勒。
日前,金正恩在9·9国庆日发表国家工作方向讲话时,曾经针对对地方发展政策能否落实、完成的怀疑情绪,斩钉截铁地说“能”。这其实显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朝鲜国内对“地方发展20×10政策”可能存在较大范围的怀疑;如果只是个别人、少数人质疑,金正恩完全没有必要在施政演说中去公开回答这种怀疑。金正恩的回答,当然有底气,因为地方发展所需资金从“党财政”里出,这个家底儿多大,他心中有数。但问题是,广大朝鲜干部群众不知道“党财政”究竟是多大的盘子,只知道自己缺吃少用、缺医少药,而且这个问题近80年没有解决。所以,怀疑才是正常的反应,公示射弹这类军事活动可能会加深这种怀疑。朝鲜群众大概会暗自算账,比如这回射这俩弹能换多少大米饭肉汤;即便朝鲜群众觉悟高,自己不算,咱们这边也会有人帮他们算。
从上述角度来看,此次金正恩指导射弹消息只外宣不内宣,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基于国内稳定的内政需求。即便是外宣,也淡化了金正恩参与的色彩,比如朝中社、《朝鲜之声》各语言版本的标题只说“导弹总局和国防科学院公开重要科研成果”;若不是这新闻放在金正恩“革命活动”栏目下,仅看标题,都不会以为这里面有元帅,会以为这是导弹总局和国防科学院以往所说的“日常工作”。
这次对金正恩“革命活动”只外宣、不内宣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点。接下来要看的是,这一次是“偶发个案”,还是会形成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某种报道模式。不过,细究起来,金正恩“革命活动”不是每次都加以报道,有些事情也是后来才慢慢披露出来,比如去年他至少两次视察无人机项目;这种情况不足为奇,因为事情当时是既不外宣也不内宣的。而这次我们之所以特别关注,是因为它只外宣、不内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