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最大的支持 关注是最好的鼓励
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回复“大礼包”,得规范大全!
推荐阅读:强烈推荐 | 水利天下微信公众号(扩传)
2012年7月13日,潘家铮去世
图为1980年代的潘家铮
原载:《博客天下》2012年第20期
作者:《博客天下》整合
世人对潘家铮的褒贬之争,不知会不会被他一并带到天堂。
2012年7月13日,罹患癌症的潘家铮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85岁。他顶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电专家的名号。最为人知、却也给他身后带来最大非议的,是他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的身份。作为三峡大坝最著名的技术专家和支持者,中国政府亲切地封他“三峡之子”。与此同时,表达对三峡工程质疑的人士有完全不同的评价。
1950年毕业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潘家铮是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他一生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和管理工作,参与的水电工程不计其数。与他共事过的人都知道,潘家铮工作起来没日没夜,要求苛刻。一直到80多岁,他依然坚持亲自到前线视察。
潘家铮早在1980年就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6年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时,还被人怀疑“不一定合格”。而据潘家铮在清华大学带的一个博士生陈进回忆,潘家铮对他极其严格,“他不仅多次帮助我制定实验大纲,审查实验方案,而且要亲自到武汉参加实验,而且不让我告诉长江委的领导”。在陈进眼中,潘家铮治学严谨,但并不保守,对于最新研究成果仍然十分重视,希望将一些新成果应用于三峡工程实际中去。他支持陈进研究水利工程与生态关系,称“不仅可以弥补我的遗憾,而且可能更全面和客观”。
潘家铮的学者风范,也在2010年,他为《科学时报》撰写的《再论院士制度问题》一文中显露无遗。他呼吁院士加强自律,说院士不具有任何特殊性,“我建议在各种活动中,如无必要,一律不提院士称号”。
与这些专业领域的成绩相比,他与三峡工程的纠葛更广为人知。1985年,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潘家铮便担任副组长和技术负责人。及至三峡开发工程总公司成立,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潘家铮又担当技术委员会主任,负责设计审查。到了2003年,在他担任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后,他认为“运动员与裁判员不能兼于一身”,主动辞去技术委员会主任一职,专心于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
实际上,对于这项首倡于孙中山的水利工程,潘家铮在上世纪50年代还持坚定的反对意见。2003年他回答采访时这样解释:“全国那个时候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有多少,修这么大的工程,全国的钱都放在里面也不够,能修吗?所以那个时候我是非常清楚的,旗帜鲜明地(认为)三峡工程不能。”
但后来,潘家铮观点改变了,尽管更多专家仍然反对这个工程上马。从论证期间,三峡就备受争议。生态环境组学者专家们得出的结论,令论证领导小组大伤脑筋。负责生态环境组的两位学部委员侯学煜和马世骏给潘家铮出了个大难题:侯学煜坚决反对三峡工程;马世骏也坚持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弊大于利。
潘家铮没用官定立场强加给两人,他独辟蹊径,写了一篇小说“三峡梦”表明立场。他写道,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但利远胜于弊。
多年后,潘家铮忆及此时,坦承自己“最听不进反对意见”。那是2010年12月17日,在《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首发仪式上。
而据这个评估报告称,“原论证”有个别预测指标贴近度不是很高。如航运专题中的规划对长江航运迅速发展估计不足;移民专题中对实物指标与环境容量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也有较大差距。报告认为,上游来水氮磷污染较重,对三峡库区水环境影响较大,三峡库区污染物排放远高于环评预测;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行业企业高能耗高污染较普遍。
欢迎您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