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盟汽车关税和解看全球化多极化

汽车   2024-11-25 15:04   上海  

欧盟与中国围绕电动车关税问题的谈判,拟将促成双方接近和解的努力。都说新闻要结合起来看,这次结合的国内外新闻比较多。咱们先说观点后面详聊。保护主义抬头下的贸易摩擦逐渐成为中欧关系的新常态,同时全球化并未结束而是被多极化新格局取代。随着小星一起来聊聊细节吧。

大众底层激进降本方案以求保住工厂

之前欧盟拟将中国电动车关税提高至45%,而中国则可能通过最低出口价达成协议。这场谈判可以说对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车企尤其重要,谈判结果将直接影响这些老牌车企的未来。这里我们要结合的第一条新闻就来自德国。大众员工提出节省16亿美元成本的建议方案,但要求管理层承诺不关闭德国工厂。可以毫不犹豫地判断如此激进的成本降低方案没有中国制造商的助力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咱们来做一个背景分析。欧盟想通过加征关税的实施直接提高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售价,从而削弱其价格竞争力。以期保护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欧洲汽车制造商,如大众、奔驰、宝马和Stellantis等,正面临着来自中国电动车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而销量连年下降。中国制造商凭借其低成本和技术优势,迅速占领了欧洲市场份额。通过加征关税,欧盟希望为本土企业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加速其电动化转型和技术升级。

对于消费者而言,加征关税带来的只能是电动汽车价格上涨,尤其是那些原本依赖于中国进口的低价电动车。从而进一步减缓欧洲电动车市场的普及速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尽管欧盟希望保护本土产业,但若本土企业无法迅速填补市场空缺,消费者可能面临选择有限和价格上涨的双重困境。从欧洲本土汽车杂志Whatcar最新的一期中可以看到上汽MG4是欧洲最畅销的家庭用车。而消费者的备选方案则只能是大众ID3的二手车型,因为新车的话售价高出一截。

特斯拉登上人民日报

下一则新闻我们回到国内动向的风向标人民日报。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突破1000万辆,特斯拉效应成为标志性记忆。自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随即在上海建厂,带动中国车企创新。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77.6%。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限制措施减少,显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之上,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绿色里程碑

其实透过新闻看本质,从包括比亚迪和上汽在内的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连年提升背后可以看出,以技术变革而带来的无法阻挡的增长驱动力。比亚迪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功,背后依赖的是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特别是从单点式创新到集群式创新的转型引领行业创新模式的转变。

这部分高技术壁垒成为比亚迪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基于财报数据反映了比亚迪和特斯拉在盈利能力上的对比,显示比亚迪的销售和净利润表现出了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23年的显著增长。这一点也应证了加征关税挡不住时代的变革。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成本优势不是关税能够阻挡的。从成本分析来看,即使加征关税以后,中国车企仍然有盈利空间。

长期来看,不管欧洲还是美国对中国加征汽车关税都正在导致市场格局的变化。虽然短期内可能保护欧洲本土企业,但若无法在技术和成本上实现突破,欧洲企业可能仍难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必将通过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继续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在时代变革的影响下,如果加征关税无法阻挡,难道真的要效仿历史进行闭关锁国?那样的话只能让人感慨主角易主时代的车轮从不停歇。

全球化并未消失而是向多极化转变

说到特斯拉最近大家讨论的热点都是马斯克在中美政坛左右逢源,他会否在未来成为新一代基辛格式的人物。这里我们用数据做一个更深层次的分析。在美国大选结果公布以后,各方都在分析潜在关税调整对世界的影响。我们部分回顾历史回到上一次懂王当政的2018年来看看当时关税政策对现今的影响。以此来预测未来的走向。

中美贸易关税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降,市场份额显著缩减,其中技术类和工业中间产品受冲击最为严重。同时,美国市场涌现出以越南、墨西哥、韩国和台湾地区为主的替代供应国,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中国整体贸易多元化步伐加快毋庸置疑。

综上所述,结合国内外各方的新闻以此为依据我们大胆地预测:美国势必将重启关税工具而使得中美贸易份额进一步降低,但同时中国将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双重加码政策支持提振经济增长。此次欧盟汽车关税的潜在和解方案只是一个开始,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全球化并未消亡而是向多极化转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辣笔小星
专注于汽车及相关的电子技术研究与讨论
 最新文章